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燥湿
燥湿治疗学术语。指用苦燥药祛除湿邪的方法。适用于中焦湿证。据临证寒湿与湿热的不同,有苦温燥湿、苦寒燥湿等。各详该条。
-
平胃散
概述:平胃散同名方剂约有二十一首,其中《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苍术120g、厚朴90g、陈皮60g、甘草30,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凡临床上出现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或入盐一捻沸汤冲服。附注:八味平胃散(《证治要诀类方》卷三)。
-
二陈汤
症见咳嗽痰多,色白易咳,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中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方中半夏。生姜所含生姜油、姜辣醇、姜辣烯酮等对炎症的早期、晚期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清除超氧阴离子,抑制肝匀浆脂质过氧化,清除羟基;利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
外感泄泻
苔白腻,脉濡缓,为寒湿内盛之象。湿热/暑湿/肠腑湿热/湿热蕴结/湿热伤中:泄泻·湿热蕴结证(diarrheawithsyndromeofaccumulationandbindingofdamp-heat)又称湿热泄泻,是指感受湿热,以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
-
治痰茯苓丸
摘录:《百一选方》卷五引《全生指迷方》《百一》卷五引《全生指迷方》:方名:治痰茯苓丸别名:茯苓丸、消痰茯苓丸、指迷茯苓、千金茯苓丸、世传茯苓丸、茯苓指迷丸、指迷丸组成:茯苓1两,枳壳(麸炒,去瓤)半两,半夏2两,风化朴消1分。风化消软坚涤痰,导痰浊从大便而出,共呈燥湿行气,消解顽痰功效。
-
痛泻要方
治痛泄(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属肝旺脾虚);4药相合,可以补脾胜湿而止泻,柔肝理气而止痛,使脾健肝和,痛泻自止。方中炒白术味甘苦而性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是为君药。由此可见,该方剂治疗急性肠炎、神经性腹泻等腹痛、腹泻是通过对胃肠道平滑肌运动予以抑制和兴奋双相调节作用而实现的。
-
擦洗法
擦洗法是用药物煎汁,擦洗患处的一种外治法,它藉药物功效及摩擦之力,起到清热活血,祛瘀通络等作用。将上药水煎待温后,轻轻擦洗患处,每日1剂,1日2次,疗程一般2~上药加水4000ml,煎2次,至药液3000ml左右,以桶盛之,先用清水、肥皂洗澡,后将药液稍用力擦洗患处,以致将皮疹擦破,每次约洗20分钟,每日1次。
-
甜瓜蒂
出处:甜瓜蒂始载于《本经》,原名瓜蒂,列为上品。当瓜苗长出2-3片真叶时间苗、定苗,每穴留壮苗1株。葫芦苦素B与BE(均0.5mg/kg,腹腔注射,连续10天:葫芦苦素BE:含B59.9%,E18.6%,总葫芦苦素87.0%)对带瘤小鼠肉瘤S37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葫芦苦素C6.3(灌胃),4.6(皮下注射),1.5(腹腔注射),0.96(静注)。
-
祛湿剂
概述:祛湿剂(desiccatingformula)是指以祛湿药物为主配伍组成,具有化湿行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方剂的统称。祛湿剂的适应证:湿邪为病,有内湿、外湿之分。从寒化者,宜温阳化湿;适用于湿热俱盛,或湿从热化而出现的黄疸、午后身热、胸腹胀满,或湿热下注而出现的足膝痿痹等症。代表方如五苓散、五皮饮等。
-
二妙丸
