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草药性备要
《生草药性备要》为药物学著作。本书收载我国东南方各省的草药308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地方草药不见于一般本草著作。每药分别记述药名、别名、产地、性味和主治等内容。其中从草药形态推断药性,颇具特色。如药草之茎成四棱形而叶对生者其性多温,茎梗圆者其性多寒,便是首创之说。书末附杂症验方8首。现存清刊本。
-
抱树莲
《全国中草药汇编》:抱树莲:拼音名:B oSh Li n别名:抱石莲、瓜子菜、飞莲草来源:蕨类水龙骨科抱树莲属植物抱树莲Drymoglossumpiloselloides(L.叶片线形,长3-12cm,宽5-8mm,先端阔圆形,基部渐狭,背面贴生星芒状毛;性味:甘;微凉归经:肝;治黄疸,淋巴腺结核,腮腺炎,咳嗽咳血,风湿骨痛,乳癌,大便燥结。
-
大沙叶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沙叶:拼音名:D ShāY 别名:大叶满天星来源:茜草科大沙叶属植物满天星PavettahongkongensisBrem.,以全株、根、叶入药。用于中暑,感冒发热,肝炎,跌打损伤。先端不明显4裂,花冠简长约15mm,先端4裂,裂片卵开,长4-5mm,内面基部被疏柔毛;3.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活血去瘀。
-
臭茉莉
《全国中草药汇编》:臭茉莉:拼音名:Ch uM L 别名:臭屎茉莉、山茉莉、大髻婆、过墙风、臭朱桐、臭牡丹[广西]来源:马鞭草科赪桐属植物臭茉莉ClerodendronfragransVent.,以根、叶入药。(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⑤治风湿骨痛,脚气水肿,白带,高血压,支气管炎:臭茉莉根、叶五钱至一两。煎汤炖瘦肉服,每日一剂。
-
走马胎
《全国中草药汇编》:走马胎:拼音名:ZǒuMǎTāi别名:血枫、山鼠、山猪药、走马风来源:为紫金牛科紫金牛属植物大叶紫金牛ArdisiagigantifoliaStapf,以根叶或全株入药。性味:苦、微辛,温。萼片狭三角状卵形或披外形,长1.5-2mm,被疏微柔毛,具腺点,缘毛不明显;各家论述:1.《生草药性备要》:祛风痰,除酒病。
-
雾水葛
《全国中草药汇编》:雾水葛:拼音名:W ShuǐGě别名:粘榔根、啜脓羔来源:荨麻科雾水葛属植物雾水葛Pouzolziazeylanica(L.)Benn.,以全草入药。雌花花被壶状,长约1.5mm,上部2齿裂,被柔毛。瘦果卵形,长约1mm,先端尖,黑色。2.《生草药性备要》:散痈疳(疽)大毒疮,消毒,治乳痈乳岩,用根捶片糖敷之,又能凉血。
-
山稔叶
《中医大辞典》·山稔叶:山稔叶为中药名,出自《生草药性备要》。化学成分:本品含羽扇豆醇、β-香树脂醇、白桦脂酸和β-香树脂酮醇、熊果酸、谷甾醇等。叶和枝均含鞣质,为10.13%-12.8%。性平功能主治:利湿止泻;2.《本草求原》:止血,止痢,生肌。治疳积,消疮,洗疳痔,热毒,烂脚,理蛇伤。外用治外伤出血,乳痈。
-
丢了棒
性味:辛、涩,微温。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大戟科植物白桐树的根、叶·《中华本草》·丢了棒:出处:出自《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DiūLeBànɡ英文名:TwigandleafofCommonClaoxylon别名:追风根、赶风债、赶风柴、刁了棒、大叶大青。散瘀止痛。烧、烫伤及外伤出血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浸酒,9-18g,鲜品15-30g。
-
山稔根
《中医大辞典》·山稔根:山稔根为中药名,出自《生草药性备要》。功能主治:养血,通络,止泻,止血。1.治风湿关节痛,腰肌劳损,胃痛,疝气,慢性肝炎,急性胃肠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化学成分:本品预试含酚类、鞣质。)Hassk.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2.《广西中药志》:治伤寒,热入血室。
-
龙船花
茜草科植物龙船花的花·《中医大辞典》·龙船花:龙船花为中药名,出自《生草药性备要》。马鞭草科植物马缨丹的叶或带花叶的嫩枝·《中医大辞典》·龙船花:龙船花为中药名,出自《植物名实图考》,为《广西中药志》记载的五色梅之别名。挥发油中主含牻牛儿醇、α-葎草烯、β-丁香烯、α-水芹烯、桉脑、对聚伞花素等。
