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鑑》

清 吳謙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踝骨

篇名:上編外治法分類四肢部[1]踝骨者,□骨之下,足跗之上,兩旁突出之高骨也。在內者名內踝,   俗名合骨;在外者爲外踝,俗名核骨。   [2]或馳馬墜傷,或行走錯誤,則後跟骨向前,腳尖向後,筋翻肉腫,疼   痛不止:   <1>先用手法撥筋正骨,令其復位。   <2>再用竹板夾定跟骨,縛於□骨之上。   <3>三日後解縛視之,以枕支於足後,用手扶筋,再以手指點按其筋結   之處,必令端平。   <4>內服正骨紫金丹,灸熨以定痛散,洗以海桐皮湯,常服健步虎潛丸   [3]若稍愈後,遽行勞動,致□骨之端,向裏歪者,則內踝突出腫大;向   外歪者,則外踝突出腫大,血脈瘀聚凝結,步履無力,足底欹斜,頗   費調治,故必待氣血通暢全復,始可行動。按、方劑:[1]正骨紫金丹:見顛頂骨傷     [2]定痛散:見囟骨傷     [3]海桐皮湯:見兩顴骨傷     [4]健步虎潛丸:見胯骨傷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