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椒科
中文名胡椒科拼音名hujiaoke拉丁名Piperaceae描述Piperaceae胡椒科,双子叶植物,8或9属,近3100种,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4属,71种,产西南部至台湾,其中Peperomia,Piper2属在我国西南至东南各地常见。花极小,单性或两性,辐射对称,无花被,但有一小的苞片,集合成一稠密的穗状花序;雄蕊1—10;
-
石南藤
《中医大辞典》·石南藤:石南藤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图经》。主治风寒湿痹,肾虚腰痛,痛经,阳痿,咳喘。或浸酒饮。《全国中草药汇编》·石南藤:拼音名:ShíNánTénɡ别名:爬岩香来源:为胡椒科胡椒属植物巴岩香Piperwallichii(Miq.)Hand.用于风湿痹痛,扭挫伤,腰膝无力,痛经,风寒感冒,咳嗽气喘。
-
豆瓣绿
《全国中草药汇编》:豆瓣绿:拼音名:D uB nLǜ别名:一柱香、岩豆瓣、豆瓣草、豆瓣如意、四瓣金钗、指甲草、豆瓣打不死来源:胡椒科豆瓣绿属植物豆瓣绿Peperomiareflexa(L.f.)A.Dietr.,以全草入药。叶柄短长1-2mm,无毛或被短柔毛;百日咳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3.《云南中草药》:清热解毒,舒筋活络。
-
海南蒟
《全国中草药汇编》:海南蒟:拼音名:HǎiN nJǔ别名:山胡椒来源:胡椒科胡椒属植物海南蒟PiperhainanenseHemsl.,以全株入药,但以根为最好。5钱,水煎或浸酒服;叶薄革质,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7-12cm,宽3-5cm,先端短尖至尾状渐尖,基部圆或阔卵形,有时歪斜,上面光亮,下被白粉霜,叶脉5条,稀7条,基出;
-
巴岩香
胡椒科植物细叶青蒌藤的藤茎·巴岩香:巴岩香为中药名,出自《中药志》,为清·叶小峰《本草再新》记载的海风藤之别名。性味归经:辛、苦,微温。功能主治:温中散寒,祛风利湿,行气止痛。1.治胃腹寒痛,疝痛,风寒咳嗽,泄泻,痢疾,肾炎水肿。化学成分:叶含α、β-细辛脑、细辛醚等及氢化桂皮酸、β-谷甾醇等。
-
石蒟
《中医大辞典》·石蒟:石蒟为中药名,出自《陆川本草》,为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记载的山蒟之别名。性味归经:辛,温。主治风湿痹痛,四肢麻痹,腰膝无力,月经不调,痛经,感冒风寒,咳嗽气喘。《中华本草》·石蒟:拼音名:ShíJǔ别名:石南藤来源:药材基源:为胡椒科植物毛山蒟的枝叶。劳伤久咳;
-
十八症
概述:十八症出自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为胡椒科胡椒属植物光轴苎叶蒟的全株。又含α-棕榈酸甘油酯(α-palmitylglycerinester),(E)-3,4-亚甲二氧基苯丙烯醛[(E)-3,4-methylenedioxophenylpropenal]十八症的性味归经:十八症味辛,性温,归肝经。治风湿筋骨痛,跌打肿痛,胃疼痛,毒蛇,蜈蚣咬伤。”
-
蛤蒌
拼音名:H L u别名:假蒌、假蒟、臭蒌、山蒌、大柄蒌、马蹄蒌、钻骨风来源:胡椒科胡椒属植物假蒌PipersarmentosumRoxb.,以全株、根、叶或果实入药。叶及果秋季采集,晒干。性味:辛,温。功能主治:温中散寒,祛风利湿,消肿止痛。用于胃肠寒痛,风寒咳嗽,水肿,疟疾,牙痛,风湿骨痛,跌打损伤。
-
海尼豆瓣绿
出处:《云南中草药》拼音名:HǎiN D uB nLǜ别名:狗骨头、散血丹来源:为胡椒科植物海尼豆瓣绿的全草。洗净晒干。原形态:半肉质草本,高5~茎直立,圆柱形。穗状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花极小,两性,有苞片;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丛中。性味:甘,凉。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治胃出血,鼻衄,肿瘤。
-
华南胡椒
