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臟細針穿刺活檢術

醫療技術名 手術 化驗及醫學檢查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pí zāng xì zhēn chuān cì huó jiǎn shù

3 適應

脾臟細針穿刺活檢術適用於:

1.臨牀及其它檢查發現脾臟佔位性病變需明確其性質者。

2.淋巴瘤疑侵犯脾臟者。

3.脾臟含液性病變(如囊腫膿腫結核)須抽液或抽吸置管引流者。

4.血液病患者須明確其類型或瞭解脾功能脾臟浸潤情況時。

5.門脈高壓患者需作經發脾安穿刺測脾竇壓力或作脾一門靜脈造影者。

4 禁忌

1.有嚴重出血傾向者。

2.病變位於脾臟表面,尤其高度懷疑海綿狀血管瘤或有嚴重壞死的較大腫瘤

3.瘀血性脾腫大伴有脾功能亢進者。或有大量腹水者。

4.對穿刺操作不能合作者。

5 準備

1.穿刺針具

(1)細胞學檢查穿刺針:常選用22G或21G細針(相當於國內7號或8號針)針體長15~20cm抽吸脾含液病變可用20G針。

(2)組織學檢查穿刺針:可選22G或21G活檢細針、針體長17~20cm。

(3)穿刺引導針:穿刺引導針往往與穿刺針配套使用,針長7.0cm。此針能保證細穿刺針順利通過腹壁防止針身折彎或偏離預定方向。

2.穿刺點選擇及體位  在B超下複查、驗證病變位置並選擇最佳穿刺途徑及刺深度作好標記。通常取右側臥位,選擇左側第9或10肋間進針。如在肋下可觸及脾臟而病竈又在此區域時,也可取仰臥位穿刺

6 方法

1.操作區域常規消毒鋪巾,對穿刺皮膚皮下組織腹膜進行局部浸潤麻醉

2.先將引導針刺入皮膚後沿術前選擇好的最佳途徑進針,經皮下組織肌肉腹膜壁層,現達腫塊表面(勿進入腹腔)。

3.將組織活檢針或抽吸針套入引導針內,囑患者暫屏氣,迅速將穿刺針沿引導針刺入腫塊或病變區切取組織或抽吸細胞(具體方法可參考肝穿刺活檢部份)。

7 注意事項

1.脾臟組織鬆脆,爲了預防穿刺出血應儘量減少穿刺次數並縮短穿刺針滯留脾內時間。

2.針尖必需在屏氣狀態下進入脾臟,力爭在患者屏氣狀態下完成穿刺取材操作,以免因病人呼吸運動起針尖劃破脾臟

3.儘可能將穿刺點選擇在脾臟中、下部進行穿刺,如高位或深在的腫物針吸時,應在較低的肋間隙加大角度進針避免損傷組織

4.穿刺完畢後2小時內注意患者生命體徵變化和腹部情況。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