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明 徐春甫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傷寒候第二十三

《類萃》雲∶小兒傷寒與大人無異,所以異者,兼有夾食而已,其或有二證,某證某方皆無越張、朱格例,特不過大小之分,劑中病則止。按仲景《傷寒論》雲∶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四時正氣之序也。惟冬時嚴寒,去寒就溫,不致於傷。偶然觸冒,名爲傷耳。若冬冒寒,伏藏於肌膚,而未即病,至春而發者,爲之溫病,至夏而發者,爲之熱病。至此則冬伏寒隨春夏之氣改變,爲病既久之後,不得復言其寒也。故曰∶溫病惡寒者,其理可見矣。如春應暖而反寒,夏應熱而反冷,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非其時而有其氣,此四時乖戾之氣也。偶即中傷,謂之時氣,又與傷寒不同。若小兒在襁褓中,或長成而稟賦怯弱,多因乳母解脫衣服不避風寒所致也。然小兒患此,口不能言其致病之由,脈不能診其必然之理,但只煩啼發熱而已,故不可不盡心焉。初得之時,嬰幼則以虎口三關脈紋紅色驗之。長而童稚,則以一指按其三部,據左手脈之緊盛而斷之,其喘急憎寒心氣熱呵欠頓悶項急者,是也。其惡寒惡風必畏入藏身,引衣密隱,是爲表證惡熱內實者,必出頭露面,揚手躑足,煩渴燥糞,掀衣氣粗,是爲裏證。至若頭額冷汗,手足涼,口冷氣面色黑暗淡,大便瀉青,此爲陰證,視其小便或赤或白,可以知裏熱之有無,或清或濁,可以知裏之輕重。舉是觀之,則汗下清溫之法可類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