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气汤
《普济方》卷九十六:承气汤:处方:厚朴4两(去皮),姜2两(同捣烂,焙干),大黄2两,枳实半两(麸炒去瓤),芒消1两半。主治:气结胸中,热在胃管,饮食呕逆,渴者。此方虽借承气之名,实取《金匮》大黄甘草汤之制,以治胸中客热,加前胡、枳实以下气,知母、石膏、寒水、栝楼以化热,消石、桂心为伏热之开导也。
-
泻下剂
概述:泻下剂(formulaforpurgation)是指以泻下药为主配伍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治疗里实证方剂的统称。分寒下剂、温下剂、润下剂、逐水剂等。根据泻下剂的不同作用,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5类。由于水饮壅盛,易致气机闭阻,故常配伍行气之品如陈皮、槟榔、木香等。
-
芒消
2.陶弘景:按《神农本经》无芒硝,只有消石名芒消尔。斜消光,消光角:Ng∧C≈31°。(检查钠盐)(3)取本品水溶液,加殷化钡试液,即发生白色沉淀;气坚者以咸软之,热盛者以寒消之,故张仲景大陷胸汤、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皆用芒硝以软坚去实热。伤寒妊娠可下者,用此兼以大黄引之,直入大肠,润燥软坚泻热,子母俱安。
-
增液汤
运用:1.本方用治热病伤津,肠燥便秘。同时用声过度或吸入有害气体、粉尘、烟酒过度等也可引起,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声嘶、咳嗽、咳痰及喉痛。对心脏、血管及血液流变学功能的影响:君药玄参具有强心作用,能增加冠脉血流量,增强耐缺氧能力,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同时具有降血压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
阳明腑证
又称阳明腑病。见《医学心悟》。《伤寒全生集·足阳明经见证治例》:“若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斑、发黄,狂乱,大便燥实不通,或手足乍冷乍温,腹满硬痛,喘急,此是正阳明胃腑本实病也。故或以三承气汤下之,或麻仁丸通之,或蜜煎、胆汁导之,量其病而治之可也。”
-
阳明里证
即阳明腑证。即阳明腑病。《伤寒全生集·足阳明经见证治例》:“若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斑、发黄,狂乱,大便燥实不通,或手足乍冷乍温,腹满硬痛,喘急,此是正阳明胃腑本实病也。故或以三承气汤下之,或麻仁丸通之,或蜜煎、胆汁导之,量其病而治之可也。”
-
目中不了了
目中不了了为症状名。即阳明腑病。《伤寒全生集·足阳明经见证治例》:“若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斑、发黄,狂乱,大便燥实不通,或手足乍冷乍温,腹满硬痛,喘急,此是正阳明胃腑本实病也。故或以三承气汤下之,或麻仁丸通之,或蜜煎、胆汁导之,量其病而治之可也。”
-
伤食腹痛
《医宗必读》卷八:“腹痛分为三部,脐以上痛者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为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症因脉治·腹痛》则概括腹痛为内外二因,以风气、寒气、暑湿、燥火、痧胀等为外感,热积、食积、酒积、血滞、气凝、寒积、痰积、虫积、血虚、气虚等为内伤。食在上脘,宜消不宜下,保和丸、枳术丸。
-
食积腹痛
因饮食不节,积滞不消所致的腹痛。《证治准绳·杂病》:“食积作痛,痛甚欲大便,利后痛减,其脉必弦或沉滑。”《症因脉治》卷四:“食积腹痛之症,胸腹胀满,痛不欲食,嗳气作酸。”胸胀腹痛,不能饮食,治以消食化滞,用枳壳化滞汤。食在上脘,宜消不宜下,用保和丸、枳术丸。热积寒下,三承气汤。寒积温下,煮黄丸。
-
胃家实
阳明经病具有大热、大渴、大汗等热甚伤津,津伤化燥的特征,阳明经病的病机为阳明燥热。如论中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者,此阳明经病也…《医学心悟·阳明经证》:“阳明经病,目痛、鼻干、唇焦、漱水不欲咽,脉长,此阳明本经证,其经去太阳不远,亦有头痛发热,宜用葛根汤解肌。”
