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摘粹》

清 慶恕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陽明經虛證提綱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明中寒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胃中冷,水谷不別故也。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出者,以其人外氣拂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按陽明太陰表裏陽盛陽明司權,太陰化燥,而入胃腑。陰盛太陰當令,陽明化溼,而傳脾臟。人之本氣不一,有胃實者,有胃虛者,胃實入腑則燥熱,而宜涼泄。胃虛傳髒則溼寒,而宜溫補。大、小承氣之證,胃之實者;五苓、四逆之證,胃之虛者;實者是爲陽明病,虛者名爲陽明,而實則太陰也。人知胃實者之無所復傳,不知胃虛者之動入三陰傳變無窮也。則承氣三湯,可以生人於胃實,可以殺人於胃虛,未可混施也。按陽明虛證裏寒而水盛,以四逆湯主之。裏寒而土虛,以吳茱萸湯主之。裏有積溼,以五苓散主之。裏有虛熱,以梔子豉湯主之,白虎加人蔘湯主之。裏有溼熱,以豬苓湯主之。裏有燥熱,以白虎湯主之。裏有瘀熱,以茵陳蒿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