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国家基本药物
序号 | 基本药物目录序号 | 药品名称 | 剂型 | 规格 | 单位 | 零售指导价格 | 类别 | 备注 |
686 | 96 | 肾上腺素 | 注射剂 | 1mg:1ml | 瓶(支) | 2.1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
687 | 97 | 去甲肾上腺素 | 注射剂 | 2mg:1ml | 瓶(支) | 6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
688 | 98 | 异丙肾上腺素 | 注射剂 | 1mg:2ml | 瓶(支) | 3.5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
74 | 11 | 黄连上清丸 | 水丸 | 6g | 袋 | 0.75元 | 中成药部分 | * |
75 | 11 | 黄连上清丸 | 水丸 | 3g | 袋 | 0.39元 | 中成药部分 | |
76 | 11 | 黄连上清丸 | 水丸 | 18g | 袋 | 2.1元 | 中成药部分 | |
77 | 11 | 黄连上清丸 | 水丸 | 48g | 瓶 | 5.1元 | 中成药部分 | |
78 | 11 | 黄连上清丸 | 水蜜丸 | 3g | 袋 | 0.35元 | 中成药部分 | |
79 | 11 | 黄连上清丸 | 水蜜丸 | 4g | 袋 | 0.46元 | 中成药部分 | |
80 | 11 | 黄连上清丸 | 水蜜丸 | 6g | 袋 | 0.69元 | 中成药部分 | |
81 | 11 | 黄连上清丸 | 水蜜丸 | 60g | 瓶 | 6.9元 | 中成药部分 | |
82 | 11 | 黄连上清丸 | 蜜丸 | 6g | 丸 | 0.42元 | 中成药部分 | *△ |
83 | 11 | 黄连上清片 | 片剂 | 48片(糖衣) | 盒(瓶) | 7元 | 中成药部分 | *(指用量为一次6片,一日2次的品规) |
84 | 11 | 黄连上清片 | 片剂 | 12片(糖衣) | 盒(瓶) | 1.8元 | 中成药部分 | |
85 | 11 | 黄连上清片 | 片剂 | 16片(糖衣) | 盒(瓶) | 2.4元 | 中成药部分 | |
86 | 11 | 黄连上清片 | 片剂 | 20片(糖衣) | 盒(瓶) | 3元 | 中成药部分 | |
87 | 11 | 黄连上清片 | 片剂 | 24片(糖衣) | 盒(瓶) | 3.6元 | 中成药部分 | |
88 | 11 | 黄连上清片 | 片剂 | 36片(糖衣) | 盒(瓶) | 5.3元 | 中成药部分 | |
89 | 11 | 黄连上清片 | 片剂 | 40片(糖衣) | 盒(瓶) | 5.9元 | 中成药部分 | |
90 | 11 | 黄连上清片 | 片剂 | 50片(糖衣) | 盒(瓶) | 7.3元 | 中成药部分 | |
91 | 11 | 黄连上清片 | 片剂 | 60片(糖衣) | 盒(瓶) | 8.7元 | 中成药部分 | |
92 | 11 | 黄连上清片 | 片剂 | 100片(糖衣) | 盒(瓶) | 14.2元 | 中成药部分 | |
93 | 11 | 黄连上清片 | 片剂 | 120片(糖衣) | 盒(瓶) | 16.9元 | 中成药部分 | |
94 | 11 | 黄连上清片 | 片剂 | 12片(薄膜衣) | 盒(瓶) | 2元 | 中成药部分 | |
95 | 11 | 黄连上清片 | 片剂 | 16片(薄膜衣) | 盒(瓶) | 2.7元 | 中成药部分 | |
96 | 11 | 黄连上清片 | 片剂 | 20片(薄膜衣) | 盒(瓶) | 3.3元 | 中成药部分 | |
97 | 11 | 黄连上清片 | 片剂 | 24片(薄膜衣) | 盒(瓶) | 3.9元 | 中成药部分 | |
98 | 11 | 黄连上清片 | 片剂 | 36片(薄膜衣) | 盒(瓶) | 5.8元 | 中成药部分 | |
99 | 11 | 黄连上清片 | 片剂 | 40片(薄膜衣) | 盒(瓶) | 6.5元 | 中成药部分 | |
100 | 11 | 黄连上清片 | 片剂 | 48片(薄膜衣) | 盒(瓶) | 7.7元 | 中成药部分 | |
101 | 11 | 黄连上清片 | 片剂 | 50片(薄膜衣) | 盒(瓶) | 8元 | 中成药部分 | |
102 | 11 | 黄连上清片 | 片剂 | 60片(薄膜衣) | 盒(瓶) | 9.5元 | 中成药部分 | |
103 | 11 | 黄连上清片 | 片剂 | 100片(薄膜衣) | 盒(瓶) | 15.6元 | 中成药部分 | |
104 | 11 | 黄连上清胶囊 | 胶囊剂 | 24粒 | 盒(瓶) | 9.5元 | 中成药部分 | *△(指用量为一次4粒,一日2次的品规) |
105 | 11 | 黄连上清胶囊 | 胶囊剂 | 10粒 | 盒(瓶) | 4.1元 | 中成药部分 | |
106 | 11 | 黄连上清胶囊 | 胶囊剂 | 18粒 | 盒(瓶) | 7.2元 | 中成药部分 | |
107 | 11 | 黄连上清胶囊 | 胶囊剂 | 60粒 | 盒(瓶) | 22.8元 | 中成药部分 | |
108 | 11 | 黄连上清颗粒 | 颗粒剂 | 2g | 袋 | 1.3元 | 中成药部分 | *△ |
155 | 13 | 牛黄上清丸 | 蜜丸 | 6g(人工牛黄) | 丸 | 0.63元 | 中成药部分 | * |
156 | 13 | 牛黄上清丸 | 水蜜丸 | 3.5g(人工牛黄) | 袋 | 0.66元 | 中成药部分 | |
157 | 13 | 牛黄上清丸 | 水蜜丸 | 4g(人工牛黄) | 袋 | 0.76元 | 中成药部分 | |
158 | 13 | 牛黄上清丸 | 水蜜丸 | 5g(人工牛黄) | 袋 | 0.95元 | 中成药部分 | |
159 | 13 | 牛黄上清丸 | 水蜜丸 | 6g(人工牛黄) | 袋 | 1.1元 | 中成药部分 | |
160 | 13 | 牛黄上清丸 | 水蜜丸 | 54g(人工牛黄) | 瓶 | 10.2元 | 中成药部分 | |
161 | 13 | 牛黄上清片 | 片剂 | 48片(糖衣,人工牛黄) | 盒(瓶) | 6.4元 | 中成药部分 | *(指用量为一次4片,一日2次的品规) |