-
猪仔笠
《全国中草药汇编》:猪仔笠:拼音名:ZhūZǎiL 别名:地草果[云南]、毛瓣花、岗菊、雀脷珠、山葛来源:豆科毛瓣花属植物猪仔笠EriosemachinenseVogel,以块根入药。花萼钟形,萼齿5,披针形,外面有白色长柔毛;(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各家论述:1.《生草药性备要》:止咳化痰,润肺滋肾。治肺热咳嗽,湿热腹痛。
-
白饭树叶
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B iF nSh Y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白饭树的枝叶。原形态:白饭树(《生草药性备要》),又名:金柑藤,鱼骨菜,白鱼眼、鱼眼木、白火炭、白泡果。生境分布:生于溪旁、路边、灌木丛中。治风湿关节痛,头疮、脓疱疮、湿疹。③《广西中草药》: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痛,拔脓敛疮。
-
白薯莨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薯莨:拼音名:B iShǔL nɡ别名:山仆薯、板薯、那亚、榜花薯、叶板茨、榜薯、野葛薯、山薯来源:薯蓣科薯蓣属植物白薯莨DioscoreahispidaDennst.,以块茎入药。蒴果三棱状长椭圆形,硬革质,长3.5-7cm,宽2.5-3cm,密被柔毛;薯蓣皂甙(Dioscine)为薯蓣碱之二氢异构体,作用性质相似,但较弱。
-
白苏子
《*辞典》·白苏子:出处:《饮片新参》拼音名:BáiSūZǐ别名:荏子(《别录》),玉苏子(《中药志》)。原形态:白苏(《本草图经》),又名:荏(《别录》),南苏(《滇南本草》),白紫苏、假紫苏(《生草药性备要》),家苏(《植物名实图考》),山紫苏、臭苏、犬屎薄、犬屎苏。苞片卵形,先端急尖或尾状;
-
扁豆叶
《*辞典》:扁豆叶:出处:《别录》拼音名:BiǎnD uY 来源:为豆科植物扁豆的叶。化学成份:含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等。性味:《生草药性备要》:味辛甜,性平,有小毒。功能主治:治吐泻转筋,疮毒,跌打创伤。②孟诜:吐利后转筋,生捣叶一把,以少醋浸汁服。③《食疗本草》:治瘕,和醋煮。捣敷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
楮叶
《*辞典》:楮叶:出处:《别录》拼音名:ChǔY 别名:构叶(《子母秘录》),谷树叶(《简便单方》),酱黄叶(《生草药性备要》)。(《圣惠方》)②治鼻衄数升不断者:楮叶捣取汁坎三升,不止再三饮。久衄亦瘥。(《经验良方》)⑧治一切眼翳:三月收穀木软叶,晒干为末,入麝香少许,每以黍米大注眦内。煎汤熏洗。
-
大浮萍
《*辞典》:大浮萍: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D F P nɡ别名:大薸(《纲目》),猪姆莲(《岭南采药录》),水浮萍(《南宁市药物志》),大浦藻(《岭南草药志》),浮萍(《广西药植名录》)。功能主治:凉血,活血,利尿除湿。治荨麻疹,丹毒,水臌,湿疮,跌打损伤,无名肿毒。亦擦汗斑,能散皮肤血热。
-
倒吊蜡烛
《*辞典》:倒吊蜡烛: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DǎoDi oL Zh 别名:神仙蜡烛(《广州植物志》),墨柱根、章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淋巴结结核,黄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取倒吊笔根2两,加水煎成40毫升,加糖分2次饭后服,10天为一疗程。
-
独脚柑
《*辞典》:独脚柑: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D JiǎoGān别名:干草(《广州植物志》),细独脚马骝(《南宁市药物志》),马佬含菊(《广西中药志》),金锁匙(《闽南民间草药》),地莲芝(《贵州植药调查》),鹿草(《广东中药》Ⅱ),黄花甘(《广东中药》)。苞片通常长于萼;治小儿伤食,疳积,黄肿,夜盲。
-
防风草
