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太阴
手太阴为手太阴肺经的简称。十二经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经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
-
臂厥
是手太阴肺经及手少阴心经的病候。《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中有臂厥、骭厥、踝厥、骨厥、阳厥等名称。臂厥指手太阴、手少阴经经气逆乱而致的厥证。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类经·十二经病》:“瞀,木痛不仁也。
-
手太阴标本
手太阴标本为六经标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马莳注:“手太阴肺经之本,在寸口之中,即太渊穴,标在腋内动脉,即中府穴。”十二经标本对阐述经脉生理、病理及其分布特点有一定意义,掌握十二经的标部和本部及其穴位所在,就可作为辨别虚实进行补泻的依据。
-
咽喉肿痛
针灸治疗:治则:滋阴降火,养阴清热处方:取太溪、鱼际、照海、廉泉等穴为主:太溪为足少阴经原穴,照海为足少阴经和阴蹻脉之交会穴,两脉均循行于喉咙,取两穴以调理两经经气;咽干痛加液门;方二:治则:清热利咽,消肿止痛处方:少商、合谷、尺泽、关冲:少商乃手太阴井穴,点刺出血,清泻肺热,为治咽喉病症之主穴;
-
臂泰阴脉
臂泰阴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手太阴经类似。《足臂十一脉灸经》:“臂泰阴脉:循筋上廉,以走臑内,出腋内廉,之心。其病:心痛,心烦而噫。手太阴为手太阴肺经的简称。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
-
从阳引阴
针灸应用该理论作为选穴法之一,指病在阴经而选阳经的穴位治疗,《卫生宝鉴》载述的“大接经法”就是从阳引阴的运用。从阳引阴法,从足太阳井穴至阴开始,依次取足少阴涌泉、手厥阴中冲、手少阳关冲、足少阳足窍阴、足厥阴大敦、手太阴少商、手阳明商阳、足阳明厉兑、足太阴隐白、手少阴少冲、手太阳少泽,遍刺十二经。
-
从阴引阳
针灸应用该理论作为选穴法之一,指病在阴经而选阳经的穴位治疗,《卫生宝鉴》载述的“大接经法”就是从阳引阴的运用。从阳引阴法,从足太阳井穴至阴开始,依次取足少阴涌泉、手厥阴中冲、手少阳关冲、足少阳足窍阴、足厥阴大敦、手太阴少商、手阳明商阳、足阳明厉兑、足太阴隐白、手少阴少冲、手太阳少泽,遍刺十二经。
-
仲冬痹
仲冬痹为病证名。起于手大指之端,沿指上行,结于鱼际之后,行寸口脉外侧,沿臂上行结于肘中,向上经上臂内侧,入腋下,出缺盆,结于肩髃前,其上方结于缺盆,自腋下行的结于胸里,散布于膈,与手厥阴经之筋合于膈下,抵于季胁。本经筋发病,在其循行和结聚的部位产生掣引、转筋、疼痛,重者可成息贲病,胁肋拘急、吐血。
-
十二络脉
概述:十二络脉指十二经之络脉。《素问·气穴论》:“孙络之脉别经者…原称手太阳之别,又称支正。一支走向手阳明经脉;均可取本经络穴外关治疗。分支在通里穴处走向手太阳经脉。脉自腕关节后3寸处的偏历穴分出,向内侧汇入手太阴经脉以沟通表里两经;可取手厥阴络穴内关治疗。均可取本经的络穴大钟治疗。
-
十四络脉
概述:十四络脉指十二经脉及任脉、督脉的络脉。原称手太阳之别,又称支正。一支走向手阳明经脉;均可取本经络穴外关治疗。分支在通里穴处走向手太阳经脉。虚证见不能说话。脉自腕关节后3寸处的偏历穴分出,向内侧汇入手太阴经脉以沟通表里两经;可取手厥阴络穴内关治疗。均可取本经的络穴大钟治疗。取本经络穴丰隆治疗。
-
臂钜(巨)阴脉
臂钜(巨)阴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手太阴经类似。手太阴为手太阴肺经的简称。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
-
臂太阴脉
