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黍米
丹黍米
(《别录》中品)
即赤黍也。《尔雅》谓之。
瑞曰︰浙人呼为红莲米。江南多白黍,间有红者,呼为赤虾米。
宗奭曰︰丹黍皮赤,其米黄。惟可为糜,不堪为饭,粘著难解。
原曰︰穗熟色赤,故属火。北人以之酿酒作糕。
【气味】甘,微寒,无毒。思邈曰︰微温。
大明曰︰温,有小毒。不可合蜜及葵同食。
宗奭曰︰动风性热,多食难消。余同黍米。
【主治】咳逆上气,霍乱,止泄利,除热,止烦渴(《别录》)。下气,止咳嗽,退热(大明)。治鳖瘕,以新熟者淘泔汁,生服一升,不过三、二度愈(孟诜)。
【附方】旧二,新二。
男子阴易︰用丹黍米三两,煮薄饮,酒和饮之,令发汗即愈。(《伤寒类要》)。
小儿鹅口,不乳者︰丹黍米嚼汁涂之。(《子母秘录》)。
饮酒不醉︰取赤黍渍以狐血,阴干。酒饮时,取一丸置舌下含之,令人不醉。(《万毕术》方)。
令妇不妒︰取(即赤黍也),同薏苡等分,为丸。常服之。(同上)。
穰茎并根
【气味】辛,热,有小毒。
诜曰︰醉卧黍穰,令人生厉。人家取其茎穗作提拂扫地,用以煮汁入药,更佳。
【主治】煮汁饮之,解苦瓠毒。浴身,去浮肿。和小豆煮汁服,下小便(孟诜)。烧灰酒
【附方】旧一,新三。
通身水肿︰以黍茎扫帚煮汤浴之。
香港脚冲心︰黍穰一石,煮汁,入椒目一升,更煎十沸,渍脚,三四度愈。(《外台秘要》)。
天行豌疮,不拘人畜︰用黍穰浓煮汁洗之。一茎者是穰,不可用。(《千金》)。
疮肿伤风,中水痛剧者︰黍穰烧烟,熏令汗出,愈。(《千金方》)
丹黍米
《本草纲目》谷部
- 胡麻
 - 白油麻
 - 胡麻油
 - 亚麻
 - 大麻
 - 麻勃
 - 麻
 - 麻仁
 - 麻油
 - 麻叶
 - 黄麻
 - 麻根
 - 沤麻汁
 - 小麦
 - 麦麸
 - 面
 - 麦粉
 - 面筋
 - 麦苗
 - 大麦
 - 麦
 - 雀麦
 - 荞麦
 - 苦荞麦
 - 稻
 - 稻穰
 - 粳
 - 粳米
 - 淅二泔(米沈)
 - 炒米汤
 - 禾秆
 - 占稻(早稻)
 - 稷
 - 黍
 - 丹黍米
 - 蜀黍
 - 玉蜀黍
 - 粱
 - 黄粱米
 - 白粱米
 - 青粱米
 - 粟
 - 粟米
 - 粟泔汁
 - 粟糖
 - 粟奴
 - 秫
 - 龙爪粟,鸭爪稗
 - 稗
 - 野狼尾草
 - 东蓬葵
 - 菰米
 - 蓬草子
 - 皇草
 - 自然谷
 - 薏苡
 - 薏苡仁
 - 薏苡根
 - 薏苡叶
 - 罂子粟
 - 阿芙蓉
 - 大豆
 - 黑大豆(黑豆)
 - 大豆皮
 - 豆叶
 - 豆花
 - 大豆黄卷
 - 黄大豆
 - 赤小豆
 - 腐婢
 - 绿豆
 - 绿豆粉
 - 豆皮
 - 白豆
 - 豆
 - 豌豆
 - 蚕豆
 - 豇豆
 - 蛾眉豆(沿篱豆)
 - 白扁豆
 - 白扁豆花
 - 刀豆
 - 黎豆
 - 大豆豉
 - 淡豉
 - 蒲州豉
 - 豆黄
 - 豆腐
 - 陈廪米
 - 饭
 - 青精干石饭
 - 粥
 - 糗
 - 糕
 - 粽
 - 寒具(环饼,捻头)
 - 蒸饼
 - 女曲(黄子)
 - 黄蒸(麦黄)
 - 曲(酒母,酒曲)
 - 小麦曲
 - 大麦曲
 - 面曲,米曲
 - 神曲
 - 红曲
 - 米
 - 饴糖
 - 酱
 - 榆仁酱
 - 芜荑酱
 - 醋
 - 米醋
 - 酒
 - 米酒
 - 糟笋节中酒
 - 东阳酒
 - 姜酒
 - 葱豉酒
 - 戊戌酒
 - 烧酒
 - 葡萄酒
 - 酿酒
 - 糟
 - 酒糟
 - 大麦醋糟
 - 干饧糟
 - 米秕
 - 舂杵头细糠
 - 谷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