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经
由于药物归经不同,同属一性味药物,其作用亦不相同,或作用部位有别,如黄芩、黄连,黄柏同属苦寒清热药,但黄芩入肺经而长于清肺热;黄连入心、胃经而能泻心火、清胃热;又如肉桂和干姜同为温里药。如白术补中益气,健脾燥湿,疗脾胃气虚,腹泻呕吐,口渴自汗等多种病证,这些病证均与脾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有关。
-
加减四物汤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方之加减四物汤:处方:归尾、赤芍、川芎、生地、陈皮、半夏、人参、茯苓、干姜、香附、白芷、柴胡、丹皮、红花、益母草。《医部全录》卷二七四方之加减四物汤:组成:生地、当归、白芍、山栀、牡丹皮、贝母、知母、黄柏、陈皮、白术、甘草、元参、麦门冬各等分。风虚眩晕,加秦艽、羌活;
-
补阴益气煎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补阴益气煎:处方:人参3~功能主治:元阴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而血不归经,偏渗前阴,溺血不止,脉软微数者。各家论述:方中生地滋肾水以济心火,人参扶元气,统血脉,山药补脾益阴,阿胶补阴益血,黄耆补中气以强卫,柴胡疏肝胆以升阳,白芍敛阴和血,茯神渗利宁神,炙草缓中以益胃气也。
-
芎汤
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2升,分温3服。熟地补阴滋血,黄耆补气摄血,芎行血中之气以除腹痛,白芍敛失位之血以止崩漏,吴萸温中止痛,炮姜温中止血,当归行血归经,炙草暖中和胃。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1个(擘破),煎至6分,去滓,空心温服。当归身养血脉,滋血室,而经络可充,清阳得位;
-
五灵脂
1.治经闭,痛经,产后瘀血作痛,脘腹胸胁血滞疼痛,冠心病心绞痛,关节肿痛,肠风下血,崩漏。《全国中草药汇编》·五灵脂:拼音名:WǔLínɡZhī别名:灵脂、糖灵脂、灵脂米、灵脂块来源:为鼯鼠科动物橙足鼯鼠TrogopterusXanthipesMilne-Edwards或飞鼠科动物小飞鼠PteromysvolansL.的干燥粪便。性味:味苦;
-
外用药物推拿疗法
外用药物推拿疗法,就是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主治作用等情况,使用单方或复方,按捣汁、粉末、加热、泡酒、调合等方法加工,将其结合各种推拿手法施术于患者一定部位的一种治病方法。外用药物推拿疗法的作用手法:常用手法有揉法、擦法、抹法、拍法、握法、热烫法、膏摩法、酒精法等。在擦药过程中要不断蘸取药酒。
-
神验胎动方
别名:佛手散(《普济本事方》卷十)、当归汤(《易简方》)、神妙佛手散(《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二)、芎归汤(《摄生众妙方》卷十一)。功效:养血活血,祛瘀止痛,安胎止痛,调益营卫,引血归经。主治:妊娠伤胎,胎动不安,腹痛出血,或子死腹中,及产后血虚,恶露不绝,血崩;崩中、金疮、拔牙去血过多,昏晕欲倒者。
-
加味参苏散
处方:附子1两半(炮),人参1两半,苏木1两半。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产后虚寒夹瘀,吐血,脉细涩者。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苏木破瘀通经,生用力更峻于利血,人参扶元补气以统血归经也。为散水煎,使气阳内充则瘀血自化,而好血无不归经,何虚寒瘀逆吐血之不痊哉?摘录:《医略六书》卷三十
-
张元素
简介:张元素为金代著名医学家。张氏撰著较多,有《医学启源》《珍珠囊》及《洁古刺诸痛法》等。其子张璧(云岐子)亦擅针灸。其用药均有独到之处,能辨药物性味之厚薄阴阳、升降浮沉,提出药物有归经、引经报使之说,又拟定“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甚有特色,影响深远,故李时珍赞其“大相医理”,评价至高。
-
一箭球
