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求原
《本草求原》为书名。又名《增补四家本草原义》。清·赵其光约辑于19世纪中叶。此书在《本草述》、《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本草经解要》、《本草经读》四家本草基础上增加种类、补充注释辑编而成。其中有《本经》药物、常用药物及食物。药物分部同《本草纲目》。各药条下杂采众说,间附己意及名医方论治验和附方万余首。
-
海螺
洗净晒干。肩角结节突起,在体螺层上结节成三角形,特别突出,有时呈棘状。性味味甘;附方①治目痛累年:取生螺一枚,洗之内燥,抹螺口开,以黄连一枚纳螺口中,令其螺饮黄连汁,以绵注取汁,着眦中。海螺适合的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1.适宜黄疸,水肿,小便不通,痔疮便血,脚气,消渴,风热目赤肿痛以及醉酒之人食用;
-
橘络
《全国中草药汇编》:橘络:拼音名:J Lu 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的果皮内的筋络。久咳胸痛;各家论述:1.《本草崇原》:橘瓤上筋膜,治口渴吐酒,煎汤饮甚效,以其能行胸中之饮,而行于皮肤也。6.《本草求原》:通经络,舒气,化痰,燥胃去秽,和血脉。治肺劳咳痰、咳血及湿热客于经隧等症。
-
竹(鼠留)肉
拼音名:ZhúShǔRòu英文名:BambooratMeat别名:竹鼠、竹豘、篱鼠(《中华本草》)出处:《本草纲目》来源:药材基源:竹鼠肉为竹鼠科动物竹鼠的肉。喜食竹的地下茎、竹笋,也食草及其他植物的种子与果实。归经:肺;胃热消渴。③《本草求原》:益肺胃气,化痰解毒。2.《医林纂要》:养阴除热,治痨瘵,止消渴。
-
竹鼠肉
拼音名:ZhúShǔRòu英文名:BambooratMeat别名:竹鼠、竹豘、篱鼠(《中华本草》)出处:《本草纲目》来源:药材基源:竹鼠肉为竹鼠科动物竹鼠的肉。喜食竹的地下茎、竹笋,也食草及其他植物的种子与果实。归经:肺;胃热消渴。③《本草求原》:益肺胃气,化痰解毒。2.《医林纂要》:养阴除热,治痨瘵,止消渴。
-
山橙
《中医大辞典》·山橙:山橙为中药名,出自清·赵其光《本草求原》。别名:屈头鸡、猢狲果、马骝藤果来源及产地:夹竹桃科植物山橙MelodinussuaveolensChamp.exBenth.的果实。功能主治:行气止痛,消积化痰。主胃气痛;湿癣疥癞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各家论述:1.《本草求原》:滋阴,消热积气痛,功同罗汉果。
-
竹䶉肉
拼音名:ZhúShǔRòu英文名:BambooratMeat别名:竹鼠、竹豘、篱鼠(《中华本草》)出处:《本草纲目》来源:药材基源:竹鼠肉为竹鼠科动物竹鼠的肉。喜食竹的地下茎、竹笋,也食草及其他植物的种子与果实。归经:肺;胃热消渴。③《本草求原》:益肺胃气,化痰解毒。2.《医林纂要》:养阴除热,治痨瘵,止消渴。
-
马骝藤果
概述:马骝藤果为中药名,出自《广东中药》Ⅱ(生草药部分),为清·赵其光《本草求原》记载的山橙之别名。别名:屈头鸡、猢狲果、马骝藤果来源及产地:夹竹桃科植物山橙MelodinussuaveolensChamp.exBenth.的果实。功能主治:行气止痛,消积化痰。治胃气痛,消化不良,胸膈饱胀,疝痛,腹痛,小儿疳积,淋巴结结核。
-
无根草
樟科植物无根藤的全草·无根草:无根草为中药名,出自清·赵其光《本草求原》,为广州部队卫生部编著《常用中草药手册》记载的无根藤之别名。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凉血,凉血散瘀。1.治感冒发热,肺热咳嗽,目赤肿痛,急性黄疸型肝炎,肾炎水肿,泌尿系结石,泄泻,痢疾,白带,咯血,衄血,尿血。性味:甘、苦,平。
-
水兰
概述:水兰为中药名,出自《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清·赵其光《本草求原》记载的蟛蜞菊之别名。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瘀,消肿。1.治感冒发热,白喉,咽喉炎,扁桃体炎,肺炎,百日咳,痢疾,痔疮,跌打损伤。2.捣敷治疔疮肿毒。酊剂和煎剂在体外对白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链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