拼音名:HuáNánHúJiāo别名:山蒟来源:药材基源:为胡椒科植物华南胡椒的全草。花枝下部叶片阔卵形或卵形,长8.5-11cm,宽6-7cm,先端短尖,基部通常心形,两侧相等,上部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6-11m,宽1.5-4.5cm,先端渐尖,基部钝或略狭,两侧常不等齐;花单性,雌雄异株,聚集成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性味:辛;
-
假蒟根
来源:药材基源:为胡椒科植物假蒟PipersarmentosumRoxb.的根。原形态:假蒟多年生葡匐草本,揉之有香气。上部的叶小,卵形至卵状披针形;花单性,雌雄异株,无花被;穗状花序;苞片稍大,柱头3-5。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谷密林中或村旁湿润处。性味:苦;温功能主治:祛风除湿;主风湿痹痛;注意:孕妇慎服。
-
假蒟果穗
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拼音名:JiǎJǔGuǒSu 别名:假蒟子(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胡椒科植物假蒟的果穗。治腹胀腹痛,肠炎腹泻,食欲不振,肾炎水肿,风湿痛。②《广东中草药》:化湿消肿,行气通窍,消滞化痰。治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疝气痛,风寒咳嗽。附方:治牙痛:假蒟子五钱。
-
假蒟叶
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JiǎJǔY 来源:为胡椒科植物假蒟的叶片。性味:①《生草药性备要》:味苦,性温,无毒。功能主治:温中,行气,祛风,消肿。治胃寒痛,腹痛气胀,风湿腰痛,产后气虚脚肿,跌打肿痛,外伤出血。附方:①治气滞腹痛:假蒟叶五钱,水煎服。(《本草求原》)④治病后风寒:假蒟叶煎水洗脚。
-
假蒟子
穗状花序;化学成份:果实含假蒟碱(sarmentosine),假蒟亭碱(sarmentine),1-(3,4-亚甲二氧基苯基)十四碳-1E-烯[1-(3,4-methylenedioxyphenyl)-1E-tetradecene],N-(苯丙-3-烯酰基)吡咯[N-(3-phenylpropenoyl)pyrrole],墙草碱(pellitorine), -细辛脑( -asarone),细辛醛(asaronaldehyde), -谷甾醇( -sitosterol)。
-
蒟酱
《*辞典》:蒟酱:出处:《唐本草》拼音名:JǔJi nɡ别名:枸酱(《汉书》),蒟子(《广志》),土荜拨(《食疗本草》),大荜拨(《成都县志》),蒟青、槟榔蒟(《岭南草药志》),青蒌、香荖(《广东中草药》),芦子(《云南中草药选》)。性味:①《唐本草》:味辛,温,无毒。治心腹冷痛,吐泻,虫痛,咳逆上气。
-
蒟酱叶
《*辞典》:蒟酱叶:出处:《唐本草》拼音名:JǔJi nɡY 别名:萎叶(《纲目》),蒟叶(《本经逢原》),橹叶(《纲目拾遗》),青荖叶(《岭南采药录》)。抗菌有效成分可能是其中所含的蒌叶酚。对大鼠和豚鼠可引起中枢抑制。治风寒咳嗽、胃痛,风毒脚气,子肿,疥癞,湿疹,脚癣,烫伤。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
-
蒌叶
别名:蒟酱、青蒟、芦子、大芦子、槟榔蒟、槟榔蒌来源:胡椒科胡椒属植物蒌叶PiperbetleL.,以全株或茎、叶入药。全株及茎叶全年可采,切片晒干。性味:辛、微甘,温。功能主治:祛风散寒,行气化痰,消肿止痒。用于风寒咳嗽,支气管哮喘,风湿骨痛,胃寒痛,妊娠水肿;外用治皮肤湿疹,脚癣。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蒌油
《*辞典》:蒌油: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L uY u别名:蒌叶油(《纲目拾遗》)。来源:为胡椒科植物蒟酱之叶经蒸馏而得的芳香油。滴耳治耳痛。刀伤刺伤,以棉花浸蒌油贴裹伤处。又治背痈及疖毒,贴之,初起者即解散,已成即速溃脓。亦可敷贴杨梅毒疮、漏痔。
-
芦子
别名:九节风[云南]、芦子藤、芦子疙瘩、细麻药来源:胡椒科胡椒属植物芦子藤PiperpaepuloidesRoxb.以全株入药。性味:微辛,温。功能主治:温中散寒,活络止痛,解毒消肿。用于感冒,咳喘,跌打损伤,风湿骨痛,胃痛,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产后腹痛,牙痛,毒蛇咬伤,外伤出血,烫火伤,乳腺炎等。3钱,水煎服。
-
芦子兰
