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来苏集
即清·柯琴所撰《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之总称。书成于1669年。编法上的特点是“以证为主”,如麻黄、桂枝、白虎、承气汤证等,各以相关条目归纳类聚,柯氏予以阐析、注疏,条理比较清楚,并能充分发挥个人见解。因此,柯氏于上卷列论伤寒大法、六经、合病以及风寒、温暑、痉湿等证,并附平脉法;
-
寒实结胸证
是指水寒互结于胸膈,以胸腹胀满疼痛,手不可近,形寒,脉沉紧等为常见症的结胸证。病因病机:《伤寒来苏集·三白散证》:“太阴腹满时痛,而反下之,寒邪与寒药相结,成寒实结胸。”辨证论治:《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
-
阳明病外证
阳明病外证是指阳明病的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外在表现。《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阳明病多属里、热、实证。由于里热外蒸,可见内外俱热证候。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病经病、腑病所共有。《伤寒来苏集》:“四证是阳明外证之提纲。”
-
阳枢
概述:阳枢:1.经外奇穴名;出《中医杂志》。位于背正中线,当第六胸椎棘突之高点处。见柯琴《伤寒来苏集》。出《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少阳居表里之间,为三阳之“枢”,所属皮部称“枢持”或“枢特”(《针灸甲乙经》作“枢杼”)。少阳枢机不利,称为“枢折”,能产生骨节弛缓、往来寒热等症状,其病位多在身之侧。
-
寒实结胸
是指水寒互结于胸膈,以胸腹胀满疼痛,手不可近,形寒,脉沉紧等为常见症的结胸证。病因病机:《伤寒来苏集·三白散证》:“太阴腹满时痛,而反下之,寒邪与寒药相结,成寒实结胸。”辨证论治:《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
-
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
别名:白术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术汤、桂枝附子汤去桂加术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处方:附子3枚(炮,去皮,破),白术4两,生姜3两(切),甘草2两(炙),大枣12枚(擘)。③《伤寒贯珠集》:去桂枝之辛散,加白术之苦燥,合附子之大力健行者,于以并走皮中,而逐水气,以避虚就实之法也。
-
肢节烦疼
肢节烦疼证名。即支节烦疼。见《伤寒来苏集·柴胡汤证》。详支节烦疼条。
-
六经提纲
六经提纲为伤寒病六经辨证的纲领。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卷一:“仲景作论大法,六经各立病机一条,提揭一经纲领,必择本经至当之脉症而表章之。”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5.“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
尤怡
钻研《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尤深,所撰《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1729),为研读张仲景著述的心得和发挥,其注释汇集前人之说,论述伤寒和杂病,条理清晰,简明扼要,为研究仲景之学中有影响的著述。另有《金匮要略心典》三卷,《金匮翼》及《静香楼医案》、《医学读书记》等。
-
仲景存真集
《仲景存真集》为伤寒著作。清·吴蓬莱编撰(书商曾托名陈修园著)。刊于1864年。上卷以张仲景伤寒六经诸方及其主治病证为主干,并揉合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有关注文,编成较浅近的歌诀。自谓得仲景《伤寒论》之真谛。下卷类似杂论,包括主病、运气、方、脉等多方面论述,内容较为芜杂凌乱,缺乏条理。
-
脏结
概述:脏结:1.因太阳病误下,邪气乘虚入里,与阴寒互结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症状:《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病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清·柯琴《伤寒来苏集》认为属疝之类。
-
伤寒五法
辛温解肌如桂枝汤,辛凉解肌如柴葛解肌汤。《伤寒论》的小柴胡汤,治温疫的达原饮,治温病似疟的蒿芩清胆汤等,都是这一法则的例方。是运用有泻下、攻逐、润下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救里:救里为治法。急用四逆汤或参附汤挽回阳气而救厥逆医术名·《伤寒五法》:《伤寒五法》为医书名。
-
伤寒附翼
《伤寒附翼》为伤寒著作。本书专论《伤寒论》方,在不同程度上结合病因、病理及脉证阐述方义及其适应证。可供研究《伤寒论》方剂的参考。现存康熙等多种清刻本、1931年千顷堂石印本及《伤寒来苏集》本。
-
阴枢
阴枢即枢儒,为少阴皮部名。出柯琴《伤寒来苏集》。参见枢儒:枢儒为六经皮部之一,为少阴皮部名。出《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少阴是三阴之“枢”,阴气柔弱,所属皮部称“枢儒”(儒即柔软之意)。少阴与少阳相对,分别为“阴枢”和“阳枢”。若少阴枢折,则脉结不通,阴气盛则但欲寐,虚阳上亢则心烦不眠。
-
伤寒论注
概述:《伤寒论注》为伤寒著作。刊本颇多,1956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伤寒来苏集》排印本。清·王丙撰。此外,王氏于本书后复有《伤寒论附余》2卷,列述冬温、温疟、风温、温毒、湿温、寒疫诸病,并附《伤寒例新注》、《读伤寒论心法》、《迥澜说》、《时节气候诀病法》各一卷,亦均经陆氏校正。
-
伤寒论翼
《伤寒论翼》为伤寒著作。作者对前人编集、校注、整理《伤寒论》持有异议,认为“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因此,柯氏于上卷列论伤寒大法、六经、合病以及风寒、温暑、痉湿等证,并附平脉法;下卷纲领性地叙述六经分证。现存康熙以来十多种清刻本,又见《伤寒来苏集》、《中国医学大成》本。
-
始
《灵枢·营气》:“常营无已,终而复始。”《素问·天元纪大论》:“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王冰序》:“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外科理例·斑疹》:“深宜刺,使瘀血去于毒聚之始。”《本草正义·麻黄》:“麻黄发汗,必热服温覆,乃始得汗。”
-
解肌
是对外感证初起有汗的治法。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来苏集》:“解肌者,解肌肉之汗也。”《温病条辨》:“伤寒非汗不解,最喜发汗;伤风亦非汗不解,最忌发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异其治,即异其法也。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温又不可用。”辛温解肌如桂枝汤,辛凉解肌如柴葛解肌汤。
-
固瘕
①脾肾虚寒所致大便先硬后溏的病症。《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伤寒来苏集》卷三:“固瘕,即初硬后溏之谓,肛门虽固结,而肠中不全干也。治宜温中散寒,用理中汤加附子、肉桂等。《医宗金鉴》卷四:“固瘕者,大瘕泻也,俗谓之溏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