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脉
常脉·平脉:平脉又称常脉。指脉来有胃气、有神、有根的正常脉象。特点为:脉势和缓,往来从容,节律均匀,柔和有力,一息四五至(相当于每分钟60~辨别脉象·平脉:平脉即辨别脉象。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充盈度、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
-
常脉
概述:常脉:1.与奇脉对举;2.平脉。与奇脉对举·常脉:常脉与奇脉对举。《难经·二十七难》:“脉有奇常。十二经脉者,常脉也;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平脉·常脉:常脉参见平脉。
-
脉象机理
滑脉的心输出量、心指数大于平脉,外周阻力减小,血管顺应性大。(3)脉的长短是由心脏的泵力、流量及其所造成的动脉内容量与压力所决定的。(6)脉的浮沉机理从统计部分病例中看出,其沉脉组的压力梯度容量及动脉壁张力大于浮脉组(P0.05),故认为其与血液的分流及局部解剖结构有关。
-
平人气象论篇
《平人气象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平人,谓气血平调无病之人;气象,为脉气之动象。文中论脉首重胃气,有胃气为平脉,胃气少为病脉,无胃气为死脉;并从人与自然界与四时气候变化的关系,具体讨论了四时五脏的平脉、病脉和死脉的脉象。
-
缓脉
缓脉为脉象之一。《脉诀汇辨》:“缓为胃气,不止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三指禅》将脉分为二十七种,并“以缓为极平脉,余二十六为病脉,定清缓脉,方可定诸病脉,精熟缓脉,即可以知诸病脉,脉之有缓,犹权度之有定平星也。”
-
四经
概述:四经:1.四时的平脉;为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四条经脉,分别与春、夏、秋、冬四时相对应。即春弦、夏洪、秋浮、冬沉。《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四经应四时。”寸关尺三部各主四经脉·四经:四经为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主四经脉(如左寸心与小肠,右寸肺与大肠)。《难经·十八难》:“脉有三部,部有四经。”
-
王叔和
他学识渊博,为人诚实,做了当时的太医令。古时诊脉是诊三部九候的,就是人迎(气管双侧的颈动脉)、寸口(手臂外挠侧动脉)、趺阳(足背动脉)三部,每部三候脉共九候,诊疗时过程繁琐,患者还要解衣脱袜,不太方便。王叔和整理千古奇书《伤寒论》,著述传世佳作《脉经》,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是重大的成就。
-
辨脉平脉章句
《辨脉平脉章句》脉学著作。《周氏医学丛书脉学四种》之一。清·周学海章句。作者以《伤寒论》中辨脉法、平脉法为诊法之正宗,指出:“辨脉、平脉、仲景论百病之脉也,不专于伤寒。”摒去旧注,重予详细注释,复加按语,发挥作者的心得体会和临证经验。以期切于临证实用,对研究仲景脉法有一定参考价值。
-
阳绝
阳绝是指脉搏只现于寸部,关、尺两部不能察觉到脉动的一种脉象。《伤寒论·平脉法》:“寸脉不至关,为阳绝。”
-
伤寒论浅注
《伤寒论浅注》为伤寒著作。清·陈念祖撰。本书按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原文,但删去了他认为是王氏所增补的平脉辨脉篇、伤寒序例、诸可与诸不可等篇。赞扬二张的标本中气说,认为二张“阐发五运六气、阴阳交会之理,恰与仲景自序撰用《素问》《九卷》《阴阳大论》之旨吻合”。现存几十种清刻本,多种石印本。
-
伤寒论集注
清·张隐庵注释,高世栻纂集:《伤寒论集注》为书名。书成于1683年。首列六经正文,次霍乱、阴阳易、瘥后劳复,次痉湿暍汗吐下后,末列辨脉平脉。汇节分章,力主维护旧论,并用运气学说阐释六经病机。徐氏选取成无己、庞安时、方有执、喻嘉言、柯韵伯、周禹载、魏荔彤等诸家学说,并结合个人见解以诠释《伤寒论》原文。
-
褚氏遗书
《褚氏遗书》医论著作。旧题南齐·褚澄编。本书系唐朝人从褚氏椁中发现石刻整理而成。宋嘉泰年间刊行流传。全书共分为受形、本气、平脉、精血、津润、分体、余疾、审微、辨书、问子10篇。内容简短,多据《内经》理论加以阐述发挥。本书体现了作者重视精血、津液学说。其中对血证及妇科病证治的见解,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
平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正常脉象:平指正常脉象。气血平和、饱满,阴阳平衡:平指生理学名。《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神气乃平。”《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上工平气。”性味平和的剂型为平剂。古通便、辩(辨)。如平脉法,即辨脉法;平虚实,即辨虚实。
-
长脉
长脉为脉象之一。指脉体超过正常的寸关尺三部位置,首尾端直的脉象。若脉来和缓均匀,是中气旺,为平脉。《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长则气治。”若长而弦硬,按之有牵绳感,则为病脉,属邪正俱盛的实证,可见于实热内结或热盛动风等。《濒湖脉学》:“长主有余,气逆火盛。”