拼音名:L ZǐL n别名:大麻疙瘩、芦子藤、苎叶蒌、野胡椒来源:胡椒科胡椒属植物荨麻叶胡椒PiperboehmeriaefoliumWall.,以全株入药。全年可采,切片晒干。性味:辛,温。功能主治:祛风散寒,理气止痛。用于感冒,胃痛,痛经,跌打损伤,风湿骨痛。1两,水煎或泡酒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芦子藤
《*辞典》:芦子藤:出处:《云南中草药》拼音名:L ZǐT nɡ别名:叶子兰、芦子兰(《云南中草药》),苎叶蒌、野胡椒(《广西药植名录》),大麻疙瘩(《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来源:为胡椒科植物荨麻叶胡椒的全株。功能主治:①《云南中草药》:舒筋活络,温经利湿,行气止痛。治风湿,月经不调,胃痛,跌打损伤。
-
毛蒌
《全国中草药汇编》:毛蒌:别名:石南藤、石蒌、爬岩香、小毛蒟、绒毛胡椒来源:胡椒科胡椒属植物毛蒟Piperpuberulum(Benth.)Maxim.,以全株入药。秋季采收,晒干。性味:辛,温。功能主治:祛风活血,行气止痛。用于风湿性腰腿痛,跌打损伤,胃腹疼痛,产后风痛。
-
蒙自草胡椒
拼音名:MénɡZìCǎoHúJiāo别名:散血丹、狗骨头、海尼豆瓣绿。来源:药材基源:为胡椒科植物蒙自草胡椒的全草。叶脉3条,基出;穗状花序顶生,稀腋生,通常单生,少簇生,长2-4.5cm,直径约2mm;花期7-10月。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2000m的密林下、沟边或湿润岩石上。性味:甘;凉功能主治:散瘀止血。
-
散血丹
别名:狗骨头来源:胡椒科豆瓣绿属植物狗骨豆瓣绿PeperomiaheyneanaMiq.,以全草入药。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眼科全书》卷六:方名:散血丹组成:甘石1钱,朱砂5分,硼砂5分,辰砂5分,麝香5厘。《医学集成》卷三:方名:散血丹组成:香附1两,元胡3钱,桃仁2钱,红花2钱,炒军1钱,泽兰5钱,甜酒。
-
山蒟
《*辞典》:山蒟: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拼音名:ShānJǔ别名:酒饼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石蒟、穿壁风(《广西中草药》),爬岩香、石南藤、廿四症、上树风(《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②《广西中草药》:治风湿骨痛,手足麻痹,感冒风寒,咳嗽气喘,腹寒痛。煎汤代茶饮。
-
石蝉草
《*辞典》:石蝉草:出处:《广西药植名录》拼音名:Sh Ch nCǎo别名:火伤叶、胡椒草(《广西药植名录》),散血胆、豆瓣七、散血丹、石马菜(《云南中草药选》),豆瓣绿、红豆瓣(《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来源:为胡椒科植物石蝉草的全草。附方:治气管支气管炎,肺热咳嗽:散血丹、石仙桃、白芨,水煎服。
-
细芦子藤
拼音名:XìLúZǐTénɡ别名:钮子跌打、芦子、球穗胡椒、九节风、芦子藤。叶片多皱缩,展平后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7-9cm,宽2-4cm,先端尾状渐尖而常偏斜,叶脉于背面明显突出,侧脉5-7条,最上1对离基从中脉发出,网脉明显;性味:辛;散瘀止痛;主风湿痹痛;四肢麻木;脘腹冷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产后腹痛;
-
小叶爬岩香
小枝上的叶长椭圆形、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7-11cm,宽3-4.5cm,先端短渐尖,基部偏斜或半心形,叶脉5-7条,最上1对互生或近对生,离基1-2cm从中脉发出,余者均近基出,网状脉明显,被毛与匍匐枝的叶相同;DMPPA可减少小鼠自发活动,延长小鼠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抗苯丙胺的兴奋作用,且效应随剂量增大而加强。性味:辛;
-
岩参
拼音名:YánShēn别名:岩生来源:药材基源:为胡椒科植物岩参的藤茎及叶。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沟谷、坡地疏林或密林中,常攀附于石壁上。叶多皱缩,展平后歪阔卵形,长14-20cm,宽6-12cm,有密集的细小腺点,无毛,叶基两侧偏斜,叶脉7-9条,有2对离基从中脉发出,网脉明显;平功能主治:行气止痛;泻痢腹痛;
