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分子量
297.99
13 溶解性
溶於水,不溶於醇
14 密度
相對密度(水=1)2.35
16 危險標記
11(氧化劑)
17 主要用途
用於印染、製革、化學、醫藥、電鍍等
18 健康危害
健康危害:急性中毒:吸入後可引起急性呼吸道刺激症狀、鼻出血、聲音嘶啞、鼻粘膜萎縮,有時出現哮喘和紫紺。重者可發生化學性肺炎。口服可刺激和腐蝕消化道,引起噁心、嘔吐、腹痛、血便等;重者出現呼吸困難、紫紺、休克、肝損害及急性腎功能衰竭等。
19 毒理學資料及環境行爲
致突變性:微生物致突變:鼠傷寒沙門氏菌35μg/皿。微粒體誘變試驗:鼠傷寒沙門氏菌30μg/皿。
生殖毒性:大鼠腹腔注射最低中毒劑量(TDL0):20mg/kg(染毒8周,雄性),影響精子生成。
致癌性:IARC致癌性評論:人類爲陽性,動物致癌證據不充分。
代謝和降解:六價鉻和三價鉻可以互相轉換,在環境中六價鉻可以被還原性物質如亞鐵離子及有機物還原成三價鉻,而三價鉻由於遇到自然界中的氧化物如二氧化錳和大氣或水中的氧,被氧化成六價鉻。海水中含鉻量較低,濃度往往在1μg/L以下,六價鉻與三價鉻並存,但水越深則三價鉻的會計師越高,這是由於六價鉻被深水中有機物還原的結果。相同的理由是在受污染河流的底泥中,往往三價鉻的濃度比六價鉻顯著偏高。泥沙對三價鉻的吸附能力很,而對六價鉻帽基本不吸附也是底泥中三價鉻含量偏高的原因。
進入人體的鉻被積存在人體組織內,代謝和被清除的速度緩慢。鉻進入血液後,主要與血漿口的鐵球蛋白、白蛋白、γ-球蛋白結合。六價鉻還可能透過紅細胞膜,15分鐘內可以有50%的六價鉻進入細胞,進入紅細胞後與血紅蛋白結合。鉻的代謝物主要從腎排出,少量經糞便排出。
殘留與蓄積:從大氣、水、土壤中普遍檢出鉻的存在,由於生物鏈的作用鉻在動植物體內的殘留和蓄積量也相當高,據加拿大渥太華國立研究理事會和德國海洋研究所的資料,世界大氣中鉻的本底均值爲1ng/m3,地表水中鉻的本底無值爲10μg/L,海水小於1μg/L,土壤和底泥中鉻的會計師範圍分別爲5-3000mg/kg和6-1240mg/kg。由於環境污染的結果,美國大氣中含鉻均值爲15g/m3,河流水體中含鉻均值199μg/L。鉻鹽易溶於水,大量鉻以離子狀態隨水的循環轉移,並積存到生物體內。進入人體的鉻主要蓄積在肺、肝、腎、脾及內分泌腺裏,接觸鉻的工人胃的分泌物中,血、膽汗內均能檢出鉻,肺中鉻的會計師超出一般人體的10倍以上。人體腸胃道對鉻的吸收較差;如從飲食中每天攝入200-290μg,尿中排出100-160μg。
遷移轉化:據IRPTC《國際常見有毒化學品資料簡明手冊》介紹,鉻(包括各種鉻酸鹽)在自然界的遷移是十分活躍的,每年從空氣向海洋的遷移量是150萬噸,從空氣遷移到土壤60萬噸,土壤到生物圈9.1萬噸,海水到生物圈39萬噸,生物圈到底泥39萬噸,海水到底泥20萬噸,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鉻在自然界的遷移主要是通過大氣(氣溶膠和粉塵)、水和生物鏈來完成的。自然界中鉻的遷移有時並不一定是污染源排放造成的。例如我國的大理河,沒河數百里的河水、泉水、井水中均能檢出鉻,最高濃度達0.16mg/L,泉水中57%水體超過國家飲用水標準(0.05mg/L),可是大理河流域沿岸並沒有排放含鉻廢水的污染源,這是由當地鉻的環境本底值偏高造成的。
危險特性:強氧化劑。遇強酸或高溫時能釋放出氧氣,從而促使有機物燃燒。與硝酸鹽、氯酸鹽接觸劇烈反應,有水時與硫化鈉混合能引起自燃。與還原劑、有機物、易燃物如硫、磷等接觸混合時有引起燃燒爆炸的危險。具有較強的腐蝕性。
22 環境標準:
23 泄漏應急處理
隔離泄漏污染區,限制出入。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自給正壓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勿使泄漏物與有機物、還原劑、易燃物或金屬粉末接觸。小量泄漏:用潔淨的鏟子收集於乾燥、潔淨、有蓋的容光煥發器中。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