-
调胃承气汤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调胃承气汤:处方:大黄(五钱)甘草(三钱)芒硝(一钱半)功能主治:治伤寒不恶寒但热,十余日过经谵语,当和胃气。胃热发斑,口齿咽喉肿痛,中消,疮疡等见上述症状者。主治:阳明经胃实,潮热谵语,燥渴,大便不通,手足濈濈自汗,或面赤谵语,脉洪数,或揭去衣被,恶热,饮水不止者。
-
少腹满
少腹满为病证名,指小腹胀满。出《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医宗必读》卷五:“小腹满,脐下满也。胸腹满为邪气,小腹满为有物。小腹满,小便利,蓄血也,重者桃红承气汤,轻者犀角地黄汤;小腹鞭满,小便自利,发狂者,抵当汤;腹满手足厥冷,真武汤;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冷结也,灸关元穴。”
-
上病下取
②针灸取穴原则之一。治疗学术语·上病下取:上病下取为治疗学术语,是一种与病气上下相反的治法。《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如呃逆、反胃由于阳明腑实者,用承气汤法;久喘用补肾纳气法;头晕取太冲、丰隆等。如胃火牙痛可下取内庭,肝火头痛可下取行间。
-
伤寒腹胀
伤寒腹胀为病证名。若里热不恶寒,自汗不大便,烦满燥实,此阳明胃实腹胀之症,若腹胀硬痛,小便自利,大便或黑,此蓄血腹胀之症也。”有血虚不能敛气,气散作胀,必其人烦热便燥,小便黄数,其脉浮数而弦,人迎尤甚,慎不可用苦寒伤胃之药,宜四物汤去地黄加黄芪、肉桂、甘草、煨姜,以和其血中之气。
-
食喘
食喘证名。因饮食不节引起的气喘。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一。又名食积喘逆。证见胸满,胃痛腹痛,恶食饱闷,大便或结或溏,上气喘逆,喘呕嗳气等。治宜消导为主,方用保和丸、资生丸、枳术丸等。寒积宜下者,用煮黄丸;热积用承气汤,消导攻下(《症因脉治》卷二)。
-
日晡发热
《类证活人书·问伤寒疟状》:“问伤寒疟状,有阳明证,病人烦热汗出,如疟状,日晡发热而脉浮虚者与桂枝汤,脉实者宜承气汤。”由于发热的类型不同,又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因发热部位不同,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
-
热结腹痛
因心肝火动,煎熬于内,或饮食不节,停积发热所致。证见身热腹热,烦躁不寐,时作时止,痛则汗出,或痛而作声,或痛即欲下痢,一利即止。《寿世保元·腹痛》:“肚腹硬满,痛久不止,大便实,脉数而渴者,积热也。”治宜清热消积导滞,方用枳壳川连汤、承气汤,或栀连平胃散加枳葛、保和丸加枳连、清胃汤、龙胆泻肝汤等。
-
脉厥
脉厥病名。①温疫里证应下失下,六脉如无之重症。见《温疫论》。以温疫里证失于攻下,内结壅闭,营内不能达于四末所致。亦有过用黄连、石膏诸苦寒药,强遏其热,致邪愈结,脉愈不通。”治宜承气汤缓下之,其脉自复。《伤寒寻源·战汗》:“战定之后,其人忽沉沉睡去,如死一般。参见厥证、战汗条。
-
里热不得卧
由三阳失于解表,邪热传里所致的不寐症。里热不得卧之症,如兼见身热汗出,渴而引饮,小便不利,为太阳经里热,用五苓散、木通羌活汤;如兼见烦渴消水,口燥唇焦,大便坚结,为阳明经里热,用白虎汤,有下证者用承气汤下之;如兼见寒热口苦,胁痛干呕,为少阳经里热也,用黄芩汤。
-
渴
出《灵枢·五味》。治宜清热泻火,根据不同的原发病证,选用麦门冬饮、白虎汤、增液承气汤、承气汤等;水湿停滞,渴不欲饮,胸闷纳呆,腹胀肢肿,小便不利,苔腻脉濡,用胃苓汤、五皮饮等方。痰饮内停者,每有口渴、胸闷、短气、心下悸、多痰涎,或有呕恶、反胃等症,用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半夏茯苓汤等方以温化痰饮。
-
亢害承制
亢害承制为五行学说术语。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类经》注:“亢者,盛之极也。阴阳五行之间某一方面过于亢盛,则将使整体失去平衡稳定的正常状态,这就是“亢则害”;例如火热盛实于肠胃而出现阳明腑实证,必须用寒下的承气汤类解除盛实的火热,以免其耗伤津液的危害。
