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米
粟米
(即小米)
【气味】咸,微寒,无毒。时珍曰︰咸、淡。
宗奭曰︰生者难化。熟者滞气,隔食,生虫。
藏器曰︰胃冷者不宜多食。粟浸水至败者,损人。
瑞曰︰与杏仁同食,令人吐泻。雁食粟,翼重不能飞。
【主治】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陈者︰苦,寒。治胃热消渴,利小便(《别录》)。止痢,压丹石热(孟诜)。水煮服,治热腹痛及鼻衄。为粉,和水滤汁,解诸毒,治霍乱及转筋入腹,又治卒得鬼打(藏器)。解小麦毒,发热(士良)。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发明】弘景曰︰陈粟乃三、五年者,尤解烦闷,服食家亦将食之。
宗奭曰︰粟米利小便,故能益脾胃。
震亨曰︰粟属水与土。陈者最硬难化,得浆水乃化也。
时珍曰︰粟之味咸淡,气寒下渗,肾之谷也,肾病宜食之。虚热消渴泄痢,皆肾病也。渗利小便,所以泄肾邪也。降胃火,故脾胃之病宜食之。
【附方】旧五,新五。
胃热消渴︰以陈粟米炊饭,食之,良。(《食医心镜》)
反胃吐食,脾胃气弱,食不消化,汤饮不下︰用粟米半升杵粉,水丸梧子大。七枚煮熟,入少盐,空心和汁吞下。或云︰纳醋中吞之,得下便已。(《心镜》)。
鼻衄不止︰粟米粉,水煮服之。(《普济》)。
婴孩初生七日,助谷神以导达肠胃︰研粟米煮粥如饴。每日哺少许。(姚和众方)。
孩子赤丹︰嚼粟米敷之。(《兵部手集》)。
小儿重舌︰嚼粟米哺之。(《秘录》)。
杂物眯目不出︰用生粟米七粒,嚼烂取汁,洗之即出。(《总录》)。
汤火灼伤︰粟米炒焦投水,澄取汁,煎稠如糖。频敷之,能止痛,灭瘢痕。一方︰半生半炒,研末,酒调敷之。(崔行功《纂要》)。
熊虎爪伤︰嚼粟涂之。(葛氏方)。
粟米
- 粟米【中药大全】
 - 粟米《本草蒙筌》
 - 粟米《本草求真》
 - 粟米《本草求真》
 - 粟米《本草衍义》
 - 粟米《本草易读》
 - 粟米《本草易读》
 - 粟米《本草易读》
 - 粟米《滇南本草》
 - 粟米《滇南本草》
 - 粟米《冯氏锦囊秘录》
 - 粟米《名医别录》
 - 粟米《千金翼方》
 - 粟米《神农本草经》
 - 粟米《食疗本草》
 - 粟米《新修本草》
 - 粟米《药性切用》
 - 粟米《医学入门》
 - 粟米《饮膳正要》
 - 粟米《饮食须知》
 - 粟米《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粟米《证类本草》
 - 粟米《证类本草》
 - 粟米草【中药大全】
 - 粟米泔《本草易读》
 - 粟米油【食物营养】
 - 粟米粥《医学入门》
 - 莺粟米《本草蒙筌》
 - 莺粟米《冯氏锦囊秘录》
 - 粟米泔汁【中药大全】
 - 粳粟米、稻草《滇南本草》
 - 粳粟米、稻草《滇南本草》
 - 粟米(《名医别录》)《中医饮食营养学》
 - 产后血虚药膳方-粟米羊肉粥【中医食疗妇科食疗】
 
粟米
《本草纲目》谷部
- 胡麻
 - 白油麻
 - 胡麻油
 - 亚麻
 - 大麻
 - 麻勃
 - 麻
 - 麻仁
 - 麻油
 - 麻叶
 - 黄麻
 - 麻根
 - 沤麻汁
 - 小麦
 - 麦麸
 - 面
 - 麦粉
 - 面筋
 - 麦苗
 - 大麦
 - 麦
 - 雀麦
 - 荞麦
 - 苦荞麦
 - 稻
 - 稻穰
 - 粳
 - 粳米
 - 淅二泔(米沈)
 - 炒米汤
 - 禾秆
 - 占稻(早稻)
 - 稷
 - 黍
 - 丹黍米
 - 蜀黍
 - 玉蜀黍
 - 粱
 - 黄粱米
 - 白粱米
 - 青粱米
 - 粟
 - 粟米
 - 粟泔汁
 - 粟糖
 - 粟奴
 - 秫
 - 龙爪粟,鸭爪稗
 - 稗
 - 野狼尾草
 - 东蓬葵
 - 菰米
 - 蓬草子
 - 皇草
 - 自然谷
 - 薏苡
 - 薏苡仁
 - 薏苡根
 - 薏苡叶
 - 罂子粟
 - 阿芙蓉
 - 大豆
 - 黑大豆(黑豆)
 - 大豆皮
 - 豆叶
 - 豆花
 - 大豆黄卷
 - 黄大豆
 - 赤小豆
 - 腐婢
 - 绿豆
 - 绿豆粉
 - 豆皮
 - 白豆
 - 豆
 - 豌豆
 - 蚕豆
 - 豇豆
 - 蛾眉豆(沿篱豆)
 - 白扁豆
 - 白扁豆花
 - 刀豆
 - 黎豆
 - 大豆豉
 - 淡豉
 - 蒲州豉
 - 豆黄
 - 豆腐
 - 陈廪米
 - 饭
 - 青精干石饭
 - 粥
 - 糗
 - 糕
 - 粽
 - 寒具(环饼,捻头)
 - 蒸饼
 - 女曲(黄子)
 - 黄蒸(麦黄)
 - 曲(酒母,酒曲)
 - 小麦曲
 - 大麦曲
 - 面曲,米曲
 - 神曲
 - 红曲
 - 米
 - 饴糖
 - 酱
 - 榆仁酱
 - 芜荑酱
 - 醋
 - 米醋
 - 酒
 - 米酒
 - 糟笋节中酒
 - 东阳酒
 - 姜酒
 - 葱豉酒
 - 戊戌酒
 - 烧酒
 - 葡萄酒
 - 酿酒
 - 糟
 - 酒糟
 - 大麦醋糟
 - 干饧糟
 - 米秕
 - 舂杵头细糠
 - 谷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