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清 顧世澄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舌疳門主論

《心法》曰∶舌疳者,由心脾毒火所致。其證最惡,初如豆,次加菌,頭大蒂小,又名舌菌疼痛紅爛無皮,朝輕暮重,急用北庭丹點之,自然消縮而愈。若失於調治,以致腫,突如泛蓮;或有狀如雞冠,舌本短縮,不能伸舒,妨礙飲食言語,時流臭涎;再因怒氣上衝,忽然崩裂,出血不止,久久延及項頷,腫如結核,堅硬痛,皮色如常,頂軟一點色黯木紅;破後時流臭水,腐如爛綿,其證雖破,堅硬腫痛仍前不退,此爲綿潰。甚至透舌穿腮,湯水漏出,是以又名瘰風也。蓋舌本屬心,舌邊屬脾,因心緒煩擾則生火,思慮傷脾氣鬱,鬱甚而成斯疾。其證外勢頗類喉風,但喉風咽喉常腫,湯水不能下嚥;此證咽喉不腫,可以下嚥湯水,胃中亦思飲食。因舌不能轉運,迭送飲食,故每食不能充足,致令胃中空虛,而怯證悉添,日漸衰敗,頷下腫核。初起宜用導赤湯黃連,外用錦地羅蘸醋磨敷;虛者歸脾湯便溏歸芍異功湯。自古治法雖多,然此一證,百無一生,縱施藥餌,不過苟延歲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