概述:《类证治裁》卷一方之二妙丸即《丹溪心法》卷四方二妙散作水丸。功能清热燥湿。方中黄柏苦寒清热,苍术苦温燥湿。(2)取本品2g,研细,加乙醚15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挥去乙醚,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热盛于下焦,而成痿证者。湿热下注,足膝红肿热痛,下肢丹毒,白带,阴囊湿疹等。
-
苍术
麸炒苍术辛性减弱,燥性缓和,气变芳香,增强了健脾和胃的作用,用于脾胃不和,痰饮停滞,脘腹痞满,青盲,雀目。苍术各炮制品(麸炒、米泔水制)能明显增强脾虚小鼠体重,延长游泳时间,改善小鼠脾虚症状,抑制脾虚小鼠的小肠推进运动,减轻泄泻程度,而生品作用不明显。
-
调中益气汤
《脾胃论》卷中:调中益气汤:处方:黄耆3克人参(去芦头,有嗽者去之)甘草苍术各1.5克柴胡橘皮(如腹中气不得运转,更加3克)升麻各0.6克木香0.3~苍术、白术燥湿健脾阳;升麻、柴胡升九天之阳;水煎温服,使元气内充,则脾能健运而清气上升,胃气自化,安有倦怠腹痛泄泻之患。如胃气不和,加汤洗姜制半夏5分;
-
草豆蔻
性味归经:草豆蔻味辛,性温;内种皮厚壁细胞黄棕色或红棕色,表面观多角形,壁厚,非木化,胞腔内含硅质块;4580→9520→5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山姜素对照品、乔松素对照品、小豆蔻明对照品、桤木酮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分别制成每1ml含山姜素、乔松素、小豆蔻明各40μg,桤木酮80μg的溶液,即得。
-
二术二陈汤
《张氏医通》卷十六方之二术二陈汤:《张氏医通》卷十六方之二术二陈汤组成为姜半夏、茯苓、陈皮、炙甘草、白术(姜汁拌晒)、苍术(麻油拌炒)、生姜、乌梅肉。功能燥湿化痰,健脾和胃。《古今医统大全》卷二十四方之二术二陈汤:别名:苍白二陈汤(《证治汇补》卷八)、二陈二术汤(《医略六书》卷二十一)。
-
性味
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表、平肝潜阳等降低人体病理性机能亢进的药物寒、凉药。[附]中药性味功能口诀:中药品种多,性能各不同,寒凉能清热,温热祛寒用,辛味能行散,甘缓能补中,苦味能泄降,酸涩收敛功,咸味能软坚,淡渗利水通,甘寒能养阴,芳香必止痛,麻舌常有毒,香窜开窍能,气味相结合,配伍贵变通。
-
沐浴法
沐浴法即是用药物煎汤沐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类似现代水疗法中的药浴法。上药加水煎煮20分钟,煎取药液3000ml,兑入凉水至40℃左右,沐浴胸腹部,冷后加温再浴,并浸双足。皮肤瘙痒症1.疏风燥湿止痒剂(《中国民间疗法》)防风30g,川羌25g,荆芥20g,地肤子40g,蛇床子60g,川乌lOg,草乌10g,浮萍lOOg,生地30g。
-
苍术地榆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苍术地榆汤:处方:苍术60克地榆30克制法:上药研末。脾经受湿,下血痢。各家论述:1.《医林纂要》:苍术燥湿开郁,地榆酸寒色紫,以专去下焦大肠血分之热,泻肝敛气,用其酸以收,以断下也。地榆清热凉血,酸收能断下,为治血痢肠风之平剂。3.《医方论》:一燥湿,一凉血,亦治下利之正法。
-
焦苍术
苍术生品温燥而辛烈,燥湿,祛风,散寒力强。麸炒苍术辛性减弱,燥性缓和,气变芳香,增强了健脾和胃的作用,用于脾胃不和,痰饮停滞,脘腹痞满,青盲,雀目。苍术各炮制品(麸炒、米泔水制)能明显增强脾虚小鼠体重,延长游泳时间,改善小鼠脾虚症状,抑制脾虚小鼠的小肠推进运动,减轻泄泻程度,而生品作用不明显。
-
麸炒苍术
麸炒苍术辛性减弱,燥性缓和,气变芳香,增强了健脾和胃的作用,用于脾胃不和,痰饮停滞,脘腹痞满,青盲,雀目。苍术生品温燥而辛烈,燥湿,祛风,散寒力强。苍术各炮制品(麸炒、米泔水制)能明显增强脾虚小鼠体重,延长游泳时间,改善小鼠脾虚症状,抑制脾虚小鼠的小肠推进运动,减轻泄泻程度,而生品作用不明显。
-
减肥通圣片
用于湿热痰浊内阻之肥胖症。减肥通圣片的主要成份:大黄、玄明粉、滑石粉、麻黄、栀子、白芍、枳壳、桔梗、当归、生石膏、黄芩、白术、昆布、荆芥、薄荷油。减肥通圣片的药理作用:清热解表,化痰祛湿,行气通便。昆布、桔梗软坚化痰,燥湿健脾,可以收到减肥功效。脾胃虚寒者不宜应用。
-
炒苍术
