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饼
蒸饼
(《纲目》)
【释名】时珍曰︰按︰刘熙《释名》云︰饼者,并也,溲面使合并也。有蒸饼、汤饼、胡饼、索饼、酥饼之属,皆随形命名也。
【集解】时珍曰︰小麦面修治食品甚多,惟蒸饼其来最古,是酵糟发成单面所造,丸药所须,且能治疾,而本草不载,亦一缺也。惟腊月及寒食日蒸之,至皮裂,去皮悬之风干。临时以水浸胀,擂烂滤过,和脾胃及三焦药,甚易消化。且面已过性,不助湿热。其以果菜、油腻诸物为馅者,不堪入药。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消食,养脾胃,温中化滞,益气和血,止汗,利三焦,通水道(时珍)。
【发明】时珍曰︰按︰《爱竹谈薮》云︰宋宁宗为郡王时,病淋,日夜凡三百起。国医罔措,或举孙琳治之。琳用蒸饼、大蒜、淡豆豉三物捣丸,令以温水下三十丸。曰︰今日进三服,病当减三之一,明日亦然,三日病除。已而果然。赐以千缗。或问其说。琳曰︰小儿何缘有淋,只是水道不利,三物皆能通利故尔。若琳者,其可与语医矣。
【附方】新六。
积年下血︰寒食蒸饼、乌龙尾各一两,皂角七挺(去皮酥炙),为末,蜜丸。米饮每服二十丸。(《圣惠方》)。
下痢赤白,治营卫气虚,风邪袭入肠胃之间,便痢赤白,脐腹痛,里急后重,烦渴胀满,不进饮食︰用干蒸饼(蜜拌,炒)二两,御米壳(蜜炒)四两,为末,炼蜜丸芡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盏,煎化热服。(《传信适用妙方》)。
盗汗自汗︰每夜卧时,带饥吃蒸饼一枚,不过数日即止。(《医林集要》)。
一切折伤︰寒食蒸饼为末。每服二钱,酒下,甚验。(《肘后方》)。
汤火伤灼︰馒头饼烧存性,研末,油调涂敷之。(《肘后方》)。
蒸饼
《本草纲目》谷部
- 胡麻
 - 白油麻
 - 胡麻油
 - 亚麻
 - 大麻
 - 麻勃
 - 麻
 - 麻仁
 - 麻油
 - 麻叶
 - 黄麻
 - 麻根
 - 沤麻汁
 - 小麦
 - 麦麸
 - 面
 - 麦粉
 - 面筋
 - 麦苗
 - 大麦
 - 麦
 - 雀麦
 - 荞麦
 - 苦荞麦
 - 稻
 - 稻穰
 - 粳
 - 粳米
 - 淅二泔(米沈)
 - 炒米汤
 - 禾秆
 - 占稻(早稻)
 - 稷
 - 黍
 - 丹黍米
 - 蜀黍
 - 玉蜀黍
 - 粱
 - 黄粱米
 - 白粱米
 - 青粱米
 - 粟
 - 粟米
 - 粟泔汁
 - 粟糖
 - 粟奴
 - 秫
 - 龙爪粟,鸭爪稗
 - 稗
 - 野狼尾草
 - 东蓬葵
 - 菰米
 - 蓬草子
 - 皇草
 - 自然谷
 - 薏苡
 - 薏苡仁
 - 薏苡根
 - 薏苡叶
 - 罂子粟
 - 阿芙蓉
 - 大豆
 - 黑大豆(黑豆)
 - 大豆皮
 - 豆叶
 - 豆花
 - 大豆黄卷
 - 黄大豆
 - 赤小豆
 - 腐婢
 - 绿豆
 - 绿豆粉
 - 豆皮
 - 白豆
 - 豆
 - 豌豆
 - 蚕豆
 - 豇豆
 - 蛾眉豆(沿篱豆)
 - 白扁豆
 - 白扁豆花
 - 刀豆
 - 黎豆
 - 大豆豉
 - 淡豉
 - 蒲州豉
 - 豆黄
 - 豆腐
 - 陈廪米
 - 饭
 - 青精干石饭
 - 粥
 - 糗
 - 糕
 - 粽
 - 寒具(环饼,捻头)
 - 蒸饼
 - 女曲(黄子)
 - 黄蒸(麦黄)
 - 曲(酒母,酒曲)
 - 小麦曲
 - 大麦曲
 - 面曲,米曲
 - 神曲
 - 红曲
 - 米
 - 饴糖
 - 酱
 - 榆仁酱
 - 芜荑酱
 - 醋
 - 米醋
 - 酒
 - 米酒
 - 糟笋节中酒
 - 东阳酒
 - 姜酒
 - 葱豉酒
 - 戊戌酒
 - 烧酒
 - 葡萄酒
 - 酿酒
 - 糟
 - 酒糟
 - 大麦醋糟
 - 干饧糟
 - 米秕
 - 舂杵头细糠
 - 谷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