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身
针身指针尖至针柄之间的部分。亦称针体。
-
毫针刺法
常用体位: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毫针刺法主要包括: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手法、催气法、守气法、行气法、针刺补泻、留针、出针等。多指持针法方法:拇指与食、中二指指腹相对持针,或以拇、食、中三指挟持捏拿针柄,无名指抵住针身进针。X线胸部透视可见肺组织压缩现象。
-
毫针术
③刮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或示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示指或中指的指甲,由下而上地频频刮动针柄,使针体发生震动。针尖逆(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泻法。⑤平补平泻法:进针取得一定针感后,再均匀地提插、捻转针,使就医者的针感轻重适宜,即可出针,用于临床虚实不明显的一般病证。
-
针刺疗法
选择体位:针刺时患者体位选择是否适当.对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出针时一般先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针孔,以防出血。出针后病人应休息片刻方可活动,医者应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
毫针
古代九针之一。大凡能刺灸的腧穴,均可使用毫针进行针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针灸甲乙经》作‘一寸六分’,与《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一致)。毫针因毫针针身微细,不伤正气,治疗寒热痛痹各证,应用最广。毫针的构造分针尖(针芒)、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部分。
-
单式针刺手法
单式针刺手法包括:揣法、爪法、切法、指持法、进法、循法、摄法、搓法、捻法、盘法、弹法、摇法、按法、提法、努法、退法、动法、留法、拔法和扪法。《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爪切者,凡下针,用左手大指甲,重切其针之穴,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不伤荣卫也。”指持法:右手持针,针尖对准穴位进针。
-
调气法
包括捻转、提插、呼吸配合、手指循按,以及龙虎升腾、纳气、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法。即病位在所取穴位的上方,宜在病人吸气时提针,使气上行;其法:进针得气后,不进不退,扳到针身使针头朝向病所,将针尾一左一右,慢慢拨动,如扶船舵之状,摇摆九数或三九二十七数,故名青龙摆尾,以行卫气。
-
皮内针疗法
概述:皮内针疗法(intradermalneedletherapy)又称埋针疗法。是指将皮内针浅刺穴位皮下并留置较长时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如用揿针,则直刺。儿科疾病:儿童假性近视、小儿遗尿、小儿抽动障碍等。眼科疾病:霰粒肿、麦粒肿、干眼症等。颗粒型又称麦粒型,一般长约l厘米,针柄形似麦粒或呈环形,针身与针柄成一直线。
-
埋针疗法
概述:皮内针疗法(intradermalneedletherapy)又称埋针疗法。是指将皮内针浅刺穴位皮下并留置较长时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如用揿针,则直刺。儿科疾病:儿童假性近视、小儿遗尿、小儿抽动障碍等。眼科疾病:霰粒肿、麦粒肿、干眼症等。颗粒型又称麦粒型,一般长约l厘米,针柄形似麦粒或呈环形,针身与针柄成一直线。
-
长针
古代九针中的第八针。见《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后人又称为环跳针。现代所用芒针类此。长针针身较大针锋锐利。《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长针,取法于綦针,长七寸,主取深邪远痹者也。”长针多用于深刺,以治疗慢性风湿病、坐骨神经痛等。多用于深刺,以治疗痹证。
-
断针
断针又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多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使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正确处理等原因所造成。若一旦发生,医生应保持镇静,嘱患者勿移动体位。
-
毫针规格
