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味
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表、平肝潜阳等降低人体病理性机能亢进的药物寒、凉药。[附]中药性味功能口诀:中药品种多,性能各不同,寒凉能清热,温热祛寒用,辛味能行散,甘缓能补中,苦味能泄降,酸涩收敛功,咸味能软坚,淡渗利水通,甘寒能养阴,芳香必止痛,麻舌常有毒,香窜开窍能,气味相结合,配伍贵变通。
-
舒眠
胶囊剂:每粒0.4g。其中酸枣仁性味甘、酸、平,归肝、胆、心经,有补肝宁心、敛汗、生津之功效;合欢花、合欢皮性味甘、平,归心、肝经,具疏肝解郁、和血安神之功效,此三者为臣;舒眠的适应证:失眠多梦、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胸胁苦满或胸膈不畅、口苦目眩、舌边尖略红、苔白或微黄,脉弦。
-
火制法
麸炒:药物用蜜炙过的麦麸拌炒,称为麸炒。操作方法:将碾细的灶心土置铁锅内炒热,再将药物加入,以灶心土能淹没药物为度,用锅铲炒至表面微显焦黄色,并放出焦香气味,即可取出,筛去灶心土,冷后收藏,土炒火力不宜过大,以免药物焦化。经煅后,质地酥松易碎,易于煎出有效成分,使药物发挥应有作用。
-
辣根
Horseradish辣根属十字花科。茎生叶无柄或有短柄,下部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边缘常羽状浅裂;上部叶小,披针形至条形。生境分布原产于欧洲,我国东北和河北、北京、江苏等地庭园和药圃内有栽培。选水位低、高燥的土地,掘穴1m深,下部垫草,放上辣根,再以草盖,然后覆土,第2年3月下旬-4月上旬挖出种植。温归经胃;
-
杏仁
8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或略近心脏形,边缘有细锯齿或不明显的重锯齿,主脉基部被白色柔毛;种子味苦。从原植物来看,西伯利亚杏、辽杏及野生山杏的杏仁为苦杏仁,而杏及山杏的栽培种的杏仁有些是苦杏仁,有些是甜杏仁。杏仁具有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治感冒咳嗽,气息喘促,胸满烦闷,肠燥便秘。
-
大麦秸
《中医大辞典》·大麦秸:大麦秸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入脾、肺经。功能主治:消肿,利湿,理气。归经:入脾、肺二经。(性味以下出《本草再新》)附方:治小便不通:陈大麦秸,煎浓汁频服。治疗31例心绞痛,22例症状明显缓解,发作次数减少,运动耐量增加,硝基甘油片用量减少,气促、心悸症状减轻。
-
三金汤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引上海曙光医院经验方:方名:三金汤组成: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石韦、冬葵子、瞿麦。功效: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用法用量:水煎服。以金钱草为君药,其性味微咸平,入肝、肾、膀胱经,具有利水通淋、清热消肿的功效,治疗石淋有特效,盖取其咸能软坚之意,有利于尿道结石的排出,故列为君药;
-
小麦
3.浮小麦是小麦干燥轻浮瘪瘦的果实,性味甘、凉,入心经,有益气除热,养心生津,止虚汗、盗汗,骨蒸虚热的作用,可治疗虚热多汗、盗汗、口干舌燥、心烦失眠;主治脏躁、烦热、消渴、泄痢、痈肿、外伤出血及烫伤等。3.对妇人脏燥者,小麦宜与大枣、甘草同食;2毫米,丁字着生,花丝细长,子房卵形。小麦面干撒或炒黄调敷。
-
竹叶菜
《中医大辞典》·竹叶菜:竹叶菜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为《本草拾遗》记载的鸭跖草之别名。鲜草捣敷;来源:为鸭跖草科植物饭包草的全草。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凉血的功效;可治小便不通、淋沥作痛、水肿、脚气、感冒、丹毒、腮腺炎、黄疸肝炎、热痢、鼻衄、尿血、血崩、咽喉肿痛、赤痢、疔疮肿毒、蛇咬伤等症。
-
青叶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性味归经:青叶胆味苦,性寒。青叶胆的化学成分:云南当药含油橄榄酸、氧蒽酮的羟基和甲氧基衍生物及其苷类,还含有具生理作用的内酯碳苷类和黄酮酸苷类。雄蕊4,着生于花冠基部,花丝扁平,花药蓝色;性状:本品长15~花冠4,深裂,黄色,裂片卵状披针形,内侧基部具2腺窝;
-
鲫鱼