又名三角草、三叶珠、单打槌、水百足、水香附。为莎草科植物单穗水蜈蚣KyllingamonocephalaRottb的全草。7毫米,具极多数小穗;一箭球的功能主治:宣肺止咳,清热解毒,截疟,散瘀消肿。《广西民间常用草药》:“杀虫,解毒,利尿,退热,散瘀,镇痛,生肌,健脾,消食,行气。”皮肤瘙痒,可配葎草、苍耳草等药煎汤外洗;
-
棕榈皮
《*辞典》:棕榈皮: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ZōnɡLǘP 别名:拼榈木皮(《本草拾遗》),棕毛(《普济方》),棕皮(《本草求原》)。子房上位,雌蕊3,基部合生,1室,胚珠1。上二味捣罗为散,酒调下二钱,(《圣济总录,棕榈皮散)⑦治赤白带下,崩漏,胎气久冷,脐腹疼痛:棕毛(烧存性)、蒲黄(炒)各等分。
-
甜橙
《*辞典》:甜橙:出处:《滇南本草》整理本拼音名:Ti nCh nɡ别名:黄果(《滇诲虞衡志》),橙子(《滇南本草》),新会橙(《植物名实图考》),广橘(《中国树木分类学》)。内酯中有双内酯苦味成分柠檬苦素即黄柏内酯及其衍生物柠檬苦素酸单内酯。归经:入厥阴肝经。
-
米炒斑蝥
明代增加了醋煮焙干(《普济方》)、牡蛎炒(《医宗粹言》)、麸炒醋煮(《本草通玄》)等。清代又有蒸制(《本草述》)、米泔制(《串雅补》)、土炒(《外科证治全书》)等炮制方法。《本草经疏》:入手阳明、手太阳经。《中华本草》:斑蝥具有攻毒蚀疮、逐瘀散结,主痈疽、瘰疬、顽癣、经闭、症瘕、癌肿。
-
炒斑蝥
明代增加了醋煮焙干(《普济方》)、牡蛎炒(《医宗粹言》)、麸炒醋煮(《本草通玄》)等。清代又有蒸制(《本草述》)、米泔制(《串雅补》)、土炒(《外科证治全书》)等炮制方法。《本草经疏》:入手阳明、手太阳经。《中华本草》:斑蝥具有攻毒蚀疮、逐瘀散结,主痈疽、瘰疬、顽癣、经闭、症瘕、癌肿。
-
茜草根
花冠5裂,裂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联合,淡黄色;(《简要济众方》)②治吐血后虚热躁渴及解毒:茜草(锉)、雄黑豆(去皮)、甘草(炙,锉)各等分。蛊毒皆南方热淫之毒,清血热者必能解毒。濒湖谓通经脉,则以血热瘀结者为宜,又谓治骨节风痛活血行血,亦惟血热痹着者宜之,即《本经》之治风痹,《别录》之主踒跌也。
-
莲衣
《*辞典》:莲衣:出处:《药品化义》拼音名:Li nYī别名:莲皮(《本草再新》)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莲的种皮。性味:①《药品化义》:味涩。②《本草再新》:味苦而涩,性凉,无毒。功能主治:①《药品化义》:能敛,诸天血后,佐参以补脾阴,使统血归经。②《本草再新》:治心胃之浮火,利肠分之湿热。
-
人中白
概述:人中白为中药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三首。口舌生疮,牙疳,下疳恶疮,水火烫伤,湿疮溃烂,跌打肿痛,研末调敷;用于咽喉肿痛,牙疳口疮,咯血、衄血等症。诸湿溃烂;《本经》疗鼻衄,及大明治劳热、肺痿、心膈热、吐血、羸瘦、渴疾者,以其能入诸经泻去火邪也。今人以之治口舌生疮、疳等证多效,是其除热降火之验也。
-
人中黄
《日华子诸家本草》·人中黄:人中黄为中药名,又名甘中黄、甘草黄。主治:治伤寒热病高热烦渴,热毒斑疹,咽喉肿痛,丹毒,疮疡。备注:(1)本品以甘草为主,经加工制成,具有清火解毒的功效,对于上述各种实火热毒的病症,可配合清热解毒药物如石膏、黄连、连翘、玄参等同用。5.《本经逢原》:解天行狂热,温毒发斑。
-
没药
没药的功效与主治:没药具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的功效:没药治胸腹瘀痛,痛经,经闭,癥瘕,跌打损伤,痈肿,肠痈,目赤肿痛:内服,煎汤,3~花期夏季。水浸剂用试管稀释法,1:2对堇色毛癣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水属阴,血亦属阴,以类相从,故能入血分,散瘀血,治血热诸疮及卒然下血证也。性味与归经:辛、苦,平。
-
兰花参
《中医大辞典》·兰花参:兰花参为中药名,出自《滇南本草》,即《滇南本草图谱》记载的蓝花参的别名。叶互生,倒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约2厘米,先端短尖,边缘有疏生浅锯齿,基部延长,两面疏生细毛,无柄。治风热喘嗽,咳血,衄血,小儿惊风,跌打损伤。(《湖南药物志》)③治伤风咳嗽:细叶沙参根水煎服。
-
白梅花