臂太阴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手太阴经类似。手太阴为手太阴肺经的简称。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
-
手太阴之别
手太阴之别即手太阴络脉的原称(手太阴之别即手太阴络脉)。《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鱼际。”起于腕关节上方桡骨茎突的分肉间,腕后1.5寸处。一支与本经并行,直入掌中,散布在大鱼际部。虚证见呵欠、尿频、遗尿。可取手太阴络穴治疗。
-
手太阴络脉
手太阴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鱼际。”(脉从腕上1.5寸的列缺穴处分出,与手太阴经相并,直入掌中,散于鱼际部)起于腕关节上方桡骨茎突的分肉间,腕后1.5寸处。一支走向手阳明经脉;虚证见呵欠、尿频、遗尿。
-
鼻衄·热邪犯肺证
定义:鼻衄·热邪犯肺证(epistaxiswithsyndromeofheatpathogeninvadinglung)是指热邪犯肺,迫血妄行,以鼻燥衄血,口干咽燥,或身热、咳嗽痰少,舌红,苔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鼻衄证候。手太阴与手阳明相表里,取迎香、合谷、少商清泻肺热。又称衄血(见《丹溪心法·咳血》)、鼻出血、鼻沥血(出《兰台轨范》卷五)。
-
大接经法
大接经法为配穴法之一。见《卫生宝鉴》。是专治中风偏枯的一种特殊配穴法,有“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二法。从阳引阴法,从足太阳井穴至阴开始,依次取足少阴涌泉、手厥阴中冲、手少阳关冲、足少阳足窍阴、足厥阴大敦、手太阴少商、手阳明商阳、足阳明厉兑、足太阴隐白、手少阴少冲、手太阳少泽,遍刺十二经。
-
动输
概述:动输:1.《黄帝内经灵枢》篇名;本篇阐述了十二经脉中,唯手太阴、足阳明、足少阴三经独动不休的道理,以及在邪气阻塞四肢的情况下,十二经气如何保持输转循环的问题。位于动脉部位的腧穴·动输:动输指位于动脉部位的腧穴。《黄帝内经灵枢·动输》:“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
-
手阳明络脉
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它的另一条支路,从下颌角处进入耳部,与在耳部聚集的许多主要经脉(宗脉)相结合。《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走太阴;语译:手阳明络脉:名偏历,在腕关节三寸处分出,走向手太阴经脉;虚证,见齿冷、胸膈痹阻不畅通,可取手阳明络穴治疗。
-
接经取穴
接经取穴即同名经取穴。《黄帝内经太素》:“以其上下相接,故手太阴、阳明之(上)有病,宜疗足太阴、阳明。指某经脉或其所属的脏腑器官发生疾病,可取与其经络名称相同的另一经脉上的腧穴进行治疗。如头项痛、背痛,属足太阳经病,可取手太阳经的后溪;胁肋部疼痛,属足少阳经病,可取手少阳经的支沟等。
-
庚辛
庚辛天干纪日中的庚日和辛日。庚辛属金,在季为秋,与肺和大肠相应,故手太阴、阳明主庚辛日。《素问·脏气法时论》:“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
-
胃脉
《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灵枢·终始》:“邪气来也,紧而疾;《景岳全书》:“大都脉来时,宜无太过,无不及,自有一种壅容和缓之状,便是有胃气之脉。”②十二经脉之一。即足阳明胃经。《素问·阳明脉解》:“阳明者,胃脉也。”
-
气绝
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目瞑也。气应于手太阴,太阴气绝,则皮毛焦,气先死矣。”六极之一。多因脏气不足,正虚邪袭所致。《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气极,令人内虚,五脏不足,邪气多,正气少,不欲言。”《备急千金要方·心脏》:“扁鹊云:脉绝不治三日死,何以知之?