苍术生品温燥而辛烈,燥湿,祛风,散寒力强。麸炒苍术辛性减弱,燥性缓和,气变芳香,增强了健脾和胃的作用,用于脾胃不和,痰饮停滞,脘腹痞满,青盲,雀目。苍术各炮制品(麸炒、米泔水制)能明显增强脾虚小鼠体重,延长游泳时间,改善小鼠脾虚症状,抑制脾虚小鼠的小肠推进运动,减轻泄泻程度,而生品作用不明显。
-
熏洗法
熏洗法是用药物煎汤,乘热在患部熏蒸、淋洗和浸浴的方法。(6):15)香附、木贼各50g,上药加水3~主治寻常疣。3.阴痒洗剂I号(《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手册》)蚤休30g,陈鹤虱30g,苦参15g,蛇床子15g,苏木15g,威灵仙15g,野菊花15g,上药用纱布包扎,加水2000ml,煎至1500ml,待温热适度时先熏后洗,每日2次,10次为1疗程。
-
冲洗法
6(8):19)苍术、百部、蛇床子、黄柏、苦参、连翘各15g,荆芥lOg,枯矾5g,土槿皮15g,上药煎浓成250ml,冲洗阴道,每日2次,6天为1疗程。耵耳:耵耳冲剂(《中国民间疗法》)生理盐水,用20ml针管上连接2.5cm长的细橡皮管或钝针头,针管内盛生理盐水,水温与体温相近,循外耳道上壁冲洗,冲至耵聍出来为止。
-
厚朴
厚朴具有温中下气,燥湿消痰,梅核气的功效,治脘腹痞满胀痛,呕吐,泻痢,食积,痰饮咳喘。厚朴的药典标准:品名:厚朴HoupoMAGNOLIAEOFFICMALISCORTEX来源:本品为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oliaofficinalisRehd.etWils.或凹叶厚朴MagnoliaoffinalisRehd.etWils.var.bilobaRehd.etWils.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
-
麸炒白术
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土炒、麸炒等。因此认为,白术炮制后并不单纯是减少挥发油刺激作用,更重要的是改变化学成分。一般认为白术经麸炒或土炒后健脾作用增强,并能缓和燥性。
-
土炒白术
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土炒、麸炒等。其中麸炒轻、麸炒黄两种炮制品中白术内酯Ⅲ含量均有增加,这可能是白术中所含的苍术酮不稳定,遇热、见光易分解产生白术内酯Ⅲ。
-
多寐病
治宜燥湿健脾,方用平胃散为主方。关于嗜卧:嗜卧又称多卧、善眠、多眠、多寐。病因病机:多因湿胜、脾虚、胆热所致。长夏而见懒惰无力,坐定即昏倦欲睡,为肺脾气虚,不胜炎暑之故,宜清暑益气汤等方;辨证论治:《类证活人书·问多眠》:“多眠有四证,有风温证,有小柴胡证,有少阴证,有狐惑证。
-
外科理湿法
概述:外科理湿法(dampness-removingmethod)是指用燥湿或淡渗利湿的方药祛除湿邪的外科治法。本方清利结合,对下部湿热结聚而成的疮疡,有利湿清热、行血散结之功效。[功用]清利湿热。清热利湿法,适用于湿热并见之证,如湿疮、接触性皮炎·、臁疮等肌肤掀红作痒,滋水淋漓者,用二妙丸、萆藓渗湿汤;
-
三妙丸
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2μl、对照药材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乙酸乙酯—异丙醇—甲醇—浓氨试液(12:6:3:3:1)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预饱和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主治:《仙拈集》卷二之三妙丸主治肠风脏毒。
-
导痰汤
半夏4两(汤洗7次),天南星1两(细切,姜汁浸),枳实(去瓤)1两,橘红,赤茯苓1两。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寿世保元》卷三方之导痰汤:处方:陈皮2钱,半夏(姜炒)2钱,白茯苓(去皮)3钱,白术1钱5分(去芦),香附2钱,青皮(去瓤)2钱,黄芩(炒)2钱,瓜蒌仁3钱,砂仁8分,黄连(姜炒)2钱,甘草8分。
-
墓头回
