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痰火痓
痰火痓病名。见《万病回春·痓病》。临床多见于眼目和口部牵引、手足振摇,甚则搐搦,咳嗽多痰,或有身热,苔浊腻、舌质红,脉多滑数。《景岳全书·杂证谟》:“痉有痰盛者,不得不先清上焦;若火盛多痰者,宜用清膈煎、抱龙丸。”此属豁痰清火止痉法,亦可用栝楼枳实汤加减或黄连温胆汤加栝楼皮、紫石英等药。
-
救产止痉汤
处方:人参15克当归30克川芎9克荆芥(炒黑)3克功能主治:补气养血,祛风止痉。治新产妇人,血虚发痉,手足牵搐,口眼歪斜,甚则角弓反张。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七
-
止痉愈风散
《中医妇科治疗学》:组成:全蝎3钱,蜈蚣3钱,炒芥穗5钱,独活1钱。功效:祛风止痉。主治:产后突然发痉,昏昧不识人,颈项强直,牙关紧闭,手握不开,身体发热,面色时红时青,呈苦笑状,脉浮弦而劲。用法用量:用黄酒兑开水冲1钱,如无效,二小时后再服。若无黄酒,可用醪糟汁冲开水服。制备方法:上为末。
-
逆灸
逆灸指无病灸,以期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备急千金要方·卷五》:“河洛关中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俗)生儿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即施用灸法以预防小儿痉病的发生。
-
毒气攻心
毒气攻心病证名。疔毒、痈疽之走黄、内陷而引致神昏痉症者。见《外科证治全生集》卷一。多因疮毒邪盛正虚,或患疮疡后失于调治,致使毒邪内攻,扰及心营所致。证见心中烦乱,寒热、神昏,或恶心欲呕,严重者口噤抽搐而痉者等。相当于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治法参见疔疮走黄、内陷等条。
-
桂枝合补血汤
别名:桂枝补血汤、当归补血汤合桂枝汤处方:桂枝、芍药、甘草(炙)、当归、黄耆。功能主治:产后伤血病痉。男子患金疮,伤血过多而成痉证者。用法用量:桂枝补血汤(《医家四要》卷三)、当归补血汤合桂枝汤(《医学摘粹》)。摘录:《医钞类编》卷十七引《金鉴》
-
强直
强直证名。多指身体某部肌肉之强直。《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强直以颈项部尤为多见,亦可表现于周身肌肉。《内经知要·病能》:“强者,筋强;多见于痉、痫、破伤风等病。
-
伤寒论翼
《伤寒论翼》为伤寒著作。作者对前人编集、校注、整理《伤寒论》持有异议,认为“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因此,柯氏于上卷列论伤寒大法、六经、合病以及风寒、温暑、痉湿等证,并附平脉法;下卷纲领性地叙述六经分证。现存康熙以来十多种清刻本,又见《伤寒来苏集》、《中国医学大成》本。
-
百大名家合注伤寒论
《百大名家合注伤寒论》为伤寒著作。刊于1924年。编者认为《伤寒论》注本虽多,各家也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但“以辞害义,依样葫芦,亦复不少”(见自序)。在编次上删去脉法、序例、可汗等篇,并将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删并于《金匮要略方论》痉湿暍证下。
-
柔痓
①肺热传肾而致骨强筋柔,肢体举动无力。《素问·气厥论》:“肺热移于肾,传为柔痓。”王冰注:“柔,谓筋柔而无力。气骨皆热,髓不内充,故骨痓强而不举,筋柔缓而无力也。”②即柔痉。见《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
-
嗌肿
嗌肿病证名。系指咽喉肿疼的病证。出《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素问·厥论》:“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痉。”参见咽喉肿痛条。
-
防风温胆汤
处方:半夏半两(制),枳壳半两(麸炒),茯苓半两,橘皮2钱半,防风2钱半,甘草(炒)1钱半。制法:上锉散。功能主治:消痰,顺气,疏风。主小儿痉痓。用法用量:《得效》有人参。摘录:《直指小儿》卷二
-
归鳢饮
处方:当归3-5钱,熟地4钱,川芎1钱,乌药1钱,红花5-7分,女贞子3钱,钩藤3钱,全蝎2个,鳢鱼头1个。功能主治:血虚挟风成痉,或厥气肝风眩晕;及破损经风。用法用量:水、酒各半煎,调指甲灰服。摘录:《医级》卷八
-
活母丹
处方:当归1两,人参1两,川芎5钱,柴胡3分,肉桂1钱。功能主治:妇人新产之后,亡血过多而成痉。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七
-
理气平肝散
处方:乌药1钱半,香附1钱半,青皮1钱,枳壳1钱,芍药1钱,川芎1钱,柴胡1钱,木香1钱,甘草4分。功能主治:七情所伤发痉。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木香磨水2匙加入。摘录:《赤水玄珠》卷十四
-
海螺壳