毫针规格为现代毫针,多用不锈钢制成,坚韧锋利,方便耐用。亦有用金、银或其他合金制成者。毫针的构造分针尖(针芒)、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部分。为适应临床的需要,其针身长度有15毫米(0.5寸,系指旧规格,下同);125毫米(5寸)和150毫米(6寸)等数种。粗细直径有0.45毫米(26号);
-
折针
折针(breakingofinsertedneedle)即断针。是指针刺时针体发生折断的现象。见《备急千金要方》。折针的原因:折针多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使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正确处理等原因所造成。
-
努法
努法为针刺手法名。指入针得气后,用大指、食指捏住针头,用中指侧压针身使之成弯弓之状,以使气行的办法。具有行气的作用,在龙虎升腾法中用之。《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弹而努之”,指在行针之前,用手指弹动穴部促使气血充盛。
-
执笔式持针法
执笔式持针法为针刺时持针法之一。指操作时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或以拇、食指持针柄,中指抵住针身的单手持针法。
-
巨针
《黄帝内经灵枢·热病》:“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近代所称巨针以不锈钢制造,针身粗长(现代巨针多用不锈钢制造,形与毫针相似,针身较粗而长)。用于沿皮下横刺和肌腱部刺,以治疗瘫痪和肌肉挛缩等症(用于治疗偏瘫,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
三棱针
概述:三棱针为针具名:1.针刺工具;现用不锈钢制成,针身呈圆柱状,针尖呈三角形,三面有刃,临床用于点刺放血。古代九针之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锋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胞睑生疮、椒疮、粟疮等用以刺刮劆洗。
-
小锋针
小锋针为眼科手术器械名称。出自清·康维恂《眼科菁华录》。《眼科菁华录》:“全银造成,针锋长寸半,串破蟹珠用之。”系由《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所述之锋针改制而成,针柄较粗,针身圆柱形,尖端锐利,用于挑拨穿刺等(见图15)。图15(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
圆针
圆针(round-pointneedle)为针具名。后人用以称圆头针,因圆通员,又称员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员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间气。”说明其针尖椭圆如卵,针身呈圆柱形,长一寸六分。
-
子午补泻
子午补泻针刺补泻手法之一。《针灸大成》卷四:“此乃宣行荣卫之法也。右转逆阳,为之泻。《医学入门》:“从子至午,左行为补”;又有根据经脉走向不同而分左右转。手三阳、足三阴、任脉,右转顺经为补;左转逆经为泻。在《金针赋》《神应经》等书中还有按男女、左右侧、上下肢、阴阳经的不同而区分捻转补泻。
-
青龙摆尾
概述:青龙摆尾:1.针刺手法名;其法:进针得气后,不进不退,扳到针身使针头朝向病所,将针尾一左一右,慢慢拨动,如扶船舵之状,摇摆九数或三九二十七数,故名青龙摆尾,以行卫气。若针后觉针下沉紧涩滞,此邪气大盛之故,须用泻法,先去邪实,然后真气才能随至。两臂前平举,掌心朝下,两手掌向内外徐徐摆动。
-
飞经走气
概述:飞经走气:1.针刺术语;小儿推拿方法。其法:进针得气后,不进不退,扳到针身使针头朝向病所,将针尾一左一右,慢慢拨动,如扶船舵之状,摇摆九数或三九二十七数,故名青龙摆尾,以行卫气。苍龟探穴针刺手法名。《金针赋》:“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原,上下左右,四围飞旋。”
-
鍉针
古代九针之一。针身大而尖圆。是一种针体粗大,尖如黍粟,圆而微尖的针具。临床用于按压经穴,导气和血,不刺入皮肤。见《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三曰鍉针,长三寸半…《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鍉针,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出。”
-
持针法
持针法针刺时术者操持针具的方法。《灵枢·九针十二原》:“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意谓针刺时拿针的方法应坚定有力。以毫针为例,一般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捏持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这样针刺时便不致弯曲,而直至腠理。亦即持针时要牢实,才能便于进针操作。