《全国中草药汇编》:墓头回:拼音名:M T uHu 别名:追风箭、脚汗草、铜班道、虎牙草、摆子草来源:败酱科败酱属植物异叶败酱PatriniaheterophyllaBunge及糙叶败酱(山败酱)P.scabraBunge,以根或全草入药。瘦果长圆柱形,背贴圆形膜质苞片;花果期秋季。茎生叶多变,由3全裂至羽状全裂,先端裂片最大,茎上部叶常个裂。
-
多寐
治宜燥湿健脾,方用平胃散为主方。关于嗜卧:嗜卧又称多卧、善眠、多眠、多寐。病因病机:多因湿胜、脾虚、胆热所致。长夏而见懒惰无力,坐定即昏倦欲睡,为肺脾气虚,不胜炎暑之故,宜清暑益气汤等方;辨证论治:《类证活人书·问多眠》:“多眠有四证,有风温证,有小柴胡证,有少阴证,有狐惑证。
-
七宝饮
功能燥湿劫痰截疟。《简易方》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见《医方类聚》卷一二二)之七宝饮:别名:七宝散(《杨氏家藏方》卷三)、七宝汤(《易简方》)、七物汤(《仁斋直指方论》卷十二)。疟疾数发不止,寸口脉弦滑浮大,体壮痰湿甚者。各家论述:1.《医方考》:疟疾三四发后,寸口脉来弦滑浮大者,此方吐之。
-
酒醋法
^^王孟英所著的《随息居饮食谱》中则记述了“风寒入脑,久患头痛,及饮停寒积,脘腹久痛,或寒湿久痹,四肢痰痛,诸药不效者,以滴花烧酒频摩患处自愈”,以及用醋淋洗“治烫火伤”等。功能清热燥湿。虱病止痒酊(《常见皮肤病中医治疗简编》)蛇床子、百部各25g,50%酒精lOOml。回乳胆星回乳方(《内病外治》)胆南星lOg。
-
酒龙胆
概述:酒龙胆为龙胆的炮制品,方法为酒炙。龙胆味苦,性寒,归肝、胆经,具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功效,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肝火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强中,惊风抽搐。用于肝胆实火所致的头胀头痛,耳鸣耳聋,以及风热目赤肿痛等。龙胆的炮制研究:龙胆和三花龙胆含龙胆苦苷等成分。
-
坚龙胆
概述:坚龙胆为中药名,是中药龙胆的一种。萼裂片不整齐,2枚大,倒卵状长圆形,基部狭缩成爪;用于肝胆实火所致的头胀头痛,耳鸣耳聋,以及风热目赤肿痛等。龙胆味苦,性寒,归肝、胆经,具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功效,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肝火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强中,惊风抽搐。
-
胜湿丸
《济阴纲目》卷三:方名:胜湿丸组成:苍术(盐炒)1两,白芍药1两,滑石(炒)1两,椿根皮(炒)1两,干姜(煨)2钱,地榆5钱,枳壳(炒)3钱,甘草3钱。主治:因湿热胜而下赤白带。各家论述:1.《济阴纲目》汪淇笺释:此方加苍术以燥中宫,地榆以温下部,枳壳宽气于上,滑石利湿于下,干姜从而燥湿也。以止赤带;
-
蛇床子
性味归经:蛇床子味辛,苦,性温;蛇床子的功效与主治:蛇床子具有温肾助阳,燥湿,杀虫的功效:蛇床子治阳痿,富冷不孕,带下:煎服,3~欧芹酚甲醚能抑制小鼠超敏反应。(2)取本品粉末0.3g,加乙醇5ml,超声处理5分钟,放置,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蛇床子对照药材0.3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
加味二妙散
《医略六书》卷二十六:加味二妙散:处方:苍术1两(炒),黄柏2两(盐水炒),龟版2两(盐水炒),萆薢2两,知母2两(盐水炒)。各家论述:湿热内甚,浸淫不化而下注阴中,故阴内生疮焉。苍术燥湿强脾以治疮,黄柏清热燥湿以存阴,知母清热壮水,萆薢利湿分清,龟版滋阴壮水,以清湿热下注之源也。用法用量:水煎服。
-
蚌粉
《*辞典》:蚌粉: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B nɡFěn别名:蚌蛤灰(《千金方》),蜃灰(《纲目》),蚌壳粉(《本草述》),蚌壳灰(《中国医学大辞典》)。参见蚬壳条。功能主治:化痰消积,清热燥湿:治痰饮咳嗽,胃痛,呕逆,白带,痈肿,湿疮。止白浊,带下,痢疾,除湿肿,水嗽,明目,撩阴疮、湿疮、疿痒。