《*辞典》:海螺壳:出处:《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拼音名:HǎiLu K 来源:为骨螺科动物红螺的壳。功能主治:《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化痰消积,止痉。治胃痛,淋巴结结核,手足抽筋。附方:治慢性骨髓炎:海螺壳煅成炭一两,人中白三钱,冰片八分。研细,用陈猪油或麻油调成稀糊状,外敷。
-
小广藤
别名:土藤、广藤、细圆藤来源:防己科小广藤Pericampylusglaucus(Lam.)Merr.,以全株入药。生境分布:浙江、四川、云南。性味:苦、辛,凉。功能主治:通经络,除风湿,镇痉。主治风湿麻木,腰痛,小儿惊风,破伤风,跌打损伤。5钱,水煎服或泡酒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止痉散
概述:止痉散为方剂名,出《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治疗法》。具有搜风通络,镇痉止痛的功效,治乙脑抽搐不止、四肢抽搐、痉厥以及顽固性头痛、偏头痛、关节痛等。全蝎、蜈蚣各等分。制备方法:上为细末。一岁婴儿每次一分附注:《方剂学》本方用法:每服三分至五分,一日二至四次,温开水调送,小儿根据年龄酌减。
-
万氏家传伤寒摘锦
《万氏家传伤寒摘锦》为书名,此书简称《伤寒摘锦》。明·万全编撰。本书重点选摘《伤寒论》中有关六经脉证治法,并记述了伤寒两感、差后劳复、阴阳易、痉湿暍、霍乱等脉证治法,兼述温病、时行疫病。后收入《万密斋医学全书》中。
-
全阴救胃汤
《辨证录》卷七:组成:玄参5钱,茯苓5钱,桃仁1钱,葛根1钱,人参1钱,麦冬5钱。主治:阳明之痉。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方中滋胃中之阴,而不损其胃中之气,玄参去热,葛根去风,茯苓去湿,三邪皆去,而又得人参以生胃,麦冬以生肺,则桃仁不亦可以已乎?
-
医学问对
《医学问对》医论著作。又名《医学课儿策》。包括临床常见的温热、湿温、燥病、痢疾、中风、虚劳、妇科等疾病,先假设若干疑问,进而运用辨证论治的准则,结合作者的经验心得,对病原、诊断、治疗处方均有明确细致的分析。后收入《三三医书》。
-
仲景伤寒论疏钞鎞
《仲景伤寒论疏钞鎞》伤寒著作。明·卢之颐撰。作者根据《内经》理论阐解《伤寒论》,全书依次为辨六经脉证,辨诸可、诸不可、辨痉湿暍、霍乱、阴阳易、劳复,以及辨脉法、平脉法、伤寒序例。作者自视甚高,除正面论述外,还力图将《伤寒论》注家中一些违悖《内经》、仲景原文精义的见解,一一予以订正详辨。
-
仓公当归酒
概述:仓公当归酒为方剂名,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七方,即《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方记载的仓公当归汤的别名。别名:仓公当归酒组成:当归、防风各十八铢,独活一两半,麻黄三十铢,附子一枚,细辛半两。制法:上药为粗末。用法用量: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服一升。功能主治:主治贼风口噤,角弓反张成痉者。
-
清热息风
清热息风为治法。指用具有清热泻火、息风止痉作用的方药,治疗热极动风证的治法。
-
凉血息风
凉血息风为治法。指用具有清热凉血、息风止痉作用的方药,治疗血热动风证的治法。
-
解毒息风
解毒息风为治法。指用具有清热解毒、息风止痉作用的方药,治疗风毒证及风毒所致抽搐的治法。
-
柔肝息风
柔肝息风为治法。指用具有滋阴养血柔肝、息风止痉作用的方药,治疗肝阴血虚动风证的治法。
-
滋阴息风
滋阴息风为治法,息风法之一。指用具有滋阴增液、息风止痉作用的方药,治疗阴虚动风证的治法。在热性病晚期,热伤真阴,表现为身热不甚但羁留不退,手足心热,面红,虚烦不眠,咽干口燥,神倦心慌,甚或耳聋、手足蠕动或抽搐,舌干绛少苔,脉虚数或细数,可用大定风珠。
-
养血息风
养血息风为治法。指用具有补肝养血、息风止痉作用的方药,治疗血虚动风证的治法。
-
豁痰息风
豁痰息风为治法。指用具有祛痰化浊开窍、息风止痉作用的方药,治疗风痰所致痫病等病证的治法。
-
伤寒金鎞疏钞
《伤寒金鎞疏钞》为《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錍》的别名。明·卢之颐撰。作者根据《内经》理论阐解《伤寒论》,全书依次为辨六经脉证,辨诸可、诸不可,辨痉湿喝、霍乱、阴阳易、劳复,以及辨脉法、平脉法、伤寒序例。卢氏力图将《伤寒论》注家中一些违悖《内经》、仲景原文精义的见解,一一予以订正详辨。
-
治风剂
治风剂(formulaforwinddisorder)是指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配伍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的作用,治疗风证方剂的统称。分疏散外风剂、平熄内风剂等。
-
中风·风火闭窍证
中风·风火闭窍证(apoplexywithsyndromeofwind-fireblockingorifices)是指风火上扰,蒙蔽清窍,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眼斜,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口噤,项强,两手握固拘急,甚则抽搐,舌红,脉数沉等为常见症的中风闭证证候。
-
中风·痰火闭窍证
