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正宗》

近代 王德宣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二十一、論溫病與傷寒病情不同治法各異

冬月傷寒,邪由皮毛而入,從表入裏。初見三陽經證,如太陽病,則頭項強痛惡寒之類。三陽不解,漸次傳三陰。其中有留於三陽而不入三陰者;有結於胃腑而不涉他經者;亦有不必假道三陽直中三陰者。凡此傷寒之證,初起悉系寒邪見象。迨發作之後,漸次化熱內傳,始有熱象。故初起治法,必以通陽祛寒爲主。及化熱之後,始有泄熱之法。此傷寒病之大較也。若夫溫病,乃冬時寒邪伏於少陰,迨春夏陽氣內動,伏邪化而爲熱,由少陰而外出,如邪出太陽,亦見太陽經證,其頭項強痛等象,亦與傷寒同。但傷寒裏無鬱熱,故惡寒不渴,溲清無內熱溫邪則標見於外,而熱鬱於內,雖外有表證,而裏熱先盛,口渴溲黃,尺膚熱,骨節疼,種種內熱之象,皆非傷寒所有。其見陽明少陽,見症亦然。初起治法,即以清泄裏熱,導邪外達爲主,與傷寒用藥一溫一涼,恰爲對待。蓋感寒隨時即發,則爲傷寒,其病由表而漸傳入裏;寒邪鬱久化熱而發,則爲溫病,其病由裏而鬱蒸外達。傷寒初起,決無裏熱見證;溫邪初起,無不見裏熱之證。此傷寒溫病分證用藥之大關鍵,臨證時能從此推想,自然頭頭是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