单叶对生,阔卵形至卵形,长4~化学成份:全草含生物碱、黄酮甙、酚类、还原糖、鞣质。①《生草药性备要》:止痛,壮筋骨,消风散热,去毒疮,除筋骨疼痛,肾虚人取其头浸酒饮。或用鲜防风草、两,鲜马鞭草三钱,水煎调酒服。⑥治毒蛇咬伤:鲜防风草一两,鲜豨莶草一两,水炖服:渣调食盐、米饭各少许捣烂外敷。
-
风箱树叶
《中医大辞典》·风箱树叶:风箱树叶为中药名,出自《草药手册》。天疱疮,研末调敷;原形态:风箱树,又名:水杨梅(《生草药性备要》),珠花树、鸡仔木、马烟木、水抱木、大叶水杨梅、假番桃。萼长约3毫米,外面被毛,裂片极短;里面有柔毛,裂片4,钝头;附方:①治对口疮:水杨梅叶,捣烂敷患处,并用其根煎水服。
-
凤眼果
《中医大辞典》·凤眼果:凤眼果为中药名,出自《生草药性备要》。性味:甘,温。功能主治:温胃,杀虫。运用:风眼果壳:煎服治痢疾;来源:为梧桐科植物苹婆的种子。养肝胆,明目去翳,止咳退热,解利风邪,消烦降火。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罗晃子七枚。煅存性,每日酒调下方寸匕,服完为度。③治疝痛:罗晃子七个。
-
岗梅根
《*辞典》:岗梅根: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GǎnɡM iGēn别名:百解(《广西中兽医药植》),土甘草、秤杆根、盆包银(《南宁市药物志》),点秤根(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天星根(《广西中草药》),七星蔃、山梅根(《南方主要有毒植物》)。④《南宁市药物志》:清热解毒.治喉痛口渴,咳血,痧气。
-
鬼羽箭
《*辞典》:鬼羽箭: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GuǐYǔJi n别名:黑草(《广西野生资源植物》),幼克草、克草(《南宁市药物志》),黑骨草、羽箭(《广东中药》)。秋季采收。叶对生,根生叶呈阔倒卵形或卵形,长约2.5~茎生叶疏离,呈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先端钝,全缘或有齿,上部的叶狭小,互生;气微,味微苦。
-
过岗龙
豆科植物龙须藤的茎·《中医大辞典》·过岗龙:过岗龙为中药名,出自《生草药性备要》,为《南宁市药物志》记载的九龙藤之别名。别名:过岗龙、猪蹄叉、黄开口、燕子尾、五花血藤。功能主治:功在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主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胃痛,小儿疳积。化学成分:茎皮含鞣质。水煎服或浸酒服,并煎水洗患处。
-
海金沙草
③《四川中药志》:性寒,味甘淡,无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水通淋。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白浊带下,小便不利,肾炎水肿,湿热黄疸,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肠炎、痢疾,烫伤,丹毒。附方:①治热淋急痛:海金沙草阴干为末,煎生甘草场,调服二钱;(《夷坚志》)②治血淋:左转藤、小萹蓄,水煎服。
-
黄桷叶
《*辞典》:黄桷叶:出处:《草木便方》拼音名:Hu nɡJu Y 别名:大榕叶(《生草药性备要》)。来源:为桑科植物黄葛树的叶。生境分布:多生长在疏林及溪边;功能主治:祛风,止痛,续筋骨。治筋骨疼痛,风眼流泪,皮肤瘙痒。②《本草求原》:续筋骨,止痛,消瘀,去骨内风。附方:①治远年骨痛:取大榕叶蒸醋,送饭常食。
-
鲫鱼胆草
出处:《岭南采药录》拼音名:J Y DǎnCǎo别名:较剪草(《生草药性备要》),山过路蜈蚣、蜈蚣草、行路蜈蚣(《福建民间草药》),鲫鱼草、龙胆草、节节花、苦胆草(《广东中药》Ⅱ),苦节节花、细叶丑婆草(《农村中草药制剂技术》)。化学成份:全草含生物碱、黄酮甙、氨基酸。③治蜈蚣咬伤:耳草一两,绿豆二两。
-
尖尾风
《*辞典》·尖尾风:出处:《本草求原》拼音名:JiānWěiFēnɡ别名:尖尾峰、起疯晒(《生草药性备要》),赶风晒、赶风帅(《本草求原》),赤药子(《植物名实图考》),赶风柴(《岭南采药录》),大风药(《广西中兽医药植》),尖尾枫(《中国经济植物志》),雪突、牛舌癀(《福建中草药》)。单叶对生;
-
尖尾风根
《*辞典》:尖尾风根:出处:《本草求原》拼音名:JiānWěiFēnɡGēn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尖尾风的根。性味:辛苦,温。功能主治:祛风活血。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①《生草药性备要》:治风湿,敷跌打。②《本草求原》:散风湿肿痛;酒风,手足痹痛,理跌打。(《福建中草药》)摘录:《*辞典》