中风·痰火闭窍证(apoplexywithsyndromeofphlegm-fireblockingorifices)是指痰火互结,蒙蔽清窍,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体强痉拘急,口眼斜,鼻鼾痰鸣,面红目赤,躁扰不宁,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沉等为常见症的中风闭证证候。
-
中风·痰浊瘀闭证
中风·痰浊瘀闭证(apoplexywithsyndromeofblockadeofphlegm-turbidityandstaticblood)是指痰浊瘀闭,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淡,苔白腻,脉滑沉等为常见症的中风闭证证候。
-
痫病·痰火扰神证
痫病·痰火扰神证(epilepsywithsyndromeofphlegm-firedisturbingspirit)是指火热与痰浊交结,闭扰心神,以猝然仆倒,不省人事,四肢强痉拘挛,口中有声,口吐白沫,烦躁不安,气高息粗,痰鸣漉漉,口臭便干,舌红或暗红,苔黄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阳痫证候。
-
伤寒论条辨
概述:《伤寒论条辨》为伤寒著作。明·方有执撰。刊于1592年。主要内容:方氏认为《伤寒论》一乱于王叔和的重编,再乱于成无己的注释,失去仲景原著伤寒兼杂病的完整性。遂予重新编注、考订,并调整了若干条原文的篇次,删去了《伤寒例》一篇,将太阳病纳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感、营卫俱伤”三种。建国后有排印本。
-
卫生鸿宝
《卫生鸿宝》为方书,六卷,清·祝补斋(西溪外史)撰。刊于1844年。本书广泛收集临床各科有效的成方,单验方及各种外治法等多系近人试效之方,内容又较通俗,便于读者临床运用。卷二外科;卷三幼科;卷四痉科;卷五女科;卷六伤科。各卷分病列方。有条不紊,便于检阅,切合临床。
-
齘
齘(xiè,音泄)指上下牙齿相磨切。《灵枢·热病》:“九日热而痉者死,腰折,瘈疭,齿噤齘也。”
-
暍
暍(yē,音耶)即中暑。《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太阳中热者,暍是也。”
-
伤寒论三注
《伤寒论三注》为伤寒著作。清·周扬俊撰于1677年。在六经病每篇前均论述该经脉环周之理,并认为六经乃指手足十二经脉,非单指足经而言,补充了朱肱的足六经说。作者强调伤寒病证应以风寒为重点,故将论中春温夏热、火劫、并病、合病、脏结、结胸、痞证、痉湿暍等另编于后。
-
伤寒来苏集
即清·柯琴所撰《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之总称。书成于1669年。编法上的特点是“以证为主”,如麻黄、桂枝、白虎、承气汤证等,各以相关条目归纳类聚,柯氏予以阐析、注疏,条理比较清楚,并能充分发挥个人见解。因此,柯氏于上卷列论伤寒大法、六经、合病以及风寒、温暑、痉湿等证,并附平脉法;
-
本草类方
《本草类方》为方剂著作。十卷。清·年希尧撰于1735年。本书系将《本草纲目》中的附方分类编辑而成。分为诸风、痉风、项强、癫痫、卒厥等113类,每类均分列病症及其所用的方药。现存多种清刻本。
-
寝汗
寝汗眠中出汗,即盗汗。《素问·脏气法时论》:“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阳所至为寝汗,痉。”王冰注:“寝汗,谓睡中汗发于胸嗌颈掖之间也。”参见盗汗条。
-
禽疽
禽疽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多因时气风热所致。症见初起呈散在疹块,发于背。色赤红,如拳击状,脊背麻木,拘急不疼,神清脉和。若神昏脉数,或微或代,身振寒,齿如噤欲痉者逆。初宜仙方活命饮加羌活、独活。外敷二味拔毒散。余可参见外痈条。
-
前板齿
前板齿解剖结构名。即门牙。《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太阳中暍,……前板齿燥。”参门牙条。
-
逆针灸
逆针灸指对健康人施用针灸。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小儿新无疾,慎不可逆针灸之。逆,未至而迎之也。”即无病而施用针灸,以期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如逆针灸,则忍痛动其五脏,因喜成痫。河洛关中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生儿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古方既传之,今人不详南北之殊,便按方而用之,是以多害于小儿也。”
-
惊搐五证
惊搐五证惊搐五种证候的鉴别。见《东医宝鉴》。身热力大者为急惊;身冷力小者为慢惊;仆地无声,醒时吐沫者为痫;头目仰视者为天吊;角弓反张者为痉。
-
金镞科
金镞科明代医学科目名。参见金痉肿科条、十三科条。
-
寒痉
寒痉病证名。小儿痉证之一。《温病条辨·解儿难》:“风寒、风湿致痉者,寒痉也。风寒咳嗽致痉者,用杏苏散。”见于乳幼儿各种感染,如上呼吸道炎、肺炎等引起的惊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