-
胡椒属
中文名胡椒属拼音名hujiaoshu拉丁名Piper中国植物志20(1):14描述PiperL.胡椒属,胡椒科,约2000种,分布于热带地区,我国约有60种,产西南部至台湾,云南和海南尤盛。叶互生,全缘;花小,单性,稀两性,为长或短、稠密的穗状花序,每花有盾状或杯状的苞片1;
-
大胡椒属
中文名大胡椒属拼音名dahujiaoshu拉丁名Pothomorphe中国植物志20(1):12描述PothomorpheMiq.大胡椒属,胡椒科,约10种,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仅1种,产台湾。叶互生,盾状着生或否,基部心形,具掌状脉,叶柄基部扩大抱茎,具鞘;苞片盾状,有缘毛;雄蕊2枚,侧生,花药直立,花丝极短;
-
齐头绒属
中文名齐头绒属拼音名qitourongshu拉丁名Zippelia中国植物志20(1):11描述ZippeliaBI.齐头绒属,胡椒科,只有齐头绒Z.begoniaefoliaBI.1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我国产西南部和南部。叶互生,卵状或长卵状心形,叶脉5-7,基出;子房1室,表面多疣伏凸起,胚珠2颗,自基部直生,仅1颗发育,花柱肉质,粗壮,柱头4,分离;
-
土荜拨
概述:土荜拨为中药名,出自《食疗本草》。为《新修本草》记载的蒟酱之别名。别名:土荜拨、青蒟、青蒌、芦子来源及产地:胡椒科植物蒟酱PiperbetleL.的果穗。产云南、广东、广西等地。性味:辛,温。功能主治:温中,下气,散结,消痰。1.治脘腹冷痛,吐泻,虫积腹痛,咳逆上气。2.研末掺治牙痛。
-
荜茇
荜茇的功效与主治:荜茇具有温中散寒,下气止痛的功效:荜茇治脘腹冷痛,呕吐吞酸,痰饮恶心,肠鸣腹泻,气痢,疝痛,月经不调,冠心病心绞痛:煎服,1.5~荜茇治头痛,鼻渊,鼻塞流清涕:研细末 鼻。小浆果球形,直径约0.1cm。性味与归经:辛,热。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寒凝气滞,胸痹心痛,头痛,牙痛。
-
草胡椒
拼音名:CǎoHúJiāo英文名:all-grassofShinyPeperomia来源:药材基源:为胡椒科植物草胡椒的全草。茎直立或基部有时平卧,粗1-2mm,分枝,无毛,下部节上常生不定根。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林下湿地、石缝中或宅舍墙脚下。常带穗状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性味:辛;有散瘀止痛的功能,用于跌打损伤,烧伤等。
-
荜茇根
《*辞典》:荜茇根: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B B Gēn别名:荜拨没(《本草拾遗》)来源:为胡椒科植物荜茇的根。对兔和大鼠回肠可抑制其张力和收缩力最后麻痹,洗去药物可以恢复。胡椒碱的药理见荜茇条。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主五劳七伤,阴汗,核肿。冷气呕逆,心腹胀满,食不消,寒疝核肿,妇人内冷无子。
-
长果荜茇
拼音名:ChánɡGuǒBìBá别名:瓜哇长果胡椒来源:药材基源:为胡椒科植物假荜茇的果序。单叶互生;雌花序长3-4cm,总花梗和苞片与雄花序相同,子房嵌生于花序轴中,柱头3,卵状短尖,外弯,未成熟浆果先端圆,下部嵌生于花序轴中并与其合生。性味:辛;温归经:胃经功能主治:温中健胃;注意:阴虚火旺者禁服。
-
大麻疙瘩
拼音名:DàMáGēDɑ来源:药材基源:为胡椒科植物蒟子的全株。叶薄纸质,卵圆形、阔卵形或枝端的为椭圆形,长10-15cm,宽6-10cm,先端短尖,基部心形,两侧不等,上面无毛,下面沿脉上被微硬毛和细腺点,叶脉9条,最上1对互生,离基1.2-3cm从中脉发出,余者均基出;性状:性状鉴别茎圆柱形,直径约1cm;性味:辛;
-
大叶蒟
拼音名:DàYèJǔ别名:小肠风、野胡椒、山胡椒。花单性,雌雄异株,聚集成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雄花序长约10cm;性状:性状鉴别茎枝圆柱形,表面淡褐色,有细纵纹,叶稍卷折,革质,叶片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10-16cm,宽3-8cm,基部两侧偏斜,常具重叠的两耳,叶背有稀疏的长柔毛;叶柄较短,有柔毛。性味:辛;
-
短穗草胡椒