-
锦地罗
一朵芙蓉花(《生草药性备要》),落地金钱、夜落金钱(《广州植物志》),文钱红(《陆川本草》),金线吊芙蓉(《南宁市药物志》)。来源:为茅膏菜科植物锦地罗的去花茎的全草。10毫米,宽约6毫米,前部边缘有红色腺毛,基部渐狭而成柄;气微,味淡。功能主治:治痢疾,肺热咳嗽,咽喉碎痛,小儿疳积,耳内流脓。
-
九龙藤
《南宁市药物志》·九龙藤:别名:九龙藤、过岗龙、猪蹄叉、黄开口、燕子尾、五花血藤。性味:苦、辛,平。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胃痛,小儿疳积。化学成分:茎皮含鞣质。马脚藤(《湖南药物志》),飞扬藤、羊蹄风(《广西药植名录》)。单叶互生,卵圆形,矩圆形或心脏形,长5~
-
苦地胆根
《*辞典》:苦地胆根: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KǔD DǎnGēn来源:为菊科植物地胆草的根。生境分布:产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治中暑发热,温毒发斑,赤痢,头风,风火牙痛,痈肿及各种炎症性疾病。①《本草求原》:解暑热,治牙痛。②《南宁市药物志》:治斑痧发热、胃痛、咳、痢。又可煎水冲酒服。
-
荔枝叶
《*辞典》:荔枝叶:出处:《岭南采药录》拼音名:L ZhīY 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枝叶,全年可采。功能主治:①《生草药性备要》:浸水数日,贴烂脚。②《泉州本草》:治耳后溃疡,晒干,烧存性,研末调茶油,抹患处。附方:治虚喘:荔枝树皮100克,水煎代茶饮。
-
露兜竻心
《*辞典》:露兜竻心:出处:《本草求原》拼音名:L DōuL Xīn来源:为露兜树科植物露兜树的叶芽。治麻疹,发斑,丹毒,暑热症,牙龈出血,恶疮,烂脚。①《生草药性备要》:消风,散热毒疮,止血生肌,同白豆捶烂敷患处。(《岭南采药录》)③清心退热,止烦躁:路兜芳心一两,赤小豆一两,灯心草三扎,竹卷心十五条。
-
橹罟子
《*辞典》:橹罟子:出处:《纲目》拼音名:LǔGǔZǐ别名:露兜子(《岭外代答》),竻波罗(《岭南采药录》),假菠萝(《生草药手册》),山波罗(《岭南草药志》),野菠萝(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秋季采摘成熟果实,将小核呆分开,晒干。叶聚集于枝顶,革质,线状披针形,长可达1.5米,宽3~雌雄异株;
-
马瓞儿
出处:《救荒本草》拼音名:MǎDi r别名:老鼠担冬瓜(《生草药性备要》),野苦瓜、扣子草(《植物名实图考》),老鼠拉冬瓜、老鼠拉金瓜(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葫芦科植物马瓞儿的全草。叶三角状卵形,长3~治痈疮疖肿,皮肤湿疹,咽喉肿痛,腮腺炎,尿路感染、结石,急性结膜炎,小儿疳积。
-
柠檬叶
《*辞典》:柠檬叶: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N nɡM nɡY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黎檬或洋柠檬的叶。黄酮类中,有槲皮素和根皮素。香豆精类中,有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素和马栗树皮素。以上各成分,主要均以结合形式存在,其中伞形花内酯、阿魏酸和水杨酸同时以少量的游离形式存在。叶中还含挥发油、维生素C-119~
-
破布叶
《*辞典》:破布叶: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P B Y 别名:布渣叶(《本草求原》),薢宝叶(《汉英韵府》)。叶多破碎,枯黄色或淡绿棕色,具短柄,叶片卵形或卵状矩圆形,先端尖,基部浑圆,边缘具小锯齿,主脉3,侧脉羽状,小脉网状,叶柄及主脉被星状柔毛。性味:酸,平。治小儿盗汗;溃疡,煎汤外洗。
-
榕树胶汁
《*辞典》:榕树胶汁:出处:《岭南采药录》拼音名:R nɡSh JiāoZhī来源:为桑种植物榕树的树脂。功能主治:治目翳,赤眼,瘰疬,唇疔,牛皮癣。①《生草药性备要》:治赤眼,煲粥冲食。②《南宁市药物志》:退目翳,消瘰疬。附方:①治唇疔:榕树乳汁调醋涂患处。(《福建中草药》)②治牛皮癣:榕树乳汁涂患处。
-
榕树叶