-
小花藤属
中文名小花藤属拼音名xiaohuatengshu拉丁名Micrechites中国植物志63:188描述MicrechitesMiq.小花藤属,夹竹桃科,20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小花藤M.polyantha(Bl.)Miq.等5种,产西南部和南部。属下物种麻栗坡小花藤、麻栗坡小花藤(原变种)、毛果小花藤、平脉藤、上思小花藤、小花藤、云南小花藤
-
柃木属
中文名柃木属拼音名lingmushu拉丁名Eurya中国植物志50(1):70属下物种阿里山尾尖叶柃、凹脉柃、半齿柃、滨柃、薄叶柃、长毛柃、长尾窄叶柃、翅柃、川柃、川柃(原变种)、川黔尖叶柃、穿心柃、丛化柃、粗枝腺柃、大果柃、大果毛柃、大花柃、大叶川柃、大叶五室柃、单耳柃、滇四角柃、独龙柃、短柱柃、钝齿柃、钝叶柃、多脉柃
-
阴绝
阴绝为脉学名词。是指脉搏只现于尺部,寸、关两部不能察觉到脉动的一种脉象。《伤寒论·平脉法》:“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
-
行尸
行尸是指喻重病虽能勉强行动,而已见死脉,故称。《难经·十四难》:“(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名为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注解伤寒论·平脉法》:“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
-
张仲景
名机,字仲景。仲景有感于此,遂精求古训,博采众方,精研《黄帝内经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及《平脉辨证》等,撰成《伤寒卒病论》十六卷。其中三阳经证多为热证、实证,三阴经证多为寒证、虚证。张仲景根据六经辨证的理论,采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法进行临床治疗。
-
伤寒来苏集
即清·柯琴所撰《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之总称。书成于1669年。编法上的特点是“以证为主”,如麻黄、桂枝、白虎、承气汤证等,各以相关条目归纳类聚,柯氏予以阐析、注疏,条理比较清楚,并能充分发挥个人见解。因此,柯氏于上卷列论伤寒大法、六经、合病以及风寒、温暑、痉湿等证,并附平脉法;
-
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錍
《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錍》为书名。又名《伤寒金鎞疏钞》。明·卢之颐撰。作者根据《内经》理论阐解《伤寒论》,全书依次为辨六经脉证,辨诸可、诸不可,辨痉湿喝、霍乱、阴阳易、劳复,以及辨脉法、平脉法、伤寒序例。卢氏力图将《伤寒论》注家中一些违悖《内经》、仲景原文精义的见解,一一予以订正详辨。
-
内虚
内虚为病证名。指形体瘦弱似病而脉象正常者。《注解伤寒论·平脉法》:“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害。”
-
脉以胃气为本
脉以胃气为本脉学术语。脉诊内容之一。《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五脏四时之脉,皆以胃气为本。“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有胃气的脉象,在平脉指不浮不沉,不急不徐,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在病脉指不论浮、沉、迟、数,皆不失冲和之象。《望诊遵经》:“凡诊脉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
-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即《订正伤寒论注》。编者鉴于《伤寒论》的一些旧注本,每多“随文附会,难以传信”,遂予订正,详加注释,并选集过去注本中能阐发仲景经义的见解以备参考。在编次方面,将平脉法篇、辨脉法篇殿于后。末卷有正误、存疑、《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三阴三阳经脉图注及伤寒刺灸等穴图。
-
伏气
成无己注:“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又如《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晋·王叔和《伤寒例》认为:“中而…明·吴又可认为邪伏募原(见《温疫论》)。后世认为,凡初起不见表证,而先见里热甚至血分热证者为伏气温病,例如春温与伏暑之类便是。
-
伏阳
伏阳指阳热之邪潜伏在体内。成无己注:“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又如《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明·吴又可认为邪伏募原(见《温疫论》)。后世认为,凡初起不见表证,而先见里热甚至血分热证者为伏气温病,例如春温与伏暑之类便是。
