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摘粹》

清 慶恕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表裏俱虛證

傷寒結代心動悸者,炙甘草湯主之。少陰病,身體疼,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按以上諸證,或脈結代氣血兩虛,或脈沉惡寒真陽已敗,故以表裏俱虛證統之。

炙甘草湯

甘草(二錢)桂枝(一錢五分)生薑(一錢五分)人蔘(一錢)阿膠(二錢)大棗(二枚)麻仁(一錢五分)麥冬(一錢五分)生地(六錢)水二杯,清酒一杯,煎八分,入膠烊,溫服。按此證相火上燔,辛金受刑,甲木上鬱,戊土被克,土金俱敗,則病傳陽明,而中氣傷矣。故用參甘大棗益胃氣而補脾精,膠地麻仁經脈而澤枯槁,薑桂行營血之瘀澀,麥冬肺金燥熱也。

附子湯

附子(二錢)茯苓(三錢)人蔘(二錢)白朮(四錢)芍藥(三錢)水二杯,煎八分,溫服。按水寒木陷,生氣欲絕,故用附子癸水之寒,芍藥清乙木之風,參術茯苓培土而泄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