《中医大辞典》·白梅花:白梅花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为《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的绿萼梅花之别名。入肝、胃经。1.治肝气郁结,脘痛,胸闷,食欲不振,梅核气。绿萼梅乎肝和胃,止脘痛,头晕,进饮食。(《赤水玄珠》)③治瘰疬:鸡蛋开一孔,入绿萼梅花将开者七朵,封口,饭上蒸热,去梅花食蛋,每日一枚,股七日。
-
小巢菜
性味归经:辛,平,入肺、脾、胃经。《*辞典》·小巢菜:出处:《纲目》拼音名:XiǎoCháoCài别名:翘摇(《本草拾遗》),元修菜、野蚕豆、漂摇草(《纲目》),雀野豆、野豌豆、雀野豌豆、白翘摇,苕子、白花苕菜(《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小野麻豌(《四川中药志》)。(《食疗本草》)②治热疟不止:翘摇杵汁服之。
-
木芙蓉花
性味归经:辛,微寒。《*辞典》·木芙蓉花:出处:《纲目》拼音名:MùFúRónɡHuā别名:芙蓉花(《清异录》),地芙蓉花(《本草图经》),拒霜花(《益部方物略记》),七星花(《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水芙蓉、霜降花(《福建中草药》)。"⑤《生草药性备要》:"消痈肿,散疮疡肿毒,理鱼口便毒,又治小儿惊风肚痛。
-
王瓜子
还含脂肪油,油中有栝楼酸、亚油酸、油酸等。《*辞典》·王瓜子:出处:《药性论》拼音名:WánɡGuāZǐ别名:赤雹子(《本草衍义》),马雹儿子(《濒湖集简方》),土瓜仁(《本草汇言》)。"归经:《得配本草》:"入手大阴、阳明经。"②《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治黄病,生用;"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
-
代赭石
《中医大辞典》·代赭石:代赭石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全体棕红色或铁青色,用手抚摸,则有红棕色粉末沾手,表面有圆形乳头状的突起,习称"钉头代赭",另一面与突起相对处有同样大小的凹窝。"功能主治:平肝镇逆,凉血止血。治噫气呕逆,噎膈反胃,哮喘,惊痫,吐血,鼻衄,肠风,痔瘘,崩漏带下。
-
土瓜
《神农本草经》·土瓜:土瓜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为王瓜之别名。雌蕊1,子房上位,基部附着黄色蜜腺,花柱长于花丝。"归经:《滇南本草》:"红土瓜入脾、胃二经。治黄疸,慢性肝炎,肺热咳嗽,下血,乳少,带下,小儿疳积。(《云南中草药》)②治膀胱偏坠气疼,或一子大硬:土瓜皮点水酒煎汤服。
-
五谷虫
《中医大辞典》·五谷虫:五谷虫为中药名,出自《滇南本草》。性味归经:咸,寒。1.治小儿疳积腹胀,热病神昏,热痢吐食。《*辞典》·五谷虫: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WúGǔChónɡ别名:蛆(《集韵》),谷虫(《本草求真》),水仙子(《药材资料汇编》)。"③《医林纂要》:"健脾化食,去热消疳。
-
土百部
性味归经:甘、苦,寒。功能主治: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杀虫止痒。2.煎汤洗,治疥癣瘙痒。《*辞典》·土百部:出处:《中药材手册》拼音名:TǔBǎiBù别名:千锤打(《四川中药志》),滇百部、小百部(云南)。以根条均匀,内心较饱满者为佳.化学成份:羊齿天门冬根含粘液质达60%。治肺劳久咳,疗骨蒸潮热,涂疥癣。
-
川乌头
《中医大辞典》·川乌头:川乌头为中药名,出自唐·侯宁极《药谱》。煎服:制川乌,1.5~2.外治阴疽肿毒,生川乌研末调敷。总状圆锥花序,花序轴有贴伏的柔毛;"归经:①《要药分剂》:"入髀、命门二经。上为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温酒下,渐加丸数;疾发前,先食枣次温服。参见"草乌头"条。
-
干地黄
治温病发热,舌绛,癍疹,阴虚内热,消渴,头晕目眩,劳嗽,口干,腰酸,吐血,衄血,尿血,崩漏,月经不调,血虚肠燥,风湿痹痛。根生叶丛生;雄蕊4,2强,着生冠管的近基部处;"②《别录》:"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
-
牛胆
气腥臭,味苦。"功能主治:清肝明目,利胆通肠,解毒消肿,治风热目疾,黄疸,便秘,消渴,小儿惊风,痈肿痔疮。治消化不良,慢性胃炎,大便之慢性秘结,肝胆性黄疸,胃部膨满。(《摄生众妙方》牛胆散)⑧治谷疸,食毕即头眩,心怫郁不安而发黄,因大饥后大食,胃气冲熏所致:苦参三两,龙胆一两,牛胆一枚(干者)。