-
雄黄
概述:雄黄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雄黄治惊痫,疟疾,虫积腹痛:入丸、散服,一次量150~《抱朴子·金丹》:“五石者,丹砂、雄黄、白礜、曾青、慈石也。”鉴别:(1)取本品粉末10mg,加水润湿后,加氯酸钾饱和的硝酸溶液2ml,溶解后,加氯化钡试液,生成大量白色沉淀。功能与主治: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
-
痿
朱丹溪倡肾水不能胜心火,火上烁肺与湿热、湿痰、瘀血,可以致痿。汪石山《医学原理》谓:“宜用东垣健步丸加燥湿清热之剂,如苍术、黄芩、黄柏、牛膝之类为主,详其挟痰、挟热、挟湿、挟气虚加减施治。”此外,尚有清热润燥、清热燥湿、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益气健脾、化痰、行瘀、消导等,并可结合针灸、推拿。
-
七宝丹
《杨氏家藏方》卷三方之七宝丹:《杨氏家藏方》卷三方作水丸即为七宝丹,又名截疟七宝饮,七宝饮。厚朴、青皮、陈皮、甘草健脾燥湿,理气和中。小儿急慢惊风,金银薄荷汤送下;《养老奉亲》之七宝丹:组成:附子(炮)1两,当归1两,陈橘皮1两,干姜1两,吴茱萸半两,厚朴(以姜汁炙)半两,南椒半两,舶上硫黄1两。
-
痛泄要方
方出《丹溪心法》卷二,名见《医学正传》卷二引刘草窗方:方名:痛泄要方别名:白术防风汤、防风芍药汤组成:炒白术3两,炒芍药2两,炒陈皮1两半,防风1两。2.《医方集解》:此足太阴厥阴药也,白术苦燥湿,甘补脾温和中;《医方考》引作 痛泻要方《医林纂要》引作 痛泻丸。
-
消脂膜导痰汤
《济阴纲目》卷六:方名:消脂膜导痰汤组成:半夏(姜制)1两,南星(火炮)1两,橘红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茯苓1两,滑石(研细)1钱,川芎5分,防风5分,羌活5分,车前子7分。主治:宫冷不孕。水煎温服,使痰化结开,则胞门清肃而经脉融和,天癸无不如度,何忠不能生子乎!
-
七宝散
《杨氏家藏方》卷三方之七宝散:《杨氏家藏方》卷三方之七宝散又名截疟七宝饮,七宝饮。功能燥湿劫痰截疟。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半,加乌梅1个,煎至1盏,食前、临卧去滓温服。制备方法:将黄连水和于炉甘石末内,用纸糊三两重,坐于灰池内,渗令干,次用枯白矾1钱,同研为细末。用法用量:敷目中,如小豆大,1日3次。
-
卫生汤
《医宗说约》卷六方之卫生汤:方名:卫生汤组成:羌活8分,防风6分,白芷6分,山甲6分(土炒,碾),石决明6分(煅),沉香6分,红花6分,连翘6分,金银花1钱,皂角刺1钱,归尾1钱,甘草节1钱,花粉1钱,乳香5分,大黄(酒拌炒)2钱(脉虚便利者不用)。主治:孕妇腹中疠痛,冷气心下急满,产后血晕,内虚气乏,崩中久痢。
-
椒术养脾丸
《明医指掌》卷五:椒术养脾丸:处方:麦芽(炒)120克白茯苓120克人参(去芦)60克苍术(米泔水浸,晒干,炒燥)60克白术(土炒)60克干姜(炮)15克砂仁15克川椒(去目)9克甘草(炙)12克制法:上为末,炼蜜和丸,每30克作8丸。主脏寒脾泄腹痛。丸以米粥,下以米饮,总取益脾养胃之功,洵为补火温中之剂。
-
瓜蒌实丸
《重订严氏济生方》:瓜蒌实丸:处方:瓜蒌实(别研)枳壳(去瓤,麸炒)半夏(汤泡七次)桔梗(炒)各30克制法:上为细末,姜汁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胸痞,胸痛彻背,喘急妨闷。主治:噎膈。2.《医方考》:痰随气上,亦随气下,故瓜蒌、枳壳、桔梗皆下气药也;痰以湿生,必以燥去,故半夏者,燥湿之品也。
-
藿香养胃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藿香养胃汤:处方:藿香白术白茯苓神曲(炒)乌药(去木)缩砂仁薏苡仁(炒)半夏曲人参各15克荜澄茄甘草(炙)各11克制法:上药共为粗末。元气虚者,加人参1钱,干姜(炮)1钱。主治:胃虚不食,四肢痿弱,行立不能,皆由阳明虚,宗筋无所养,遂成痿躄。阳明经虚,不荣肌肉,阴中生疮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