-
三棱针刺法
三棱针刺法亦称“刺络法”,是用三棱针点刺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以防治疾病的针刺方法。三棱针古称“锋针”,用于“泻热出血”,古人十分重视刺络放血。三棱针一般用不锈钢制成,针长约6cm,针柄呈圆柱形,针身呈三棱状,尖端三面有刃,针尖锋利。75%乙醇浸泡20~30分钟,用一次性无菌针具更好。
-
皮内针刺法
皮内针刺法是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刺入并固定于穴位皮内或皮下,较长时间埋藏的治疗方法,又称“埋针法”。其作用是给皮部以微弱而较长时间的刺激,与古代“静以久留”的意义相似。皮内针是以不锈钢丝制成的小针,有颗粒型和揿钉型两种。颗粒型(麦粒型):针身长约1cm,针柄形似麦粒或呈环形,针身与针柄成一直线。
-
芒针刺法
芒针刺法是用特制的长针刺入腧穴治疗疾病的方法,由古代九针中的“长针”发展而来。芒针刺法具有疏通经络,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等作用。芒针因其形状细长如麦芒而得名,结构与毫针构造相同,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个部分。200mm以上的芒针,除针刺带脉外,一般应用甚少。
-
悬空下压式进针法
悬空下压式进针法为针剌进针方法之一。亦称空压式进针法。指将持针之手悬空,针尖距皮肤2寸左右,使针身垂直于穴位皮肤之上,针尖对准穴位,向下冲压,迅速将针刺入皮下的针刺进针手法。
-
火针法
患者来取合适的体位。如属较浅的点刺法,可以烧至通红,速入疾出,轻浅点刺。颜面部除了面部痣及扁平疣外一般不用火针,尤其靠近五官的穴位不宜火针针刺。适用范围:主要用于痹证、胃下垂、慢性泄泻、痢疾阳萎、痈疽、痔疮、瘰疬、腱鞘囊肿、象皮腿、月经不调、小儿疳积,以及某些皮肤病如疣、痣、癣、疮节等。
-
针根
针根指身柄与针身交界的部位。
-
捻入法
捻入法为针刺进针方法之一。指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稍加捻动将针尖刺入皮下的手法。毫针进针一般以快速直刺为主,以减少透皮时的疼痛。当针身柔软(如金、银质毫针)或局部皮肤坚韧不能快插进针时,则用捻转进针。捻转的幅度要小,保持针具挺直,并两手配合动作,以利于进针。
-
捻转进针
捻转进针为进针法之一。毫针进针一般以快速直刺为主,以减少透皮时的疼痛。当针身柔软(如金、银质毫针)或局部皮肤坚韧不能快插进针时,则用捻转进针。捻转的幅度要小,保持针具挺直,并两手配合动作,以利于进针。
-
员利针
员利针即圆利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员利针,取法于氂针,微大其未,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长一寸六分,主取痈痹者也。”古代九针之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员利针者,大如氂,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说明其针针尖稍大,尖如中尾,圆而且锐,针身略粗,长一寸六分。
-
员针
员针即圆针。员,古通圆。古代九针之一。后人用以称圆头针,因圆通员,又称员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员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间气。”说明其针尖椭圆如卵,针身呈圆柱形,长一寸六分。
-
指压进针
指压进针进针法之一。其法:右手持针,拇、食指捏住针根部,以中指或无名指直抵穴位,针身紧靠指旁,然后运用拇食指的压力,将针快速刺入穴位。适用于短针的进针,可单手操作,不须左手按押。
-
震颤法
概述:震颤法(needle-bodytrembling)为针刺手法名。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催气方法。有促使得气及增强针感的作用。用手捏持针柄作轻微的上下震颤动作。《神应经》:“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
-
捻转补泻
概述:捻转补泻(reinforcing-reducingmethodbytwirlingneedle)为针刺补泻法之一。原称子午补泻。金·窦汉卿《标幽赋》:“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手三阳、足三阴、任脉,右转顺经为补;左右转捻转幅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和次数的多少来分别补泻:有以捻转幅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和次数的多少来分别补泻的。
-
刺激强度
刺激强度(stimulationintensity)指针灸治疗时给予患者的刺激量。分强刺激、中刺激、弱刺激三种。主要由手法的轻重、刺入的浅深、针身的粗细、刺激频率的快慢和持续时间的久暂等方面所决定。不同的刺激强度对机体可产生不同的效应,不同病员对同样强度的针灸刺激的反应也有所差异。