162 | 13 | 牛黄上清片 | 片剂 | 8片(糖衣,人工牛黄) | 盒(瓶) | 1.1元 | 中成药部分 | |
163 | 13 | 牛黄上清片 | 片剂 | 18片(糖衣,人工牛黄) | 盒(瓶) | 2.5元 | 中成药部分 | |
164 | 13 | 牛黄上清片 | 片剂 | 24片(糖衣,人工牛黄) | 盒(瓶) | 3.3元 | 中成药部分 | |
165 | 13 | 牛黄上清片 | 片剂 | 36片(糖衣,人工牛黄) | 盒(瓶) | 4.9元 | 中成药部分 | |
166 | 13 | 牛黄上清片 | 片剂 | 40片(糖衣,人工牛黄) | 盒(瓶) | 5.4元 | 中成药部分 | |
167 | 13 | 牛黄上清片 | 片剂 | 60片(糖衣,人工牛黄) | 盒(瓶) | 7.9元 | 中成药部分 | |
168 | 13 | 牛黄上清片 | 片剂 | 80片(糖衣,人工牛黄) | 盒(瓶) | 10.5元 | 中成药部分 | |
169 | 13 | 牛黄上清片 | 片剂 | 24片(薄膜衣,人工牛黄) | 盒(瓶) | 3.6元 | 中成药部分 | |
170 | 13 | 牛黄上清片 | 片剂 | 36片(薄膜衣,人工牛黄) | 盒(瓶) | 5.3元 | 中成药部分 | |
171 | 13 | 牛黄上清片 | 片剂 | 40片(薄膜衣,人工牛黄) | 盒(瓶) | 5.9元 | 中成药部分 | |
172 | 13 | 牛黄上清片 | 片剂 | 48片(薄膜衣,人工牛黄) | 盒(瓶) | 7元 | 中成药部分 | |
173 | 13 | 牛黄上清胶囊 | 胶囊剂 | 0.3g*24粒(人工牛黄) | 盒(瓶) | 18.9元 | 中成药部分 | *△ |
174 | 13 | 牛黄上清胶囊 | 胶囊剂 | 0.3g*12粒(人工牛黄) | 盒(瓶) | 9.7元 | 中成药部分 | |
1030 | 89 | 明目上清片 | 片剂 | 24片(糖衣) | 盒(瓶) | 5.8元 | 中成药部分 | *(指用量为一次4片,一日2次的品规) |
1031 | 89 | 明目上清片 | 片剂 | 12片(糖衣) | 盒(瓶) | 3元 | 中成药部分 | |
1032 | 89 | 明目上清片 | 片剂 | 60片(糖衣) | 盒(瓶) | 13.9元 | 中成药部分 |
注(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为代表品。
2、表中代表剂型规格在备注栏中加注“△”的,该代表剂型规格及与其有明确差比价关系的相关规格的价格为临时价格。
注(中成药部分):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 注解
上 [1]与下相对。指高处、上部。《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2]指人体上半身。《灵枢·终始》:“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3]指头面部。《素问·上古天真论》:“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4]指头。《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5]指上焦心肺。《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6]指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7]指寸口脉。《素问·五脏生成篇》:“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王冰注:“上谓寸口也。”[8]指天、天气。《素问·天元纪大论》:“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9]指等次高的东西。《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10]上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为云。”[11]登。《灵枢·经脉》:“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12]上行。《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13]上逆。《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14]上策。《素问·调经论》:“病不知所痛,两蹻为上。”[15]指上工,医术高明的医生。《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关,上守机。”[16]上面。《素问·刺禁论》:“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17]在……之上。《素问·通评虚实论》:“上踝五寸刺三针。”[18]治法,升举。《素问·至真要大论》:“上之下之,摩之浴之。”[19]指司天。《素问·五运行大论》:“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20]指南方。《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王冰注:“面向北而言之。上,南也;下,北也。”[21]犹“则”。“上”与“尚”通用,“尚”有“则”义。《素问·刺腰痛篇》:“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则拂拂然,甚则悲以恐。”[22]入,去,到。《灵枢·师传》:“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23]通“尚”。崇尚。《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今世上卜筮祷祠,故疾病愈来。”[24]地位或辈份高的人。《伤寒论·序》:“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25]在……之中,在……之间。《伤寒论》:“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