-
伏邪
伏邪是指感而不随即发病,而伏藏于体内的病邪,也指这一类发病类型。成无己注:“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伏气之说为温病所重视,特别是王孟英更为强调,把温病分为外感温病和伏气温病两大类。后世认为,凡初起不见表证,而先见里热甚至血分热证者为伏气温病,例如春温与伏暑之类便是。
-
残贼
残贼脉学名。指六种外邪伤害正气的脉象。即弦、紧、滑、浮、沉、涩。《伤寒论·平脉法》:“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者,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
病脉
病脉是疾病时出现的异常脉象的统称。病脉与平脉、正常脉相对。应注意排除正常生理变化范围及个体生理特异。《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脏脉见者胜死。”《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
-
虎耳草属
中文名虎耳草属拼音名huercaoshu拉丁名Saxifraga中国植物志34(2):35描述SaxifragaL.虎耳草属,虎耳草科,约370种,分布于北温带,我国约200种,南北均产之。叶常基生或簇生,茎生的互生;子房2室,有时2心皮近分离;果为蒴果,有种子多数。
-
订正伤寒论注
概述:《订正伤寒论注》为伤寒著作。主要内容:编者鉴于《伤寒论》的一些旧注本,每多“随文附会,难以传信”,遂予订正,详加注释,并选集过去注本中能阐发仲景经义的见解以备参考。在编次方面,将平脉法篇、辨脉法篇殿于后。末卷有正误、存疑、《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三阴三阳经脉图注及伤寒刺灸等穴图。
-
伤寒金鎞疏钞
《伤寒金鎞疏钞》为《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錍》的别名。明·卢之颐撰。作者根据《内经》理论阐解《伤寒论》,全书依次为辨六经脉证,辨诸可、诸不可,辨痉湿喝、霍乱、阴阳易、劳复,以及辨脉法、平脉法、伤寒序例。卢氏力图将《伤寒论》注家中一些违悖《内经》、仲景原文精义的见解,一一予以订正详辨。
-
内实外虚脉
内实外虚脉为脉象。来迟去疾之脉。为内邪有余,表气不足。《注解伤寒论·平脉法》:“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
内虚外实脉
内虚外实脉为脉象。来疾去迟之脉。为表邪有余而里气不足。《注解伤寒论·平脉法》:“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
-
伤寒论
东汉·张机撰。六经病脉证并治是该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专门讨论急性外感热病——伤寒病的专著。由于《伤寒论》的巨大成就,后世研究者很多,其注本约有成无已系(《注解伤寒论》),方、喻系(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喻嘉言《尚论篇》),钱塘二张系(张志聪《伤寒论集注》、张锡驹《伤寒论直解》)三大注本体系。
-
仲景伤寒论疏钞鎞
《仲景伤寒论疏钞鎞》伤寒著作。明·卢之颐撰。作者根据《内经》理论阐解《伤寒论》,全书依次为辨六经脉证,辨诸可、诸不可、辨痉湿暍、霍乱、阴阳易、劳复,以及辨脉法、平脉法、伤寒序例。作者自视甚高,除正面论述外,还力图将《伤寒论》注家中一些违悖《内经》、仲景原文精义的见解,一一予以订正详辨。
-
四诊法
《四诊法》为诊断学专著。编者分析了浮、沉、迟、数等30脉的脉象、主病,对切脉部位、脏腑分部,持脉法、平脉、病脉、相类脉、危脉、妇人脉等均有简要的论述与辨析。并重点记述五官、色脉、声诊、问病、辨舌等望、闻、问三诊,末附崔嘉彦《四言举要》。作者上本《内经》、《难经》,旁采诸家学说,参以己见编成此书。
-
伤寒论翼
《伤寒论翼》为伤寒著作。作者对前人编集、校注、整理《伤寒论》持有异议,认为“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因此,柯氏于上卷列论伤寒大法、六经、合病以及风寒、温暑、痉湿等证,并附平脉法;下卷纲领性地叙述六经分证。现存康熙以来十多种清刻本,又见《伤寒来苏集》、《中国医学大成》本。
-
删注脉诀规正
《删注脉诀规正》脉学著作。清·沈镜编撰。刊于1693年。本书据高阳生《脉诀》予以删订加注,是为本书主体,但卷首补入内景真传图说、脏腑十二官、四时五脏平脉、邪脉图、背部五脏之腧图说等;上下卷并将《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脉病歌等摘抄附入,便于参考学习。
-
内照法
《内照法》为藏象著作。旧题汉·华佗撰。为《中藏经》附录部分。内照即从色、脉、症的反映来鉴察内脏的病变。全书共六篇,首篇仅列四时平脉之名而无论;二至五篇列论脏腑之间互相影响的病脉、病症和选用药物;第六篇辨色、脉、症死候。现存周氏医学丛书本,1981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铅印本。
-
脾平
脾平脉学名词。指脾脏的平脉,脉象平缓调和。《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