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因條辨》

清 陸子賢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傷溼條辨第二

傷溼汗多,頭額不痛,而肢節欠利,渴不引飲,身熱脈大,此溼漸化熱。宜用杏仁厚朴連翹黃芩、豆卷、滑石通草蘆根、鮮荷葉枇杷葉等味,利溼清熱也。上條無汗頭痛溼襲衛陽之表,仲景雲:溼家忌汗,汗之則變痙者,爲傷陰也。所以垂訓後人,不可過於升散,以傷陰液爲戒。此條既汗而頭不痛,是表邪已泄,而溼猶未化,所以肢節仍痛,溼從熱化,則液不升而口渴,熱被溼蘊,則氣不清不喜引飲;脈漸大者,燎原之勢漸熾也,須用杏仁厚朴苦溫理脾,連翹黃芩苦寒清熱,仍兼豆卷、滑石通草蘆根滲溼荷葉枇杷葉辛涼清氣,俾溼化熱清,陰液不傷,庶無熱陷昏譫之險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