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醫彀》

明 孫志宏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作渴

(附∶預防)瘡瘍之證,必因膏粱濃味,或恚怒鬱結,致毒火蘊蓄。漸覺心煩躁熱,口作大渴,引飲不休,食已即飢,乃欲發癰疽之候。當急服清火解毒之藥而預防之,可免斯患。如患後因膿水泄津液,亦至口渴不已,無問初重,潰後作渴,竹葉黃湯;脈數無力,口乾補中益氣湯便祕清涼飲尺脈洪大,按之無力,用加減八味丸。若口燥舌黃,渴欲飲水,此丸尤妙。渴與口乾不同,若用丹藥鎮墜,禍不旋踵。惟截嫩桑枝五味子煎湯飲,可以救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