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思辨錄》

清 周巖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豬膚

少陰之熱,上爲咽痛,以少陰同氣之物而留連於上以除熱,非豬膚莫任。故醫家多用此取效,而仲聖豬膚湯實開其先,今試以鄙說備一解焉。下利咽痛心煩,皆少陰病,惟胸滿疑涉少陽,不知少陰脈之支別,從肺出絡心注胸中下利既泄其腎陰,其虛陽之上乘者,遂得因中土無權,紛擾於經氣所到之處,而致咽痛胸滿心煩。以其虛而非實,故胸滿不至於痛,不必用攻陷之劑。此時伏邪初發,尚未由血及氣,亦無事於苦寒傷正。豬水畜而膚甘寒輕浮,自能從上引下而客熱以平。然下利非溼也,非加白蜜,不足以潤燥益陰。患見於上下則宜建中,非加白粉熬香,不足以悅脾振困。此證無與於少陽固矣,而鄒氏更以痙病大承氣湯胸滿字,爲涉陽明之據,又豈足爲訓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