-
无爷藤
《中医大辞典》·无爷藤:无爷藤为中药名,出自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广州部队卫生部所著《常用中草药手册》记载的无根藤之别名。别名:无爷藤、无头藤、无娘藤、无根草来源及产地:樟科植物无根藤CassythafiliformisL.的全草。治肝热消瘦,肺热咳嗽,黄疸,痢疾,鼻衄,血淋,痈肿,疥疮,烫伤。
-
牛奶浆根
《中医大辞典》·牛奶浆根:牛奶浆根为中药名,出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功能主治:健脾益气,活血祛风。治气虚食少,劳倦乏力,乳汁不通,月经不调,白带,风湿痹痛。"②《闽东本草》:"补中益气,健脾化湿,强筋壮骨,消肿,活血解毒。⑤治脱肛:毛天仙果根一两,勾儿茶根、金毛狗脊根各七钱,地菍根八钱,水煎服。
-
石南叶
性味归经:辛、苦,平,有小毒。《*辞典》·石南叶:出处:《别录》拼音名:ShíNánYè别名:风药(《纲目》),石楠叶(《本草从新》),栾茶(《纲目抬遗》),红树叶、石岩树叶(《中药材手册》)。(《圣济总录》石南丸)②治女子神经性偏头痛:石楠叶三钱,川芎一钱,白芷一钱半,天麻一钱半,女贞子二钱。
-
四楞筋骨草
《中医大辞典》·四楞筋骨草:四楞筋骨草为中药名,出自《四川中药志》。别名:箭羽草、四棱草。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入肝、肾经。1.治风湿痹痛,腰痛,四肢麻木,经闭。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重庆草药》)②治筋骨疼痛:筋骨草五钱,小血藤、舒筋草各四钱,土当归、石枣子、白龙须、牛膝各三钱,泡酒二斤。
-
白苏叶
《中医大辞典》·白苏叶:白苏叶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图经》。功能主治:功在解表散寒,理气消食。①孟诜:"性温。"归经:《本草汇言》:"入手、足太阴经。"③《日华子本草》:"调气,润心肺,长肌肤,益颜色,消宿食,止上气咳嗽,去狐臭,敷蛇咬。"⑥《福建民间草药》:"消冷气,止冷痢,祛风解热,驱虫解毒。
-
云母
解理平行底面极完全。①《长沙药解》:"入足少阳胆、足太阳膀胱经。治虚喘,眩晕,惊悸,癫痫,寒疟,久痢,金创出血,痈疽疮毒。"②《别录》:"下气坚肌,续绝补中,疗五劳七伤,虚损少气,止痢。(《千金翼方》)②治痰饮头痛,往来寒热:云母粉二两,常山一两。(《食医心镜》)⑤治带下:云母粉服三方寸匕,三五服。
-
乌桕木根皮
8朵聚生于苞腋内,苞片菱状卵形,宽约1毫米,先端渐尖,基部两侧各有肾形腺体1个。治水肿,臌胀,症瘕积聚,二便不通,湿疮,疥癣,疔毒。"④《生草药性备要》:"治烂脚,螆癞,蛇伤,乳痈,酒顶,酒疯脚;(《斗门方》)⑦治二便关格二、三日则杀人:乌桕东南根白皮,干为末,热水服二钱,先以芒硝二两,煎汤服,取吐。
-
白苏梗
性味归经:辛,温。入肺、脾经。《*辞典》·白苏梗:出处:《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拼音名:BáiSūGěnɡ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白苏的茎。①《滇南本草》:"补中益气。"②《安徽药材》:"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安胎。"③《四川中药志》:"下气宽胸,行里化痰,消食。治胸闷,噎膈反胃及心腹痛。参见"紫苏梗"条。
-
黄藤
《*辞典》:黄藤: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HuánɡTénɡ别名:土黄连(《南宁市药物志》),藤黄连(《广西中药志》),黄连藤(《中国药植图鉴》),伸筋蘑、山大王(《广西药植名录》),大黄藤(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外表土灰色,节微隆起,具多数细纵沟和横裂。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泻火通便。
-
牛蒡根