白饭树叶
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B iF nSh Y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白饭树的枝叶。原形态:白饭树(《生草药性备要》),又名:金柑藤,鱼骨菜,白鱼眼、鱼眼木、白火炭、白泡果。生境分布:生于溪旁、路边、灌木丛中。治风湿关节痛,头疮、脓疱疮、湿疹。③《广西中草药》: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痛,拔脓敛疮。
-
玉桂
概述:玉桂为中药名,出自清·赵其光《本草求原》,即《新修本草》记载的肉桂的别名。还含3’-甲氧基左旋儿茶精、左旋表儿茶精及其多种糖苷、桂皮鞣质、多种原矢车菊素、锡兰肉桂素、肉桂醇、桂皮苷、桂皮多糖等。药理作用:桂皮醛能阻止小鼠的应激性胃溃疡的形成,还有利疸、解痉、镇静、镇痛、抗惊厥和解热作用。
-
布荆子
概述:布荆子为中药名,出自清·赵其光《本草求原》,为《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的黄荆子之别名。性味归经:辛、苦,温。还含对羟基苯甲酸、5-氧异酞酸、3β-乙酰氧基-12-齐墩果烯-27-羧酸,三羟基三甲氧基黄酮、蒿黄素、β-谷甾醇、葡萄糖和多种正烷烃的混合物。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
-
白背丝绸
概述:白背丝绸为中药名,出自《生草药手册》,为清·赵其光《本草求原》记载的白鹤藤之别名。别名:银背藤、一匹绸、白背丝绸。分布广西、广东、海南及云南。性味:微酸、微苦,凉。功能主治:祛风利湿,化痰止咳,止血,消肿,解毒。1.治风湿痹痛,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肺热咳嗽痰喘,吐血,崩漏,带下,跌打损伤。
-
水瓮菜
概述:水瓮菜为中药名,出自清·赵其光《本草求原》。为《生草药性备要》记载的过塘蛇之别名。别名:过江龙、鱼鳔草、水瓮菜。性味:淡,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①治感冒发热,燥热咳嗽,麻疹不透,肠炎,痢疾,小便不利,淋病。②治痈肿疔疮,腮腺炎,带状疱疹,皮炎,湿疹,黄水疮,丹毒,蛇、犬咬伤。
-
马蹄
概述:马蹄为中药名,出自清·赵其光《本草求原》,为《日用本草》记载的荸荠之别名。别名:乌芋、地栗、马蹄来源及产地:莎草科植物荸荠Eleocharistuberosa(Roxb.)Roem.etSchult.的球茎。性味归经:甘,寒。2.治黄疸,热淋,膈气,痞积,血痢,便血,血崩,高血压病。3.取汁滴目或澄粉配眼药点目,治目赤热痛及障翳。
-
蚕蜕
《*辞典》:蚕蜕:出处:《纲目》拼音名:C nTu 别名:蚕退、马鸣退(《嘉佑本草》),马明退(《儒门事亲》),蚕蜕皮(《本草蒙筌》),佛退(《眼科龙木论》),蚕退皮(《本草求原》),蚕衣、蚕儿衣(《山东中药》)。功能主治:治崩漏,带下,痢疾,吐血,衄血,便血,牙疳,口疮,堠风,目翳。
-
蚕退纸
《*辞典》:蚕退纸:出处:《嘉佑本草》拼音名:C nTu Zhǐ别名:蚕子故纸(《千金方》),蚕纸(《近效方》),蚕布纸(《日华子本草》),蚕蜕纸(《圣惠方》),蚕连(《本草衍义》),蚕连纸(《纲目》),蚕沙纸(《本草求原》)。功能主治: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带下,喉风,喉痹,牙疳,牙痈,疔肿,疮疡。
-
百舌鸟
《*辞典》:百舌鸟: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BǎiSh Niǎo别名:反舌、反舌鸟(《易通卦验》),交啄(《春秋保干图》),牛屎八哥(《纲目》),牛屎了(《本草求原》),乌鸫(《脊椎动物分类学》),乌鴶(《中国的鸟类》),牛屎八(《四川中药志》)。功能主治:治血虚头晕,胃痛,小儿语迟。
-
赤茯苓
性味:甘淡,平。归经:入心、脾、膀胱经。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阴,手太阴、少阴经。治小便不利,淋浊,泻痢。②《纲目》:泻心小肠膀胱湿热,利窍行水。注意: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鸡峰普济方》茯苓汤)②治心肾气虚,神志不守,小便淋沥或不禁,及遗泄白浊:赤茯苓、白茯苓各等分。