拼音名:DuǎnSuìCǎoHúJiāo来源:药材基源:为胡椒科植物短穗草胡椒的全草。穗状花序顶生,单生,长于叶片,长1-2cm,直径约1mm;花期4-9月。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400-2300m间的阴湿岩石上或树上。性味:辛;凉功能主治:祛风除湿;化瘀散结;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浸酒或入丸、散。摘录:《中华本草》
-
风藤
《中医大辞典》·风藤:风藤为中药名,出自《中药志》,为清·叶小峰《本草再新》记载的海风藤之别名。或浸酒饮。化学成分:茎含细叶青蒌藤素(Futoxide)、细叶青蒌藤烯酮(Futoenone)、细叶青蒌藤醌醇(Futoquinol)、细叶青蒌藤酰胺(Futoamide)、β-谷甾醇、豆甾醇及挥发油,油中主成分为蒎烯、柠檬烯、莰烯等。
-
外胚乳
外胚乳是胚乳的一种。是珠心的一部分于胚囊外面发展起来的养分贮藏组织,具有复核。见于睡莲科,胡椒科,藜科,石竹科,美人蕉科。是内胚乳的反义词。
-
新热带植物区系界
因处低地热带气候下降雨多,而与旧热带植物区系界共同的汛热带植物有棕榈科、天南星科、荷(姜)科、胡椒科、樟科、萝藦科等科(汛存种),如科的石斛属(Dendrobium)对卡特来属(C-attleya),Paphiopedilum对Phragmopedium一样,多为异属。龙舌属(Agave)、丝属(Yucca)、月见草属(Oenothera)等属也是固有的。
-
草胡椒属
一年生或多年生、肉质草本,分枝或不分枝;叶互生、对生或 生,全缘,无托叶;花极小,两性,常与苞片同着生于花序轴的凹陷处;子房1室,有胚珠1颗;属下物种草胡椒、粗茎草胡椒、豆瓣绿、豆瓣绿(原变种)、短穗草胡椒、红脉草胡椒、柬埔寨草胡椒、毛叶豆瓣绿、蒙自草胡椒、山草椒、石蝉草、台湾草胡椒、硬毛草胡椒
-
白胡椒
概述:白胡椒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拾遗》,为《新修本草》记载的胡椒药材之一种。性味归经:辛,热。1.治脘腹冷痛,寒痰食积,呕吐,泄泻,冷痢,内服:煎汤,1.5~小儿哮喘,研粉布肺俞穴,膏药封贴;2.胡椒性温热,善于温中散寒,对胃寒所致的胃腹冷痛、肠鸣腹泻都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并可促使发汗,治疗风寒感冒;
-
胡椒碱
胡椒碱亦称胡椒酰胺。是从中药胡椒中分离的一种六氢吡啶生物碱,属酰胺衍生物,为胡椒中的主要成分。存在于胡椒科植物胡椒PipernigrumL.果实,荜茇PiperlongumL.果实,几内亚胡椒PipeerguineenseSchum.etThonn.果实及根。具有抗惊厥及镇痛作用。临床用于治疗颠痫,对各型癫痫均有效,无精神抑制副作用。
-
胡椒酮
胡椒酮概述:胡椒酮亦称辣薄荷酮。具有平喘、止咳、抗菌作用。对电刺激豚鼠喉上神经所致咳嗽反射有明显抑制作用;临床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胡茭酮分类:呼吸系统药物平喘药物其他剂型:芸香草(Cymbopogon)0.5g,亚硫酸氢钠胡椒酮0.3~2.丸剂:芸香油0.2ml,胡椒酮0.3~气雾吸入后1~
-
辣薄荷酮
胡椒酮概述:胡椒酮亦称辣薄荷酮。具有平喘、止咳、抗菌作用。对电刺激豚鼠喉上神经所致咳嗽反射有明显抑制作用;临床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胡茭酮分类:呼吸系统药物平喘药物其他剂型:芸香草(Cymbopogon)0.5g,亚硫酸氢钠胡椒酮0.3~2.丸剂:芸香油0.2ml,胡椒酮0.3~气雾吸入后1~
-
胡椒酰胺
胡椒碱亦称胡椒酰胺。是从中药胡椒中分离的一种六氢吡啶生物碱,属酰胺衍生物,为胡椒中的主要成分。存在于胡椒科植物胡椒PipernigrumL.果实,荜茇PiperlongumL.果实,几内亚胡椒PipeerguineenseSchum.etThonn.果实及根。具有抗惊厥及镇痛作用。临床用于治疗颠痫,对各型癫痫均有效,无精神抑制副作用。
-
薄荷烯酮
胡椒酮概述:胡椒酮亦称辣薄荷酮。具有平喘、止咳、抗菌作用。对电刺激豚鼠喉上神经所致咳嗽反射有明显抑制作用;临床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胡茭酮分类:呼吸系统药物平喘药物其他剂型:芸香草(Cymbopogon)0.5g,亚硫酸氢钠胡椒酮0.3~2.丸剂:芸香油0.2ml,胡椒酮0.3~气雾吸入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