《靈素節注類編》

清 章虛谷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經解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澀,此氣之常也。故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之;清濁相干者,以數調之也。此言因清濁相干,而致病之治法也。陰所受,清氣也,其經深,故當深刺,以其氣滑而流走,故必久留其針,俟其氣定,然後出針,方能去病也;陽所受,濁氣也,其經淺,故當淺刺,以其氣澀而鈍遲,故針必速入速出,以宣動其氣,方能去病也,此皆言其常氣之治法耳。如清濁相干而爲病者,其滑澀亦不定在陰陽之分別,當詳審其病,隨宜設法。言以數調之者,蓋針之宜久留、宜速疾,必以病患之息數爲準。應補應瀉,根據病患之呼吸以出針入針而爲補瀉。一呼一吸,名一息也。義詳鍼灸篇,另有專科,此不錄。若藥治之法,亦可照此類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