-
鸱鸺
《*辞典》:鸱鸺: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ChīXiū别名:怪鸱(《尔雅》),钩鵅(《本草拾遗》),大头鹰(《便民食疗》),角鸱、毂辘鹰、鵋鶀、呼咵鹰、夜食鹰(《纲目》),猫头鹰(《本经逢原》),鬼鸠(《本草求原》),夜猫子(《中国动物图谱 鸟类》),横虎、恨狐、老兔(《吉林中草药》)。
-
赤沙糖
《*辞典》:赤沙糖:出处:《随息居饮食谱》拼音名:Ch ShāT nɡ别名:沙糖(《唐本草》),紫沙糖(《纲目》),黑沙糖(《本草原始》),红糖(《医林纂要》),片黄糖(《本草求原》)。②《食疗本草》:主心热口干。④《本草衍义》:治心肺大肠热。⑥《本经逢原》:熬焦,治产妇败血冲心,及虚羸老弱血痢不可攻者。
-
楮树根
《*辞典》:楮树根:出处:《分类草药性》拼音名:ChǔSh Gēn别名:谷树子根(《本经逢原》),谷木蔃(《生草药手册》)。来源:为桑科植物构树的嫩根或根皮。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利湿,祛痰。③《重庆草药》:清热凉血,治咳嗽吐血,红崩,风火牙痛。附方:①治肺虚咳嗽:纱纸树根二两,五指牛奶根二两,柠檬叶三张。
-
大驳骨丹
来源:为爵床科植物黑叶爵床的茎叶。小苞片极小或狭;蒴果卵形或椭圆形,长约8毫米,有毛。花期春季。性味:苦辛,平。治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肺痈,乳痈。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风湿,理跌打。治骨折,跌打扭伤,风湿性关节炎,创伤红肿,肋间神经痛。附方:治跌打:大还魂、透骨消、泽兰、血见愁、金牛草。
-
倒吊蜡烛
《*辞典》:倒吊蜡烛: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DǎoDi oL Zh 别名:神仙蜡烛(《广州植物志》),墨柱根、章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淋巴结结核,黄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取倒吊笔根2两,加水煎成40毫升,加糖分2次饭后服,10天为一疗程。
-
蚕豆壳
《*辞典》:蚕豆壳: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C nD uK 别名:蚕豆皮(《本草求原》)来源:为豆科植物蚕豆的种皮。生境分布:产江苏。功能主治:利尿渗湿。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天泡疮,黄水疮。②《现代实用中药》:治水肿,脚气,小便不通。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每服三、四钱,加沙糖少许调服。
-
番薯
《*辞典》:番薯: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FānShǔ别名:朱薯(《闽书》),山芋、甘薯(《群芳谱》),红山药(《农政全书》),香薯蓣、红薯(《汲县志》),金薯(《甘薯录》),番茹、土瓜(《纲目拾遗》),地瓜(《闽杂记》),红苕(《广州植物志》),白薯(《岭南草药志》)。叶卵形至矩圆状卵形,长6~
-
鹅血
鹅血,别名家雁血,性平味咸,具有开噎解毒的功效。鹅血的别名家雁血鹅血的营养价值鹅血中富含免疫球蛋白、抗癌因子等活性物质,故可治肺、胃、淋巴、鼻咽等恶性肿瘤,能改善症状,升高白细胞,增强与提高抗肿瘤的免疫能力,宜于消化道淋巴肉瘤及网状细胞肉瘤的治疗和吸血虫病引致的肝脾坚块,亦治小儿鹅口疮肿烂。
-
橙子核
《*辞典》:橙子核: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Ch nɡZiH 来源:为芸香种植物香橙的种子。化学成份:种子含脂肪油、蛋白质,以及苦味成分黄柏内酯和闹米林。功能主治:治疝气,淋病,腰痛。①《纲目》:面鼾粉刺,湿研,夜上涂之。②《本草求原》:治疝气,诸淋,血淋。橙子核炒干为细末三钱,以白酒调服。
-
番薯藤
