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宋 陳言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六經傷寒用藥格法

傷寒,始自太陽逆傳陽明,至於厥陰而止。六經既別,治法不同,太陽膀胱,非發汗則不愈,必用麻黃者,以麻黃生於中牟,雪積五尺,有麻黃處,雪則不聚,蓋此藥能通內陽氣,卻外寒也。陽明屬胃,非通泄則不愈,必用大黃芒硝以利之。少陽屬膽,無出入道,柴胡半夏能利能汗,佐以子芩,非此不解。太陰屬脾,中州土也,性惡寒溼,非乾薑白朮,不能溫燥少陰屬腎,性畏寒燥,非附子則不能溫。厥陰屬肝,藏血養筋,非溫平之藥,不能潤養。此經常之道也。後學不知倫類,妄意進餌,遂致錯亂,諸證蜂起,夭傷人命,可不究辨。且三陽病,汗下和解,人心知之;至太陰脾經溫燥不行,亦當溫利自陽明出,如溫脾丸大黃者是也。少陰腎經,雖用附子,復使麻黃,則知少陰亦自太陽出。厥陰用桂,自少陽出明矣。及其二陽鬱閉,皆當自陽明出。故三陰皆有下證,如少陰口燥咽乾下利清水太陰腹滿時痛;厥陰舌囊縮,皆當下之。學人宜審詳,不可率易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