鲫鱼(鲤科)Carassiusauratus鲫鱼又名鲋鱼,别称喜头,为鲤科动物,产于全国各地。鲫鱼药用价值极高,其性味甘、平、温,入胃、肾,具有和中补虚、除湿利水、补虚赢、温胃进食、补中生气之功效,尤其是活鲫鱼汆汤在通乳方面有其他药物不可比拟的作用。
-
蕨菜
概述:FiddleheadFern蕨菜为蕨类植物蕨还处于卷曲未展时的嫩叶,蕨菜是野菜的一种。蕨菜的营养价值分析:1.蕨菜素对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用于发热不退、肠风热毒、湿疹、疮疡等病症,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杀菌清炎之功效;3.所含粗纤维能促进胃肠蠕动,具有下气通便的作用;小羽片互生,线状披针形,长约4厘米;
-
麦斛
拼音名:MàiHú英文名:all-grassofInconspicuousBulbophyllum别名:石豆、石仙桃、鱼毙草、果上叶、一挂鱼、羊奶草、鸭雀嘴、石杨梅、万年桃、石枣子、青兰、子上叶、瓜子莲、七仙桃、小扣子兰、石豆兰、石蚊虫、楼上楼、石莲子、根上子、石萸、单叶石枣来源: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麦斛的全草。基部具多数丝状须根。
-
搜山虎
《*辞典》:搜山虎:出处:《云南中草药》拼音名:SōuShānHǔ来源:为茄科植物新莨菪的根。切片晒干。根状茎粗壮。子房圆锥状,花柱圆柱状,蒴果球状,为膨大的宿萼所包。生境分布:生于山间溪边。性味:辛苦,温,剧毒。功能主治:发表散寒,舒筋活络,止痛。②治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炎,瘫痪、破伤风;
-
指天椒
《*辞典》:指天椒:出处:《岭南采药录》拼音名:ZhǐTiānJiāo别名:长柄椒(《苏南种子植物》)。来源:为茄科植物指天椒的果实。原形态: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多分枝。单叶互生;雄蕊5,着生于花冠基部,花药纵裂;生境分布:我国南部各地多有栽培。性味:味辛,性温。功能主治:敷手疮,洗脚气,治狗咬伤。
-
猪毛草
出处:《峨嵋药植》拼音名:ZhūM oCǎo别名:善鸡尾草、小凤尾草(《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凤尾蕨科植物狭叶凤尾蕨的根或茎叶。根状茎短。3回分叉,中部羽片1回分叉或不分叉,上部羽片常不分叉,裂片线形,长4~着生孢子囊的叶柄较长,亦2回羽状分裂。生境分布:生于路旁石隙中。性味:性凉,味苦涩,无毒。
-
野核桃仁
《*辞典》:野核桃仁: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拼音名:YěH TɑoR n来源:为胡桃科植物野核桃的种仁。叶轴及叶柄具腺毛和星状毛;17,无柄,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8~花单性,雌雄同株;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或溪谷两旁。性味:性温平,味甘。功能主治:种仁:功能补养气血,润燥化痰,益命门,利三焦,温肺润肠。
-
羽叶丁香
《*辞典》:羽叶丁香:出处:《宁夏中草药手册》拼音名:YǔY DīnɡXiānɡ别名:山沉香(《宁夏中草药手册》)。11片,卵形、卵状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有短柄,先端圆或急尖,基部圆形或广楔形。生境分布:生于高山灌木丛中。功能主治:降气,温中,暖肾。附方:①治寒喘:山沉香一钱五分,五味子、附子各二钱。
-
鳣鱼肝
《*辞典》:鳣鱼肝: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ZhānY Gān来源:为鲟科动物鳇鱼的肝。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鳣鱼条。性味:无毒。功能主治:主恶疮疥癣。注意:勿以盐炙食。(性味以下出《本草拾遗》)摘录:《*辞典》
-
红升麻根
出处:《云南中草药》拼音名:H nɡShēnɡM Gēn来源:为菊科檀物异叶泽兰的根。秋、冬、春采挖,洗净,切片,晒干。功能主治:解表退热附方:①治感冒发热头痛:红升麻根三至五钱。(性味以下出《昆明民间常用草药》)②治月经不调,腰痛,风湿痛:红升麻根,三至五钱。
-
砂仁壳