-
急下存阴
用承气汤一类的泻下剂迅速通便泄热,清除燥结,以保存津液,防止痉厥变证的方法。临床上适用于里实热证,症见壮热、烦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或干黑起刺,脉沉实有力等。本方的配伍特点在于寒性泻下药配伍行气消滞药,使胃肠气机通畅,里热积滞得以速去,从而使津液得以保存,即所谓“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
唇焦
口唇泛现焦黑色之证。由瘀血、食积、热病伤津所致。《医学入门·伤寒杂症》:“无寒热而唇焦者,多因血瘀。”《伤寒温疫条辨》卷二:“唇燥裂,唇焦色,口臭,鼻孔如烟煤,此胃家实,多有此证急下之。”瘀血者,治宜活血化瘀,用鳖甲煎丸等;热病宜清之,用冬瓜煮汤代茶煎药,或五汁饮加黄芩等。
-
赤脉翳
系指白睛赤丝血脉侵入黑睛,影响视力的证候。见《审视瑶函》。以太阳主表,其病必连眉棱骨痛,或脑顶痛,或半边头肿痛。治宜温散,用大青龙汤等。赤脉翳从下而上者,或从内眦出外者,皆属阳明,以阳明主里,其症多热,或便实。赤脉翳初从外眦入内者,为少阳主半表半里,治宜和解之,用小柴胡汤加减。
-
人参大黄汤
《嵩崖尊生》卷七:组成:人参1钱,当归1钱,大黄(炒)1钱,桂心1钱,瞿穗1钱,赤芍1钱,茯苓1钱,葶苈2分。用法用量:水煎服。《医略十三篇》:组成:生大黄3钱至5钱或8钱,人参1钱至钱半或3钱。主治:伏邪温疫,日久失下,阴液枯涸,神志沉迷,溲赤而浑,大便不解,不思米饮,手足掉摇,形消脉夺。
-
四肢不举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阳明虚则宗筋失润,不能束骨而利机关;虚用六君子汤,实用三化汤合承气汤。”又“四肢不举,皆属脾土,膏粱太过,积热内壅者,为脾土瘀实,宜泻以开其壅,食少体羸,怠惰嗜卧者,为脾土虚衰,宜补以健其运。”本症可见于中风、偏枯、痿证等。
-
小儿心腹痛
小儿心腹痛为病证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谓其病因是:“由脏腑虚而寒冷之气所干,邪气与脏气相搏,上下冲击,上则为心痛,下则为腹痛,上下俱作,心、腹皆痛。”但亦有由于邪热结聚、腑实不通而致之实热证,证见脘腹胀痛拒按,脉实、舌红苔黄燥或焦黑,治以通下腑实,用承气汤类。针刺取太冲、公孙、足三里等穴。
-
燥矢
燥矢证名。指燥结的粪便。多因胃肠实热壅盛,津液耗损,燥结肠道所致。《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治宜峻下热结、急下存阴等法。方用承气汤类。
-
阳蹻脉病
概述:阳蹻脉病为病证名。指阳蹻脉经气异常出现的病证。症状及治疗:《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阳蹻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杂病源流犀烛·阳蹻阴蹻脉病源流》:“至其为病,阳蹻则阴缓而阳急。阳病则寒,其治风池、风府。若在阳表,当汗,桂枝汤、麻黄汤。若在阴里,当下,承气汤。”
-
伤寒论注
概述:《伤寒论注》为伤寒著作。刊本颇多,1956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伤寒来苏集》排印本。清·王丙撰。此外,王氏于本书后复有《伤寒论附余》2卷,列述冬温、温疟、风温、温毒、湿温、寒疫诸病,并附《伤寒例新注》、《读伤寒论心法》、《迥澜说》、《时节气候诀病法》各一卷,亦均经陆氏校正。
-
伤寒类方
徐大椿编释。徐氏研究《伤寒论》不以六经分类,他认为:“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遂将《伤寒论》中113方分为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柴胡汤、栀子汤、承气汤、泻心汤、白虎汤、五苓散、四逆汤、理中汤及杂方共十二类,每类先论主方条文,并以同类方条文附述于后,末载六经脉证及别证变证,条理比较清楚。
-
伤寒来苏集
即清·柯琴所撰《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之总称。书成于1669年。编法上的特点是“以证为主”,如麻黄、桂枝、白虎、承气汤证等,各以相关条目归纳类聚,柯氏予以阐析、注疏,条理比较清楚,并能充分发挥个人见解。因此,柯氏于上卷列论伤寒大法、六经、合病以及风寒、温暑、痉湿等证,并附平脉法;