-
鼓颔
鼓颔上下牙不自主碰击、颐颊颤动。《灵枢·寒热病》:“振寒洒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悗,取手太阴。”《素问·疟论》:“疟之始发也,先起毫毛,伸欠仍作,寒栗鼓颔。”
-
府中俞
府中俞为经穴别名。中府为经穴名(ZhōngfǔLU1)。肺募穴,为手、足太阴交会穴。如咳嗽、气喘、胸痛、肺炎、支气管炎及哮喘、肺结核、肺脓疡、嗳气吞酸、不欲饮食、腹胀、喉痹及肩背痛等。本穴配大椎、孔最治肺炎;配太溪、太渊、足三里治肺结核;配定喘、内关、膻中治支气管哮喘。一般直刺或向胸壁外侧斜刺0.5~
-
神圣复气汤
《兰室秘藏》卷上:方名:神圣复气汤组成:干姜(炮)3分,黑附子(炮)3分,防风5分,人参5分,郁李仁(另研)5分,当归身6分(酒洗),半夏(汤洗)7分,升麻7分,藁本8分,甘草8分,柴胡1钱,羌活1钱,白葵花5朵(去心,剪碎)。或肠鸣,脐下筋急,肩髀大痛,此皆寒水来复火土之(隹谁)也;
-
风温汤
处方:薄荷、连翘、杏仁、牛蒡子、桔梗、桑白皮、生甘草、黑山栀。功能主治:风温发痧。各家论述:此手太阴、足阳明两经药也。风温之邪治以辛凉,薄荷,桔梗以祛风,杏仁、桑皮以宣肺,连翘、牛蒡以散热,栀子解火郁,甘草养胃阴。摘录:方出《临证指南医案》卷五、名见《证因方论集要》卷三
-
三焦传变
三焦传变为三焦辨证的病机,是指温热病在上中下三焦及其相关脏腑的传变。若病邪从肺卫直人心包,则为“逆传”,表明邪热亢盛,正气内虚,病情危重。三焦辨证为温病辨证方法之一。手厥阴心包病有神昏谵语,或舌謇肢厥、舌质红绛。足少阴肾病有身热面赤、手足心热、心烦不寐、唇裂舌燥。顺传为伤寒病证发展的一般规律。
-
上焦证
上焦证为证候名。或身热烦渴,咳嗽,气喘,汗出,口渴,苔黄,脉数甚则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三焦辨证为温病辨证方法之一。是清·吴鞠通根据前人经验,按温热病传变情况,自上而下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阶段,并作为辨证施治的提纲。足少阴肾病有身热面赤、手足心热、心烦不寐、唇裂舌燥。
-
暑挟湿
暑挟湿暑证常见病理。热处暑中,湿热相蒸,阻于气分,当治在手太阴。其症神昏谵语,舌色绛赤,或咯痰带血,若上蒙清窍则耳聋无闻;上焦不解,蔓延中下则胸腹板闷,二便不利,即为湿温重证,治当急清三焦,如滑石、石膏、寒水石、杏仁、银花、竹茹、枳实、通草、金汁之类,清营分以养胃阴。”
-
手太阴经别
《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别人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阳(张景岳改为“散之大肠”,从之),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语译:手太阴经别:从手太阴经分出,进入腋下,行于手少阴经别之前,进入走向肺部,散到大肠,上方通过缺盆部,沿着喉咙(扶突),出来再会合于手阳明经脉。
-
上焦
概述:上焦:1.三焦分部名;其主要功能是输布水谷精气至全身,以温养肌肤、骨节,通调腠理。《难经·三十一难》:“其治在膻中。”《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温病三焦辨证之一·上焦:上焦为温病学三焦辨证之一。
-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为温病辨证方法之一。三焦辨证是吴鞠通在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传变规律的特点总结出来的一种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尤其适用于对温热病的辨证。手厥阴心包病有神昏谵语,或舌謇肢厥、舌质红绛等证。足少阴肾病有身热面赤、手足心热、心烦不寐、唇裂舌燥等证。
-
子母
子母为五行学说术语。五行中之相生者,我生者为子,生我者为母,任何一行都有我生与生我两方面的关系。如手太阴肺属金,足少阴肾属水,金生水,则肾为肺之子,肺为肾之母,两者为子母关系。《难经·十八难》:“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
白喉条辨
《白喉条辨》为喉科专著。清·陈葆善撰。刊于1887年。作者原撰有《白喉订正论》1卷,未刊行;全书共条辨15条,包括白喉的病原、所中经络、辨脉、辨色,手太阴、手少阳、手少阴三经病症治,救误、善后、外治、禁忌等内容。陈氏对白喉的治疗能汇集诸家之长,参酌个人的经验予以补充发挥,内容比较系统。建国后有排印本。
-
手三阴经
概述:手三阴经是指十二正经中行于上肢内侧的三条阴经,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
-
三部九候
下肢属“下”:上为足厥阴动脉(足五里或太冲穴),以候肝脏病变;中为足太阴动脉(箕门穴或冲阳穴),以候脾、胃病变;见《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寸口诊脉法术语·三部九侯:三部九候为寸口诊脉法术语,在寸口的寸、关、尺三部分别进行浮、中、沉三种不同指力的脉诊,合为三部九候。见《难经·二十八难》。
