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宋 陳言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敘中暑論

中暑,其脈陽弱而陰虛,微遲似芤。夫暑,在天爲熱,在地爲火,在人髒爲心,故暑喜歸心。中之,使人噎悶,昏不知人。入肝,則眩暈頑痹;入脾,則昏睡不覺;入肺,則喘滿痿;入腎,則消渴小便。凡中死,治之切不得用冷,惟宜溫養,得冷則死。道塗無湯,即以熱土熨臍中,仍使更溺,概可見矣;若發其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下之,則淋甚,治之不可不謹也。然傷暑中,其實一病,但輕重不同。新校正《要略》者乃雲傷寒家別有病,非也。詳論治法,見傷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