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隨補瀉

鍼灸學 中醫學 小兒推拿學 刺法 小兒推拿補瀉方法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yíng suí bǔ xiè

2 英文參考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by puncturing along and against the direction of meridians respectively[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刺法名·迎隨補瀉

迎隨補瀉刺法[1]。《黃帝內經靈樞·小針解》:“迎而奪之者瀉也;追而濟之者補也。”

各家註解有以迎隨泛指多種針刺補瀉的總則,各種補瀉法都可稱作迎隨[1]。如《難經》以選穴的補母瀉子爲迎隨;《流注指微賦》以針刺淺深的“補生瀉成”爲迎隨;《醫學入門》將各種補瀉法統屬於迎隨

又有將迎隨僅解釋作針刺方向的順逆,以逆着經脈循行方向斜刺爲“迎”爲瀉,順着經脈循行方向斜刺爲“隨”爲補,此法又稱鍼芒補瀉針向補瀉[1]。指以針尖方向與經脈之間的逆(迎)順(隨)關係來分別補瀉的辦法。《黃帝內經靈樞·終始》:“瀉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和隨,氣可令和。”

世醫家據此加以發揮,認爲迎隨即指經絡循行的順逆。《鍼灸大成》:“至於經脈爲流行之道,手三陽經,從手上頭,手三陰經,從胸至手,足三陽經,從頭下足,足三陰經,從足入腹。故手三陽瀉者,鍼芒望外(針尖四肢),逆而迎之;補者,鍼芒望內(針尖向頭身),順而追之,餘者仿此。乃是因其氣血往來,而順逆行鍼也。”即順(隨)着經脈循行方向進針的爲補法,逆(迎)着經脈循行方向進針的爲瀉法。也有以順着經脈的循行方向取穴,依次用針的爲補法,逆着經脈循行方向取穴,依次用針的爲瀉法者。

4 小兒推拿補瀉方法名·迎隨補瀉

迎隨補瀉法經絡補瀉法,爲小兒推拿補瀉方法[2]。又稱順逆補瀉法[2]。隨(順)其經絡走行方向操作爲補法;迎(逆)其經絡走行方向操作爲瀉法[2]

黃帝內經靈樞·始終》:“瀉者迎之,補者隨之……”

小兒推拿治病十分重視補瀉[2]。“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是推拿治療的基本法則[2]。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決定了小兒推拿手法的技術要求必須做到輕快柔和、平穩着實、補瀉分明[2]小兒推拿常見的補瀉方法包括輕重補瀉法快慢補瀉法方向補瀉法經絡補瀉法次數補瀉法平補平瀉法[2]

5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0.
  2. ^ [2] 劉明軍,王金貴主編.小兒推拿學—2版[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16.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