来源:为旋花科植物番薯的茎叶。功能主治:治吐泻,便血,血崩,乳汁不通,痈疮。(《四川中药志》)③治妇人乳少:番薯叶六两,和猪腩肉煎汤尽量饮之。按妇科操作常规,将消毒后的番薯藤1~娩出时间最快的7小时10分,慢的8~上药后仅少数有发热,流血也不多,未见其他副作用,但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常规,以防感染。
-
肥皂核
《*辞典》:肥皂核:出处:《纲目》拼音名:F iZ oH 别名:肥皂子(《药材学》)来源:为豆科植物肥皂荚的种子。10月间采取果实,干燥后剥取种子,晒干,置干燥处,防蛀。性味:《纲目》:甘,温,无毒。功能主治:吐顽痰,治风秘,下痢,疮,癣。②《本经逢原》:治大肠风秘。③《本草求真》:治头面霉疮。
-
风箱树根
治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肠炎,细菌性痢疾,腮腺炎,乳腺炎。《*辞典》·风箱树根: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拼音名:FēnɡXiānɡShùGēn别名:水杨梅蔃(《本草求原》),杨梅树根(《福建中医验方》),水杨梅根(《岭南草药志》)。
-
枫香寄生
《*辞典》:枫香寄生: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FēnɡXiānɡJ Shēnɡ别名:虾蚶草(《本草求原》),百子痰梗(《岭南采药录》),螃蟹夹、栗寄生、寄生包(《四川中药志》),路路通寄生、风饭寄生(《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柿寄生(《云南中草药》),扁枝寄生(《西藏常用中草药》)。花期初夏。或浸酒服。
-
扶桑花
《*辞典》:扶桑花:出处:《纲目》拼音名:F SānɡHuā别名:花上花(《南越笔记》),大红花(《汉英韵府》),土红花(《陆川本草》),大红牡丹花、吊钟花(《南宁市药物志》)。蒴果卵形,有喙,光滑。性味:甘,寒。治血热、衄血、血瘙、毒疮。附方:治痈疽,腮肿:扶桑叶或花,同白芙蓉叶、牛蒡叶、白蜜研膏敷之。
-
甘蕉根
出处:《别录》拼音名:GānJiāoGēn来源:为芭蕉科植物甘蕉的根茎。③厦门《新医疗法与中草药选编》:甘涩,大寒。归经:《得配本草》:入足阳明经。治热喘,血淋,热疖痈肿。③《本草求原》:治一切肿毒,发背欲死,血淋涩痛。据观察,病人服香蕉根汁后,先出现泄泻、尿量增多现象,随之高热迅速下降,病情好转。
-
柑核
《*辞典》:柑核: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GānH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茶枝柑或瓯柑等多种柑类的种子。归经:入心、肝。功能主治:主肾疰腰痛,膀胱气痛,小肠疝气,卵肿偏坠。柑核,杜仲等分。此味肝肾同治,故功专,但实证为宜,虚者禁用,以味苦大伤胃气也。(性味以下出《本草求原》)摘录:《*辞典》
-
柑皮
《*辞典》:柑皮: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GānP 别名:广陈皮、新会皮(《药性切用》),陈柑皮(《本草求原》)。生境分布:主产广东、广西。此外,福建等地亦产。性味:①《七卷食经》:小冷。①崔禹锡《食经》:主上气烦满。注意:①《食疗本草》:多食令人肺燥、冷中、发痃癖。②《日华子本草》:多食发阴汗。
-
柑叶
《*辞典》:柑叶:出处:《纲目》拼音名:GānY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茶枝柑或瓯柑等多种柑类的叶。化学成份:蕉柑叶中含维生素C-187毫克%。功能主治:《本草求原》:治胸膈逆气,行肝胃滞气,消肿散毒。消乳痈、乳吹、乳岩、胁痛。(《本草求原》)③治聤耳流水或脓血:柑树叶嫩头七个,入水数滴,杵取汁滴之。
-
鬼灯笼根
《*辞典》:鬼灯笼根:出处:《本草求原》拼音名:GuǐDēnɡLonɡGēn别名:土骨皮(《陆川本草》)。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灯笼草的根或根皮。①《生草药性备要》:消热毒,洗螆脚烂疮疼痛,用白灯笼和盐酸蔃煲酒饮,即止痛消肿。治血热衄血,热病赤痢。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止咳定痛。疔疮疖肿。
-
黑面叶根