-
气口
气口为人体部位名。即寸口,脉诊部位。《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参见寸口:寸口又名气口、脉口。两手桡骨头内侧桡动脉的诊脉部位。属太阴肺经。《难经·二难》:“从关至鱼际是寸口。”《难经·一难》:“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
立法处方
立法处方是辨证论治过程的重要一环。如风温病初起,邪在肺卫,乃立辛凉解表之法,处以辛凉之剂银翘散,随证加减。如感冒属风寒证者,乃立祛风散寒、解表宣肺之法,取手太阴、阳明和足太阳经穴为主,如列缺、合谷、风门、风池等,针用泻法,并可加灸。
-
决
概述:决:1.开泄;《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其结络者,脉结血不和,决之乃行。”《黄帝内经灵枢·癫狂》:“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脏坏决。”《阴阳类论》:“三阳脉至手太阴,弦浮而不沉,决以度,察以心,合之阴阳之论。”
-
九候
九候为脉诊方法之一。即把人体分成头、上肢、下肢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候,因称。中为手少阴动脉(神门穴),以候心脏病变;下肢属“下”:上为足厥阴动脉(足五里或太冲穴),以候肝脏病变;中为足太阴动脉(箕门穴或冲阳穴),以候脾、胃病变;见《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
-
病胜脏
病胜脏病邪的危害超过了脏腑的抗病力。《素问·玉机真脏论》:“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
臂太阴
臂太阴指手太阴经脉。《灵枢·寒热病》:“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
-
抑气散
《医级》卷八:方名:抑气散组成:乌药2两,紫苏1两,广皮1两,槟榔1两,枳壳1两,砂仁1两,沉香5钱,香附半斤。主治:气道壅滞,不得升降,脉盛气粗,或胸膈痰饮窒碍,或胁肋肝邪逆滞等气实诸痛者。用法用量:每服1钱,白汤调服。仍兼进紫石英丸。各家论述:《医方集解》:此手太阴少阳药也。经曰:高者抑之。
-
还元水
处方:童便。功能主治:咳血、吐血,及产后血运,阴虚久嗽,火蒸如燎。用法用量:取11-12岁无病童子,不茹荤辛,清彻如水者,去头尾。热饮,冬则用汤温之,或加藕汁、阿胶和服。有痰,加姜汁。各家论述:此手太阴、足少阴药也。童便咸寒,降火滋阴,润肺散瘀,故治血证、火嗽、血运如神。摘录:《医方集解》
-
肺丝
肺丝即肺系。《琼瑶神书》:“盖手太阴从肺丝横出腋下。”肺系为人体部位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指与肺相连系的组织,如喉头、气管等。手太阴肺经“从肺系横出腋下”。
-
童玄
童玄为经穴别名。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古代称闪电和天际裂缝为列缺,手太阴从此别手阳明,如天际裂缝,故名。侧掌取穴。如热病烦心、咽喉肿痛、落枕、头项强痛、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及疟疾、手腕无力、掌中热、溺血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感冒、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配后溪治头项痛;
-
膺命
膺命即膺俞,为中府穴之别名。肺募穴,为手、足太阴交会穴。中:中气;仰卧取穴。如咳嗽、气喘、胸痛、肺炎、支气管炎及哮喘、肺结核、肺脓疡、嗳气吞酸、不欲饮食、腹胀、喉痹及肩背痛等。本穴配大椎、孔最治肺炎;配太溪、太渊、足三里治肺结核;配定喘、内关、膻中治支气管哮喘。一般直刺或向胸壁外侧斜刺0.5~
-
寸口脉
寸口脉指两手桡骨头内侧桡动脉的诊脉部位的脉搏。属太阴肺经。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气口成寸,以决死生。”《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
-
膺中俞
膺中俞为经穴别名。中府为经穴名(ZhōngfǔLU1)。肺募穴,为手、足太阴交会穴。如咳嗽、气喘、胸痛、肺炎、支气管炎及哮喘、肺结核、肺脓疡、嗳气吞酸、不欲饮食、腹胀、喉痹及肩背痛等。本穴配大椎、孔最治肺炎;配太溪、太渊、足三里治肺结核;配定喘、内关、膻中治支气管哮喘。一般直刺或向胸壁外侧斜刺0.5~
-
腋下动脉
腋下动脉经穴名。指手太阴经的天府穴,在腋下三寸处。《灵枢·寒热病》:“脉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