《全国中草药汇编》:砂仁壳:拼音名:ShāR nK 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AmomumvillosumLour.、绿壳砂AmomumvillosumLour.var.xanthioidesT.L.WuetSenjen或海南砂AmomumlongiligulareT.L.Wu的干燥成熟果实的果壳。性味:辛,温。归经:归脾、胃、肾经。功能主治: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6g,入煎剂宜后下。
-
青箭杆草
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QīnɡJi nGǎnCǎo别名:大柴胡、银柴胡、马兰头(《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菊科植物毛茎马兰的全草。管状花黄色,两性,长约6毫米,雄蕊5,花药基部钝而全缘,子房下位,柱头,2裂。功能主治:发汗解表,理气,止痛。②治周身疼痛,有时胸痛彻背:青箭杆草三钱,铁箭风根二钱。
-
野辣子
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YěL Zi来源:为爵床科植物枪花药的全草。总苞萼状,由4苞片合成,内有花1~蒴果下部压扁。种子扁平。生境分布:生于荒山土坎。功能主治:生肌,止血。附方:①治刀斧斫、枪伤:鲜枪花药全草,鲜牛肋筋叶皮。(性味以下出《贵州民间药物》)②治枪伤:鲜枪花药适量,捶绒敷伤处。
-
小筋骨藤
《*辞典》:小筋骨藤:出处:《云南中草药》拼音名:XiǎoJīnGǔT nɡ别名:小黄鳝藤(《云南中草药》)。单叶对生;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树荫下。功能主治:舒筋活络,接骨。(性味以下出《云南中草药》)②治断指:三百棒、缬草状景天各四份,小筋骨藤二分(均用鲜品),切碎,加白酒数滴,捣烂,包敷,每三天换药一次。
-
斑茅
《*辞典》:斑茅:出处:江西《草药手册》拼音名:BānM o别名:大密(《岭南科学》),芭茅(江西《草药手册》)。无柄小穗披针形,基盘具短毛;功能主治:通窍利水,破血通经。治跌打损伤,筋骨风痛,妇人闭经,水肿盅胀。附方:治月经后期:斑茅根一两,茜草三钱,接骨金粟兰二钱,铁扫帚根五钱,胡颓子树根一两。
-
蓝实
《*辞典》:蓝实:出处:《本经》拼音名:L nSh 别名:蓝子(《本草经集注》)来源:为蓼科植物蓼蓝的果实。8,着生于花被基部,药黄色,卵圆形;归经:《本经逢原》:入肝。注意:《本草经疏》:虚寒人及久泄畏寒,腹中觉冷者勿服。备注:本植物的叶或全草(大青)以及叶的加工制成品(青黛、蓝靛)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
青麸杨根
《*辞典》:青麸杨根:出处:《重庆草药》拼音名:QīnɡFūY nɡGēn来源:为漆树科植物青麸杨的树根。生境分布:喜生于向阳山坡、山谷的疏林或灌木草丛中。②治九子烂痒:青麸杨根二两,一味药二两,何首乌二两,肉连环二两。(性味以下出《重庆草药》)备注:本品在四川民间,与盐肤木的根同等使用。
-
毒鱼藤
《*辞典》:毒鱼藤: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拼音名:D Y T nɡ别名:白药根、雷公藤蹄(《岭南草药志》)。6.5厘米,先端钝圆或微凹,基部楔形或钝,上面无毛,下面被黄色或褐色柔毛。性味:味苦,有大毒。功能主治:杀虫止痒,逐湿痹。注意:不可内服。附方:①治游走性关节炎:(毒)鱼藤五钱,南天仙子(进口品种)适量。
-
魔芋
概述:魔芋是天南星科(Araceae)魔芋属中的栽培种群,多年生草本。可活血化瘀,解毒消肿,宽肠通便,化痰软坚;主治瘰疬痰核、损伤瘀肿、便秘腹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症。叶片通常三全裂,裂片羽状分裂,二次羽状分裂(或二歧分)后再羽状分裂,开放脉序,青绿色。根状茎同时迅速膨大。性味:辛,寒。
-
砂仁花
拼音名:ShāR nHuā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AmomumvillosumLour.、绿壳砂AmomumvillosumLour.var.xanthioidesT.L.WuetSenjen或海南砂AmomumlongiligulareT.L.Wu的干燥花。性味:辛,温。归经:归脾、胃、肾经。功能主治: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呕恶。6g,入煎剂宜后下。
-
搜山黄