-
吐屎
吐屎为症状名。兹则阴阳错乱,清浊混淆,为医家所不及逆料者。洵为幽门无权,胃液空虚,肾水迫之,又追而不足以敌直奔之势,从小肠入胃,糟粕随之,已可知矣,治法非救胃则救肾;非正治则逆治。”若病急起,属实火,便秘腹痛者,可攻下,用承气汤类。若久病体虚脉虚者,宜补养胃肾,可用救肾安逆汤加减。
-
镇逆承气汤
处方:芒消18克赭石60克(研细)生石膏60克(捣细)潞党参15克功能主治:治寒温阳明府实,大便燥结,当用承气下之,而呕吐不能受药者。用法用量:上药四味,用水800毫升,先煎后三味,汤将成,再加芒消,煎一两沸,取清汁400毫升,先温服200毫升,过三小时,若腹中不觉转动,欲大便者,再温服余200毫升。
-
抑木和中汤
《医醇剩义》卷一:方名:抑木和中汤组成:蒺藜4钱,郁金2钱,青皮1钱,广皮1钱,茅术1钱(炒),厚朴1钱,当归2钱,茯苓2钱,白术1钱,木香5分,砂仁1钱,佛手5分,白檀香5分。主治:肝气太强,脾胃受制,中脘不舒,饮食减少,脉左关甚弦,右部略沉细。前医与承气汤重药轻投,未效。
-
日晡潮热
日晡潮热为症状名。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即日晡发热。指每至下午3时至5时左右体温升高,或热势加重的表现。《类证活人书·问伤寒疟状》:“问伤寒疟状,有阳明证,病人烦热汗出,如疟状,日晡发热而脉浮虚者与桂枝汤,脉实者宜承气汤。”本症在《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称日晡所发热。
-
胃泄
胃泄病名。又称胃泻。主证大便完谷不化。出《难经·五十七难》。《儒门事亲》:“胃泄者,饮食不化,完谷出,色黄。风乘胃也,宜辛剂之类。”《宣明论方·濡泄证》:“胃泄如随气而下利,豆蔻散主之。”如因肠胃积滞未去,可用通下,《素问玄机气宜保命集》治用承气汤。
-
外感呃逆
外感呃逆为病证名。热邪结里,症见内热口渴,唇焦便赤,脉沉数者。若胃热而便利者,用泻心汤;金、元多称咳逆。又称吃逆、吃忒。俗称打咯忒。《医碥》卷二:“呃逆,即内经所谓哕,气自下冲上而呃呃作声也。”呃逆有寒呃、热呃、气呃、痰呃、瘀呃、虚呃等。也有分为外感呃逆、内伤呃逆,或阳证咳逆、阴证咳逆者。
-
小腹满
小腹满为病证名,指脐下部胀满,一名少腹满。见《景岳全书·杂证谟》。《类证治裁·闭癃遗溺》:“闭者小便不通。可因肺热气壅、热结膀胱、水道阻塞、气虚、气滞、阴液不足、肾阳虚衰、转胞等所致。《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医林绳墨·臌胀》:“由山岚蛊毒之气,因感人腹,聚而不散,结为腹满之症。
-
表里兼顾汤
处方:大黄2钱,人参5钱,柴胡3分,甘草1钱,丹皮2钱。功能主治:冬月伤寒,谵语,发潮热,以承气汤下之,不应,脉反微涩者,里虚表邪盛之证。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一
-
阳厥
2.足少阳经经气厥逆所致的病证;厥证之一。《药症忌宜》:“阳厥即热厥,其证四肢厥逆,身热面赤,唇燥大渴,口干舌苦,目闭或不闭,小便赤涩短少,大便燥结,不省人事。”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
-
小肠泄
小肠泄为病证名。《难经·五十七难》:“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用承气汤、加减平胃散、七宣丸、香连丸、芍药蘖皮丸等方。
-
因其重而减之
因其重而减之为中医治法。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重,指病邪内结的里实证。指用泻下或其他攻削的治法,使里实证得以减除。例如因实热燥结的便秘腹痛,用承气汤之类攻下;腹中瘀血结块,用破瘀消癥的方药攻削,使之逐渐消除。
-
心烦
出《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在半表半里而烦,宜和,小柴胡汤。其阴寒而烦,则有恶寒蜷卧及下利厥逆、吐蚘之症,宜温,温用四逆汤,蚘用乌梅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