《*辞典》:榕树叶:出处:《岭南采药录》拼音名:R nɡSh Y 别名:小格叶(《生草药性备要》),落地金钱(《本草求原》)。化学成份:含三萜皂甙、黄酮甙、酸性树脂、鞣质。治跌打损伤,慢性气管炎,流感,百日咳,扁桃体炎,菌痢,肠炎,目赤,牙痛。一般药后2~1两(或加陈皮2钱),水煎内服,疗效亦无量著差异。
-
三七叶
《*辞典》:三七叶:出处:《纲目》拼音名:SānQ Y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三七的叶。性味:《生草药性备要》:味辛。功能主治:止血,消肿,定痛。治吐血,衄血,便血,外伤出血,痈肿毒疮。①《纲目》:治折伤跌扑出血,敷之即止,青肿经夜即散。②《生草药性备要》:治跌打,消察散血,敷毒疮,治痰火,又能止血。
-
山莲藕
别名:牛大力、地藕、大力薯、倒吊金钟来源及产地:豆科植物美丽崖豆藤MillettiaspeciosaChamp.的根。小叶柄、总叶柄均密被白色茸毛,基部均有针状托叶1对。果期晚秋。治肺虚咳嗽。①《生草药性备要》:"壮筋骨,解热毒,理内伤,治跌打,浸酒滋肾。"⑤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腰肌劳损,溃疡病,跌打损伤后遗症。
-
水胡满
《中医大辞典》·水胡满:水胡满为中药名,出自《生草药性备要》。功能主治:散瘀消肿,祛湿杀虫。8厘米,先端钝,基部楔尖,全缘。化学成份:叶的水溶性成分中含有极苦的成分,层析证明有6个成分呈生物碱反应。未皂化部分中含有胆甾醇等甾体成分、高级脂族醇和脂族酮。"②《岭南采药录》:"理跌打伤,能消肿,去瘀生新。
-
水流豆
《*辞典》:水流豆:出处:《岭南采药录》拼音名:ShuǐLi D u别名:水流兵(《生草药性备要》),水罗豆、水刀豆(《广东中医》5(12):556,1960)。来源:为豆科植物水流豆的种子。花冠长12~生境分布:生于水边潮汐能至之地。药理作用:水黄皮素具有微弱的抗结核杆菌作用。注意:《岭南采药录》:能败血,虚人勿用。
-
水翁皮
《*辞典》:水翁皮: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ShuǐWēnɡP 别名:水翁树皮(《本草求原》)。性状:干燥树皮厚约1厘米,外被栓皮,除去栓皮,表面黄白色,皮部棕红色,纤维性,其间密布白色粉尘状物。性味:辛,温。②《本草求原》:杀虫,洗癣癞,烂脚,浸疳疮。附方:治囊痈:水翁皮之二层,煎水洗十余次;
-
松叶
《*辞典》:松叶: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SōnɡY 别名:猪鬃松叶(《圣惠方》),松毛(《简便单方》),山松须(《生草药性备要》),松针(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化学成份:马尾松叶含挥发油(α-蒎烯及β-蒎烯、莰烯等)、黄酮类(槲皮素、山柰酚等)、树脂。
-
土白蔹
1.治风湿痹痛,咽喉肿痛,急性肠炎,痢疾,尿路感染、结石,结膜炎。《*辞典》·土白蔹: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TǔBáiLiǎn别名:老鼠瓜(《陆川本草》),山鸡仔(《泉州本草》),巾熊胆、金丝瓜(《南宁市药物志》),老鼠黄瓜、天瓜(《云南中草药》),狗黄瓜、银丝莲、野黄瓜(《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
无花果根
《*辞典》:无花果根: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W HuāGuǒGēn来源:桑科植物无花果的根,秋后采收。原形态:详无花果条。功能主治:治筋骨疼痛,痔疮,瘰疬。外用:煎水洗。附方:①治筋骨疼痛,风湿麻木:无花果根或果,炖猪精肉或煮鸡蛋食。(《湖南药物志》)②治喉痒:无花果根去祖皮,打碎,开水泡服。
-
无患树皮
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拼音名:W Hu nSh P 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无患树的韧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无患子条。功能主治:治白喉,疥癞,疳疮。①《生草药性备要》:洗螆癞,疳疮。附方:①治白喉:无患树皮五钱,水煎,含漱,日四至六次。(《广西中草药》)②治小儿白喉或口腔炎:无患树皮,煎水含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