《*辞典》:搜山黄: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SōuShānHu nɡ来源:为鸢尾科植物唐菖蒲的球茎。化学成份:唐菖蒲属含丰富的维生素C,浅色品种较深色品种含量高。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性味以下出《贵州民间草药》)⑤治腮腺炎:标杆花球茎在酒或水中磨成浓汁,外搽患处,每日二次。
-
沙漏芦
出处:《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拼音名:ShāL uL 别名:砂蓝刺头(《内蒙古中草药》),刺甲盖、恶背火草、刺头、火绒草(《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1.5厘米,锐尖,基部抱茎,边缘有白色的针刺状牙齿,针刺长达5毫米,两面谈绿色。性味:咸苦,寒。②治乳汁不下,乳房胀痛:砂蓝刺头、瓜蒌、蒲公英、土贝母各三钱。
-
栝楼
(《金匮要赂》栝蒌薤白白酒汤)⑥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实一枚(捣),薤白三两,半夏半斤,白酒一斗。(《子母秘录》)⒁治乳痈及一切痈疽初起,肿痛即消,脓成即溃,脓出即愈:瓜蒌一个(研烂),生粉草、当归(酒洗)各半两,乳香、没药各一钱。⑤《重庆堂随笔》:栝楼实,润燥开结,荡热涤痰,夫人知之;
-
红葵
出处:《内蒙古中草药》拼音名:H nɡKu 别名:野枸杞(《内蒙古中草药》),野茄子、野辣子、药人豆(《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夏、秋割取全草,洗净切段。生境分布:生于路旁、水边、田野、沟旁、渠边。性味:味苦,性寒,有小毒。治咽喉肿痛,目昏目赤,皮肤瘙痒。③治皮肤瘙痒:红葵二两,水煎熏洗。
-
红毛五加皮
《*辞典》:红毛五加皮:出处:《中药志》拼音名:H nɡM oWǔJiāP 别名:川加皮,刺加皮(《药材资料汇编》),刺五甲、毛五甲皮、刺甲皮(《四川中药志》)。7月间,砍下茎枝,用木棒敲打,使木部与皮部分离,剥取茎皮晒干。枝黄棕色,密被刚毛状针刺。4片,无柄或近无柄,近基部背面通常簇生刺毛状针刺;浸酒或入丸剂。
-
花拐藤根
《*辞典》:花拐藤根:出处:《泉州本草》拼音名:HuāGuǎiT nɡGēn来源:为夹竹桃科植物帘子藤的根。随时可乘,洗净,切段晒干。种子扁平,长约2厘米,种毛白色,仅基部淡褐色,约与种子等长。归经:入肝、肾、脾三经。治跌打损伤,关节痛风,痈疽及妇女闭经。(性味以下出《泉州本草》)②《广西药植名录》:治贫血。
-
化香树叶
来源:为胡桃科植物化香树及圆果化香树的叶。花单性,雌雄同株,穗状花序,伞房状排列;雌花具1卵状披针形苞片,无小苞片,具2枚贴生于子房的花被片,雌蕊1,无花柱,柱头2裂。(性味以下出《贵州民间药物》)③治痈疽疔毒类急性炎症:化香树叶,雷公藤叶、芹菜叶、大蒜各等分(均用鲜品),捣烂外敷。
-
酸不溜
《*辞典》:酸不溜:出处:《内蒙古中草药》拼音名:SuānB Liū别名:分枝蓼、叉枝蓼、酸姜(《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来源:为蓼科植物叉分蓼的全草。叶互生,线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15厘米,宽3厘米,全缘,有微毛;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沙丘、沟谷、丘陵坡地;性味:酸苦,凉。治大小肠积热,瘿瘤,热泻腹痛。
-
白叶刺根
出处:福建拼音名:B iY C Gēn来源:为胡颓子科植物福建胡颓子的根。原形态:福建胡颓子,又名:椬梧。果实卵球形,长5~生境分布:生于山野。功能主治:祛风理湿,下气定喘,固肾。②治肾亏腰痛:福建胡颓子根一至二两。水煎汤,加红糖适量调服。(性味以下出厦门《新疗法与中草药选编》)摘录:《*辞典》
-
白地紫菀
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拼音名:B iD ZǐWǎn别名:大火草、牛耳朵火草(《昆明民间常用草药》),白叶不翻、小一支箭、白头翁(《云南中草药选》)。总苞片覆瓦状,多列,外层苞片钻形,向内渐成披针形,均被毛;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边、草丛中。性味:辛微苦,平。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理气化痰,捎积杀虫。
-
金橘核
《*辞典》:金橘核:出处:《本草再新》拼音名:JīnJ H 别名:金橘子(《闽东本草》)。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金橘及金弹的种子。性味:味酸辛,性平,无毒。归经:入肝、肺二经。功能主治:治目疾、喉痹,消瘰疬结核。(性味以下出《本草再新》)附方:治睾丸垂大:金橘子二钱,碧朴草三钱,炖白酒,日服二次。
