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茯苓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chì fú líng

2 《*辭典》:赤茯苓

2.1 出處

本草集註》

2.2 拼音名

Chì Fú Línɡ

2.3 別名

赤苓(《本草再新》),赤茯(《本草便讀》)。

2.4 來源

多孔菌科植物茯苓乾燥菌核近外皮部的淡紅色部分。

2.5 性狀

大小不一的方塊或碎塊,均爲淡紅色或淡棕色。質松,略具彈性。

2.6 性味

甘淡,平。

①《本草擇要綱目》:"甘,平,無毒。"

②《得配本草》:"甘淡,平。"

③《本草再新》:"味辛,性溫,無毒。"

2.7 歸經

入心、脾、膀胱經

①《湯液本草》:"入足太陰手太陰少陰經。"

②《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經。"

③《本草求原》:"入心、胃、小腸膀胱。"

2.8 功能主治

行水利溼熱。治小便不利淋濁瀉痢

①《藥性論》:"破結氣。"

②《綱目》:"瀉心小腸膀胱溼熱利竅行水。"

③《本草再新》:"益心氣,健中和脾,潤肺,燥溼。治瀉痢。"

2.9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

2.10 注意

虛寒精滑氣虛下陷者忌服。

2.11 附方

①治小便白濁不利,時作痛:赤茯苓沉香各一兩。上爲細末,每服二錢,白湯點,食後臨臥服之。(《雞峯普濟方茯苓湯

②治心腎氣虛,神志不守,小便淋瀝或不禁,及遺泄白濁赤茯苓白茯苓等分。上爲末,以新汲水按洗,澄去新沫,控幹,別取地黃汁,同好酒熬成膏,搜和爲丸,如彈子大,空心鹽酒嚼下。(《三因方張真君茯苓丸

③治胸脅逆滿脹渴:赤茯苓(去黑皮)一兩,人蔘半兩。上二味粗搗篩,以水三盞,煎取一盞半,雲滓,分溫三服。(《聖濟總錄茯苓湯

2.12 摘錄

《*辭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