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辭典》:山蒟
2.1 出處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2.2 拼音名
Shān Jǔ
2.3 別名
酒餅藤(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石蒟、穿壁風(《廣西中草藥》),爬巖香、石南藤、廿四症、上樹風(《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
2.4 來源
2.5 原形態
木質藤本,長達數米。枝圓柱形,稍有棱,無毛,節上常生不定根。葉互生,紙質或近革質,橢圓形、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6~12釐米,寬2.5~4.5釐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漸狹或楔形,有時明顯不對稱,兩面無毛或下面被極稀的短柔毛,葉脈5~7條;葉柄長5~8毫米,托葉痕超過葉柄中部。花單性,雌雄異株;穗狀花序與葉對生;苞片近圓形,無柄,盾狀;花小,黃綠色;雄蕊2,花絲短;子房無柄,柱頭4裂,稀有3裂。漿果球形,黃色,直徑2.5~3毫米。花期4~7月。生於林中,常攀援於樹上或石上。
2.6 生境分佈
分佈我國南部。
2.7 化學成份
藤含生物減、黃酮甙、酚類。
2.8 性味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辛,溫。"
2.9 功能主治
①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溼,強腰膝。治風溼痛,風寒骨痛,腰膝無力,肌肉萎縮,咳嗽氣喘。"
②《廣西中草藥》:"治風溼骨痛,手足麻痹,感冒風寒,咳嗽氣喘,腹寒痛。"
③《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消腫止痛,驅風寒,通經。治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2.10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5錢(鮮品1~2兩);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2.11 附方
①治關節痰痛:鮮山藥1~2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②預防中署:鮮山藥0.5~1兩。煎湯代茶飲。(《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2.12 摘錄
《*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