-
黄栌枝叶
《*辞典》:黄栌枝叶:出处:《河北中药手册》拼音名:Hu nɡL ZhīY 来源:为漆树科植物黄栌的枝叶。鞣质中有没食子酸、没食子酸四糖、三没食子酰葡萄糖、三甲基没食子酰葡萄糖、黄酮类、飞燕草素3-半乳糖甙、越橘花青甙、矮牵牛素-3-葡萄糖甙、矢车菊素单葡萄糖甙、飞燕草素单葡萄糖甙、芍药素单葡萄糖甙等。
-
冰糖
(性味以下出《本草再新》)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可用于治疗食欲不振、肺燥咳嗽、哮喘、口干烦渴、咽喉肿痛、高血压等症。有补中益气,和胃润肺的功效;冰糖养阴生津,润肺止咳,对肺燥咳嗽、干咳无痰、咯痰带血都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用于肺燥、肺虚、风寒劳累所致的咳喘、小儿疟疾、噤口痢、口疮、风火牙痛。
-
布荆
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拼音名:B Jīnɡ别名:五指疳、五指风、山紫荆(《广西药植名录》),梅哈忍(傣名)。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山牡荆的根或树干心材。苞片线形;生境分布:生于林中或栽培。性味:淡,平。功能主治:止咳定喘,镇静退热。治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喘咳,气促,小儿发热烦躁不安。
-
卷柏
拼音名:JuǎnBǎi拉丁名:HerbaSelaginell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英文名:spikemoss(《中医药学名词(2004)》)别名:长生草、九死还魂草、万年松、回阳草、佛手草、老虎爪。中叶(腹叶)两行,卵状矩圆形或卵状披针形,斜向或直向上排列,叶缘膜质,有不整齐的细锯齿或全缘;性味与归经:辛,平。
-
白扁豆皮
拼音名:B iBiǎnD uP 别名:扁豆壳来源:即白扁豆的种皮性味:甘,微温。功能主治:性味功能,主治用法和白扁豆基本相同,能健脾利水,但无壅滞之弊。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地五泡藤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地五泡藤的根、叶。原形态:常绿平卧小灌木。托叶大,叶状,有切裂齿.萼裂片卵形,顶端渐尖或条裂;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功能主治:理气止痛,散毒生肌。附方:①治气痞腹痛:家正牛根一两,红饭豆根五钱。②治口角疮:家正牛叶研末,菜油调敷。(性味以下出《贵州草药》)摘录:《*辞典》
-
苦甘草
出处:《内蒙古中草药》拼音名:KǔGānCǎo别名:苦豆根(《内蒙古中草药》)。生境分布:产内蒙古。性状:干燥根呈长圆柱形,稍弯曲,一般切成长约15~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痢疾,湿疹,牙痛,咳嗽。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②治湿疹,皮肤瘙痒:苦豆子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或熏洗患处。
-
滇瑞香
《*辞典》:滇瑞香:出处:《植物名实图考》拼音名:DiānRu Xiānɡ别名:桂花矮陀陀、黄山皮条、构皮岩陀、万年青矮陀陀(《云南中草药选》),桂花岩陀、野瑞香(《云南经济植物》)。叶互生,长椭圆形至倒披针形,长6~苞片背面被丝状微柔毛,通常早落;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疏林下及灌丛中。性味:辛涩,温,有小毒。
-
黄藨叶
《*辞典》:黄藨叶: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Hu nɡPāoY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切头悬钩子的叶。原形态:切头悬钩子,又名:黄泡、老虎泡(《分类草药性》),黄喜马莓。心皮有细伏毛,成熟心皮多数。生境分布:生长于荒土坎或大山坡地。功能主治:杀虫止痒。②治黄水疮:黄藨叶,晒干研粉,兑冰片、麻油或菜油外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