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巖香

通絡止痛 祛風利溼 溫中祛寒 中醫學 行氣止痛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bā yán xiāng

2 英文參考

CAULIS PIPER WALLICHII

Piper wallichiivar.hupehens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Piper wallichii (Miq.) Hand.-Mazz.var.hupehense (DC.) Hand.-Mazz.[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胡椒科植物細葉青蔞藤的藤莖·巴巖香

巴巖香中藥名,出自《中藥志》,爲清·葉小峯《本草再新》記載的海風藤之別名[1]

3.1 別名

風藤巴巖香[2]

3.2 來源及產地

胡椒科植物細葉青蔞藤Piper kadsura (Choisy) Ohwi的藤莖[2]。主產福建、臺灣[2]

3.3 性味歸經

辛、苦,微溫[2]。入肝、脾、腎經[2]

3.4 功能主治

功在祛風溼,通經絡,止痹痛[2]。主治風寒溼痹關節不利,腰膝疼痛筋脈拘攣跌打損傷[2]

3.5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2]

3.6 化學成分

莖含細葉青蔞藤素(Futoxide)、細葉青蔞藤烯酮(Futoenone)、細葉青蔞藤醌醇(Futoquinol)、細葉青蔞藤酰胺(Futoamide)、β-谷甾醇、豆甾醇及揮發油,油中主成分爲蒎烯、檸檬烯、莰烯[2]

3.7 藥理作用

細葉青蔞藤素有抑制腫瘤作用[2]。大鼠靜注海風藤提取物可減輕內毒素血小板激活因子引起的血壓降低[2]海風藤能增加小鼠心肌營養血流量[2]

4 胡椒科植物假蒟全草·巴巖香

巴巖香中藥名,出自《廣西中草藥》,爲《生草藥性備要》記載的假蒟之別名[2]

4.1 別名

巴巖香蛤蔞、假蔞[3]

4.2 來源及產地

胡椒科植物假蒟Piper sarmentosum Roxb.的全草[3]分佈廣西、廣東及雲南等地[3]

4.3 性味

苦、辛,溫[3]

4.4 功能主治

溫中散寒祛風利溼行氣止痛[3]

1.治胃腹寒痛,疝痛,風寒咳嗽泄瀉痢疾腎炎水腫[3]。煎服:9~15g[3]

2.治風溼痹痛,跌打損傷[3]。煎服,或倍量浸酒內服外搽[3]

4.5 化學成分

葉含α、β-細辛腦細辛醚等及氫化桂皮酸、β-谷甾醇[3]

4.6 藥理作用

莖、葉水浸液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抑制作用[3]。本品脂溶部分可抑制血小板聚集[3]

5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96.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92.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9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