出处: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拼音名:HēiMi nY Gēn来源:为大戟科植物黑面叶的根。治头面热毒,扁桃体炎,热泻,漆疮。①《本草求原》:浸洒,祛风壮筋骨。散皮肤头面热毒,解中百药毒,酒煎饮治杨梅疮毒。③《广西中药志》:散瘀消肿,洗疮,治漆疮。(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②治白浊:黑面叶根一两。
-
海鹞鱼
《*辞典》:海鹞鱼: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HǎiY oY 别名:蕃蹹鱼(《魏武食制》),邵阳鱼、石蛎(《本草拾遗》),少阳鱼(宁原《食鉴本草》),荷鱼、鲼鱼、鯆魮鱼(《纲目》),蒲鱼(《本草求原》),锅盖鱼(《随息居饮食谱》)。上下颌牙齿呈铺石状。功能主治:宁原《食鉴本草》:治男子白浊膏淋,玉茎涩痛。
-
丁香树皮
《*辞典》:丁香树皮:出处:《海药本草》拼音名:DīnɡXiānɡSh P 别名:丁皮(《纲目》),丁香皮(《本草求原》)。性味:《纲目》:辛,温,无毒。功能主治:治中寒脘腹痛胀,泄泻,齿痛。②《纲目》:心腹冷气诸病,方家用代丁香。③《本经逢原》:治腹胀、恶心,泄泻虚滑,水谷不消。
-
禾虫
《*辞典》:禾虫: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H Ch nɡ来源:为沙蚕科动物疣吻沙蚕的全体。生境分布:栖于沿海、河口或稻田中。性味:《本草求原》:甘,温,无毒。功能主治:①《纲目拾遗》:补脾胃,生血,利湿,行小便。②《本草求原》:暖胃,补气,少加醋良。注意:①《纲目拾遗》:疮疡勿食,能作脓。
-
蚶
《*辞典》:蚶: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Hān别名:魁陆(《尔雅》),魁蛤、复累、瓦屋子(《说文》),蚶子(《岭表录异》),伏老(《本草图经》),血蚶、毛蛤(《山东中药》)。②泥蚶贝壳较小,卵圆形。甘温能益气而补中,则五脏安,胃气健,心腹腰脊风冷俱瘳矣,胃健则食自消,脏暖则阳自起,气充则血自华也。
-
鲎壳
《*辞典》:鲎壳: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H uK 别名:鲎鱼壳(《圣惠方》),鲎甲(《泉州本草》)。功能主治:治咳嗽,跌打损伤,创伤出血,烫伤。外用:研末敷。附方:①治咳嗽,喉中呀呷作声,积年不瘥者:鲎鱼壳半两,猪牙皂荚一分(去黑皮,涂酥炙焦黄,去子),贝母一分(煨微黄),桔梗一分(去芦头)。
-
壶卢
《*辞典》:壶卢: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H L 别名:匏(《诗经》),匏瓜(《论语》),壶(《鹖冠子》),瓠瓜(《说文》),甜瓠瓤(《唐本草》),腰舟(《鹖冠子》陆佃注),瓠匏(《滇南本草》),藈姑(《群芳谱》),葫芦瓜(《本草求原》),葫芦(《饮片新参》)。
-
花椒叶
《*辞典》:花椒叶:出处:《纲目》拼音名:HuāJiāoY 别名:椒叶(《日华子本草》)。来源:芸香科植物花椒的叶片。性味:辛,热。功能主治:治寒积,霍乱转筋,脚气,漆疮,疥疮。②《纲目》:杀虫,洗脚气及漆疮。③《本草求原》:敷寒湿脚肿,风弦烂眼。(《医林纂要》)②治蛇毒:合口椒并叶捣敷之。
-
黄桷叶
《*辞典》:黄桷叶:出处:《草木便方》拼音名:Hu nɡJu Y 别名:大榕叶(《生草药性备要》)。来源:为桑科植物黄葛树的叶。生境分布:多生长在疏林及溪边;功能主治:祛风,止痛,续筋骨。治筋骨疼痛,风眼流泪,皮肤瘙痒。②《本草求原》:续筋骨,止痛,消瘀,去骨内风。附方:①治远年骨痛:取大榕叶蒸醋,送饭常食。
-
黄皮果
《*辞典》:黄皮果:出处:《纲目》拼音名:Hu nɡP Guǒ别名:黄皮子(《桂海虞衡志》),黄檀子(《八闽通志》),黄弹子(《广东通志》),金弹子(《本草求原》)。小叶柄长2~浆果球形,黄褐色,果皮具腺体,有柔毛。治食积不化,胸膈满痛,痰饮咳喘。②姚可成《食物本草》:主呕逆痰水,脚膈满痛,蛔虫上攻,心下痛。
-
黄皮果核
《*辞典》:黄皮果核:出处:《本草求原》拼音名:Hu nɡP GuǒH 别名:黄皮核(《岭南采药录》)。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黄皮的种子。夏、秋间采,鲜用或晒干。生境分布:产广东、广西等地。合点位于基部,与种脐同一侧面;功能主治:理气,散结,止痛,解毒。治胃痛,疝气,疮疖。③《广西中药志》:行气,淌滞,散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