-
左右补泻
左右补泻指以捻转的左右方向区分补泻,即捻转补泻法。《针灸大成》:“转者左补右泻,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为之左,大指往下退为之右…《医学入门》:“从子至午,左行为补”;手三阳、足三阴、任脉,右转顺经为补;在《金针赋》《神应经》等书中还有按男女、左右侧、上下肢、阴阳经的不同而区分捻转补泻。
-
芒针疗法
治疗方法·芒针疗法:芒针疗法(elongatedneedletherapy)是用针身细长,形如麦芒的针具(芒针)深刺腧穴治疗疾病的方法。2个主要穴位,如坐骨神经痛取环跳,腰痛取带脉等。以右手持针柄捻转,左手持针体下压,缓慢进针至一定深度并出现较强针感时为止。腹部可直刺,腰臀及肘膝关节处直斜刺,头面或腰背部应横刺。
-
巨针疗法
巨针疗法是指用巨针刺激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操作时,以左手持针身下部,右手持针柄或针身中段,快速刺入,待有较强感应时,即可出针,亦可据情留针10~因本法所用针具粗大,刺激较强,应对患者作好说服解释工作,取穴宜少,出针宜缓,防止出血和刺伤内脏,并应严密消毒,以防感染。
-
圆利针
圆利针(round-sharpneedle)为针具名。古代九针之一。其针针尖稍大,尖如中尾,圆而且锐,针身略粗,长一寸六分。《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员利针者,大如氂,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员利针,取法于氂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长一寸六分,主取痈痹者也。”
-
捻转法
指以大指和食指、中指夹持针柄作前后转动。施行捻转法时,应注意勿过度单向捻转,以免肌肉纤维缠绕针身,造成滞针。参见捻法:捻法为针刺手法名。《针经指南》列为十四法之一。《针灸大成》列为下手八法之一。外捻者,令气向上而治病;如出针,内捻者令气行至病所,外捻者令邪气至针下而出也。”
-
芒针
针身细长有如麦芒,故名。现用芒针仿古代长针,用不锈钢制造,形与毫针相似,但针体较长,一般都在6寸以上,专用于深刺透刺。临床操作时,以右手持针柄捻转,左手持针体下压,缓慢进针至一定深度并出现较强针感时为止。刺激时如患者感觉不适,即应停针。腹部可直刺,腰臀及肘膝关节处直斜刺,头面或腰背部应横刺。
-
龙虎升腾
概述:龙虎升腾:1.针刺手法名;2.龙虎升降法。出《针灸问对》。龙虎,指左右捻转;即先用右手大指向前捻针,进穴后,再用左手大指向前捻针,得气后又向左向右转针,并用下按上提动作,使气行。最后据情使用按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有调和阴阳,宣通经络的作用。
-
金针
概述:金针:1.用金质制成的医用针具;其主要的作用是拨治圆翳内障。赤金制作,长约三寸,针身寸余长,若鞋底针粗。尖端细如锈花针,以慈竹为柄。②见《审视瑶函》。以紫檀花梨木或犀角为柄,长约二寸八九分。粗若弓弦,柄两端钻眼约三四分,赤金抽粗丝长约寸许,用生面调生漆嵌入柄眼内,外端余六七分,略尖不可太锋利。
-
苍龙摆尾
概述:苍龙摆尾:1.小儿推拿方法名;2.苍龟探穴针刺手法名。其法:进针得气后,不进不退,扳到针身使针头朝向病所,将针尾一左一右,慢慢拨动,如扶船舵之状,摇摆九数或三九二十七数,故名青龙摆尾,以行卫气。若针后觉针下沉紧涩滞,此邪气大盛之故,须用泻法,先去邪实,然后真气才能随至。
-
火针疗法
概述:火针疗法:1.治疗方法;此法古称“焠刺”、“燔刺”,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临床多以此治疗风寒湿痹、痈疽及瘰疠等症。《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所述以“燔针劫刺”治疗经筋痹证即指本法。临床上对痈疽、瘰疬等,可深刺以排除脓液,对象皮腿、风湿痹痛及顽癣等宜予浅刺或叩刺法。中国民间疗法丛书。
-
三棱针疗法
三棱针疗法是由砭石刺血法发展而来的,具有开窍泄热、宣通经脉、调和营卫,消肿止痛等作用,在针灸治疗中常作为必要的施术方法。三棱针疗法操作:三棱针取法于古代九针之一的“锋针”,一般由不锈钢制成,长约6cm,针柄较粗呈圆柱形、针身呈三棱形、尖端三面有刃、针尖锋利。
-
豪刺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豪刺,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古代九针之一,为临床所常用。《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七日毫针,长三寸六分(《针灸甲乙经》作‘一寸六分’,与《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一致)。因毫针针身微细,不伤正气,治疗寒热痛痹各证,应用最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