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方
治腸風下血
滑石當歸生地黃黃芩甘草蒼朮(等分)上以水煎服,或以蒼朮、生地黃,不犯鐵器爲末,丸服。
又方
茄蒂(燒存性)梔子(炒)上爲末,搗飯丸如梧子大。每服空心一百丸,米湯下。
又方
便血久遠,傷血致虛,並麻風癬見面者。龜板(二兩,酥炙)升麻香附(各五錢)芍藥(一兩五錢)側柏葉椿根皮(七錢五分)上爲末,粥丸。以四物湯加白朮、黃連、甘草、陳皮作末,湯調送下丸藥。
又方
脈緩大,口渴,月經紫色,勞傷挾溼。白朮(五錢)黃柏(炒)生地黃白芍(各三錢)地榆(二錢)黃芩(二錢)香附(二錢)上爲末,蒸餅丸服。
又方
治積熱便血。蒼朮陳皮(一兩五錢)黃連黃柏條芩(各七錢五分)連翹(五錢)上爲末,生地黃膏六兩,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
又方
腸風脫露,以車荷鳴五七個,焙乾,燒灰,醋調搽。仍忌溼面酒辛熱物。〔附錄〕腸胃不虛,邪氣無從而入。人惟坐臥風溼,醉飽房勞,生冷停寒,酒面積熱,以致榮血失道,滲入大腸,此腸風藏毒之所由作也。挾熱下血,清而色鮮,腹中有痛;挾冷下血,濁以色黯,腹中略痛;清則爲腸風,濁則爲髒毒。有先便而後血者,其來也遠;有先血而後便者,其來也近。世俗糞前糞後之說,非也。治法大要,先當解散腸胃風邪,熱則用敗毒散熱者加茯苓、槐花,冷者加茯苓、木香,此則自根自本之論也。雖然精氣血氣,生於谷氣,靖爲大腸下血,大抵以胃藥收功,以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枳殼散、小烏沉湯和之。一回,血自循於經絡矣。腸風者,邪氣併入,隨感隨見;髒毒者,蘊積毒久而始見,《三因方》五痔、腸風、髒毒,辨之甚詳。前二證皆以四物湯加刺皮。
附方
蒜連丸(一名金屑萬應膏)獨頭蒜(十個)黃連(不以多少)上先用獨蒜煨香熟,和藥杵勻,丸如梧子大。空心米湯下四十丸。
又方
治腸風。香附(一兩,炒)枳殼(七錢五分,炒)當歸(五錢)川芎(五錢)槐花(炒)甘草(炙,各二錢五分)上爲粗末。每服三錢,水煎,生薑三片,棗一個。
見瘟疫。
厚朴(姜制)藿香甘草(炙)半夏蒼朮(米甘浸)陳皮(去白)上等分,姜三片,棗二個煎,食前熱服。
見脾胃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