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酒
烧酒
(《纲目》)
【释名】火酒(《纲目》)、阿剌吉酒(《
【集解】时珍曰︰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颖曰︰暹逻酒以烧酒复烧二次,入珍宝异香。其坛每个以檀香十数斤烧烟熏令如漆,然后入酒蜡封,埋土中二、三年,绝去烧气,取出用之。曾有人携至舶,能饮三、四杯即醉,价值数倍也。有积病,饮一、二杯即愈,且杀蛊。予亲见二人饮此,打下活虫长二寸许,谓之鱼蛊云。
【气味】辛、甘,大热,有大毒。
时珍曰︰过饮败胃伤胆,丧心损寿,甚则黑肠腐胃而死。与姜、蒜同食,令冷水、绿豆粉解其毒。
【主治】消冷积寒气,燥湿痰,开郁结,止水泄,治霍乱疟疾噎膈,心腹死,杀虫辟瘴,利小便,坚大便,洗赤目肿痛,有效(时珍)。
【发明】时珍曰︰烧酒,纯阳毒物也。面有细花者为真。与火同性,得火即燃,同乎焰消。北人四时饮之,南人止暑月饮之。其味辛甘,升扬发散;其气燥热,胜湿祛寒。故能开怫郁而消沉积,通膈噎而散痰饮,治泄疟而止冷痛也。辛先入肺,和水饮之,则抑使下行,通调水道,而小便长白。热能燥金耗血,大肠受刑,故令大便燥结,与姜、蒜同饮即生痔也。饮之,汗出而膈快身凉;赤目洗之,泪出而肿消赤散,此乃从治之方焉。过饮不节,杀人顷刻。近之市沽,又加以砒石、草乌、辣灰、香药,助而引之,是假盗以方矣。善摄生者宜戒之。按︰刘克用《病机赋》云︰有人病赤目,以烧酒入盐饮之,而痛止肿消。盖烧酒性走,引盐通行经络,使郁结开而邪热散,此亦反治劫剂也。
【附方】新七。
冷气心痛︰烧酒入飞盐饮,即止。阴毒腹痛︰烧酒温饮,汗出即止。呕逆不止︰真火酒一杯,新汲井水一杯,和服甚妙。(濒湖)寒湿泄泻,小便清者︰以头烧酒饮之,即止。耳中有核,如枣核大,痛不可动者︰以火酒滴入,仰之半时,即可风虫牙痛︰烧酒浸花椒,频频漱之。寒痰咳嗽︰烧酒四两,猪脂、蜜、香油、茶末各四两,同浸酒内,以茶下之,取效。
烧酒
【气味】辛、甘,大热,有大毒。
时珍曰︰大热大毒,甚于烧酒。北人习而不觉,南人切不可轻生饮之。
烧酒
- 烧酒【本草纲目】图文版
 - 烧酒《本草纲目》
 - 烧酒《本草易读》
 - 烧酒《本草择要纲目》
 - 烧酒《本草择要纲目》
 - 烧酒《得配本草》
 - 烧酒《饮食须知》
 - 解烧酒毒《急救广生集》
 - 解烧酒毒《奇方类编》
 - 烧酒醉死《奇效简便良方》
 - 保命延寿烧酒方《仁术便览》
 - 解烧酒毒门主方《疡医大全》
 - 解烧酒毒门主论《疡医大全》
 - 解烧酒毒门主论《疡医大全》
 
《本草纲目》谷部
- 胡麻
 - 白油麻
 - 胡麻油
 - 亚麻
 - 大麻
 - 麻勃
 - 麻
 - 麻仁
 - 麻油
 - 麻叶
 - 黄麻
 - 麻根
 - 沤麻汁
 - 小麦
 - 麦麸
 - 面
 - 麦粉
 - 面筋
 - 麦苗
 - 大麦
 - 麦
 - 雀麦
 - 荞麦
 - 苦荞麦
 - 稻
 - 稻穰
 - 粳
 - 粳米
 - 淅二泔(米沈)
 - 炒米汤
 - 禾秆
 - 占稻(早稻)
 - 稷
 - 黍
 - 丹黍米
 - 蜀黍
 - 玉蜀黍
 - 粱
 - 黄粱米
 - 白粱米
 - 青粱米
 - 粟
 - 粟米
 - 粟泔汁
 - 粟糖
 - 粟奴
 - 秫
 - 龙爪粟,鸭爪稗
 - 稗
 - 野狼尾草
 - 东蓬葵
 - 菰米
 - 蓬草子
 - 皇草
 - 自然谷
 - 薏苡
 - 薏苡仁
 - 薏苡根
 - 薏苡叶
 - 罂子粟
 - 阿芙蓉
 - 大豆
 - 黑大豆(黑豆)
 - 大豆皮
 - 豆叶
 - 豆花
 - 大豆黄卷
 - 黄大豆
 - 赤小豆
 - 腐婢
 - 绿豆
 - 绿豆粉
 - 豆皮
 - 白豆
 - 豆
 - 豌豆
 - 蚕豆
 - 豇豆
 - 蛾眉豆(沿篱豆)
 - 白扁豆
 - 白扁豆花
 - 刀豆
 - 黎豆
 - 大豆豉
 - 淡豉
 - 蒲州豉
 - 豆黄
 - 豆腐
 - 陈廪米
 - 饭
 - 青精干石饭
 - 粥
 - 糗
 - 糕
 - 粽
 - 寒具(环饼,捻头)
 - 蒸饼
 - 女曲(黄子)
 - 黄蒸(麦黄)
 - 曲(酒母,酒曲)
 - 小麦曲
 - 大麦曲
 - 面曲,米曲
 - 神曲
 - 红曲
 - 米
 - 饴糖
 - 酱
 - 榆仁酱
 - 芜荑酱
 - 醋
 - 米醋
 - 酒
 - 米酒
 - 糟笋节中酒
 - 东阳酒
 - 姜酒
 - 葱豉酒
 - 戊戌酒
 - 烧酒
 - 葡萄酒
 - 酿酒
 - 糟
 - 酒糟
 - 大麦醋糟
 - 干饧糟
 - 米秕
 - 舂杵头细糠
 - 谷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