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侶山堂類辯》

清 張志聰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咳嗽論

咳者,肺證也。有邪在皮毛而爲肺咳者,有五臟受邪,各傳與之肺而爲咳者。此外因之咳也。有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而咳者;有臟腑之鬱熱,上蒸於肺而爲咳者。此內因之咳也。蓋肺者,五臟之長也,輕清而華蓋於上,是以臟腑之病,皆能上傳於肺而爲咳。然其標見於肺,而其本在於臟腑之間,故當以標本之法兼而行之,治無不應矣。《咳論》曰∶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下滿。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腎咳之狀,咳則肩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膽咳之狀,咳嘔苦汁。大腸咳狀,咳而遺矢。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膀胱咳狀,咳而遺溺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