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來蘇集

傷寒著作 清代 中醫學 書籍 古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shāng hán lái sū jí

2 概述

傷寒來蘇集》爲傷寒著作。即清·柯琴所撰《傷寒論注》、《傷寒論翼》、《傷寒附翼》之總稱[1]。建國後有排印本[1]

3 傷寒論注》·《傷寒來蘇集

傷寒論注》爲書名[2]。清·柯琴編注[2]。4卷[2]。書成於1669年[2]。柯氏在編注此書時,貫穿“仲景之六經爲百病立法,不專爲傷寒一科”的思想,對《傷寒論》原文逐條逐句加以研究、校正[2]。編法上的特點是“以證爲主”,如麻黃桂枝、白虎、承氣湯證等,各以相關條目歸納類聚,柯氏予以闡析、註疏,條理比較清楚,並能充分發揮個人見解[2]。在《傷寒論》注本中具有較大的影響[2]。刊本頗多,1956年上海衛生出版社出版了《傷寒來蘇集》排印本[2]

4 傷寒論翼》·《傷寒來蘇集

傷寒論翼》爲書名[2]。2卷[2]。清·柯琴撰於1674年[2]。作者對前人編集、校注、整理《傷寒論》持有異議,認爲“傷寒雜病治無二理,鹹歸六經之節制 。六經中各有傷寒,非傷寒中獨有六經也”[2]。因此,柯氏於上卷列論傷寒大法、六經合病以及風寒、溫暑、痙溼等證,並附平脈法;下卷綱領性地敘述六經分證[2]。書末附制方大法,爲《傷寒論》輔助讀物之一[2]

5 傷寒附翼》·《傷寒來蘇集

傷寒附翼》爲書名[3]。2卷[3]。清·柯琴撰[3]。本書專論《傷寒論》方,在不同程度上結合病因、病理及脈證闡述方義及其適應[3]。可供研究《傷寒論方劑的參考[3]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52.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7.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8.

全本在線閱讀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