治风毒面肿,头晕,咽喉热肿,齿痛,咳嗽,消渴,痈疽疮疥。"⑤《分类草药性》:"治头晕,风热,眼昏云翳,耳鸣,耳聋,腰痛,外治脱肛。(《千金方》)④治喉中热肿:鼠粘根(切)一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四服。(《救急方》)⑨治耳卒肿:牛蒡根净洗细切,捣绞取汁一升,于银锅中熬成膏,涂于肿上。
-
牛乳
《中医大辞典》·牛乳:牛乳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经集注》。①《别录》:"微寒。"③《本草汇言》:"膈中有冷痰积饮者,忌之。(《丹溪心法》)③治小儿哕:牛乳、生姜汁各五合。(《千金方》)④治消渴,心脾中热,下焦虚冷,小便多,渐羸瘦:生羊、牛乳,渴即次三、四合。先煮乳水五升,仍内硫黄,煎取三升,一服三合。
-
水苏
《中医大辞典》·水苏:水苏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治感冒,痧症,肺痿,肺痈,头风目眩,口臭,咽痛,痢疾,产后中风,吐血,衄血,血崩,血淋,跌打损伤。"④《日华子本草》:"治肺痿,崩中,带下,血痢,头风目眩,产后中风及血不止。(《圣惠方》)④治吐血及下血,并妇人漏下:鸡苏茎叶煎取汁饮之。
-
牛肉
3.水牛肉能安胎补神,黄牛肉能安中益气、健脾养胃、强筋壮骨。牛肉适合的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1.适宜于生长发育、术后、病后调养的人、中气下隐、气短体虚、筋骨酸软、贫血久病及黄目眩之人食用;山药(盐炒过),莲肉(去心,盐炒过,并去盐)、白茯苓、小茴香(炒)各四两,为末。
-
手掌参
别名:掌参、佛手参、手儿参、阴阳参来源及产地:兰科植物手参GymnadeniaconopseaR.Br.或粗脉手参G.crassinervisFinet的块茎。性味归经:甘,平。治肺虚咳喘,虚劳消瘦,神经衰弱,久泻,失血,带下,乳少,慢性肝炎。(《宁夏中草药手册》)④治跌打损伤:手掌参三钱,水煎服或泡酒内服。花黄绿色,唇瓣2~
-
冬青子
功能主治:功在补肾滋阴,养肝明目。主治阴虚内热,腰膝酸软,眩晕,目昏,耳鸣,消渴,遗精,须发早白,尿血,老人大便虚秘。冬青科植物冬青的果实·《*辞典》·冬青子: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DōnɡQīnɡZǐ别名:冬青实(《本草图经》),冻青树子(《濒湖集简方》)。"归经:①《本草汇言》:"入足厥阴经。
-
猪胰汤
概述:猪胰汤为中医食养方,适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医认为食物具有“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成人糖尿病患者应将营养配餐、合理烹饪、运动管理和血糖监测作为基本技能。主要材料:猪胰1条,薏苡仁30g,黄芪30g,山药120克。黄芪,非试点地区限执业医师使用。注意事项:食养方不可替代药物治疗。
-
胡桃肉炒韭菜
概述:胡桃肉炒韭菜为中医食养方,适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医认为食物具有“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中医食养常使用食药物质,成人糖尿病患者可在日常饮食中结合传统中医食养食谱。膳食搭配可结合食谱和科学食养原则,合理选择应用有利于血糖控制的食物和食药物质。主要材料:胡桃仁60g,韭菜150g。
-
归参炖母鸡
概述:归参炖母鸡为中医食养方,适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医认为食物具有“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中医食养常使用食药物质,成人糖尿病患者可在日常饮食中结合传统中医食养食谱。膳食搭配可结合食谱和科学食养原则,合理选择应用有利于血糖控制的食物和食药物质。
-
灵芝山药猪骨汤
概述:灵芝山药猪骨汤为中医食养方,适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医认为食物具有“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中医食养常使用食药物质,成人糖尿病患者可在日常饮食中结合传统中医食养食谱。膳食搭配可结合食谱和科学食养原则,合理选择应用有利于血糖控制的食物和食药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