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气
概述:形气:1.形体与脏腑机能;4.天之六气和地之五行。《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审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可以知逆顺。”
-
逆顺
指疾病的顺证与逆证。《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可以知逆顺矣。”《灵枢·营气》:“此营气之所行也。《灵枢·根结》:“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小大,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脉之长短,血之多少。”④《灵枢经》篇名。针刺方法的逆顺包括针刺法的逆顺和时机上的逆顺。
-
冬月咳嗽
咳嗽从病邪分,有伤风咳嗽、风寒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风热嗽、热嗽、时行嗽、寒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等;从脏腑、气血分,有肺虚咳嗽、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大肠咳、小肠咳、胃咳、膀胱咳、三焦咳、胆咳、劳嗽、气嗽、瘀血嗽等;《类证治裁·咳嗽》:“兼感风寒暴嗽,鼻塞声重,芎苏饮;
-
气厥
是指中气衰竭,或气机逆乱蒙闭诸窍所致的厥证。实证:气厥·实证(qisyncopewithexcesssyndrome)是指邪实闭窍,气机上逆,以突然昏倒,人事不知,牙关紧闭,两手握拳,呼吸急促,或见四肢厥冷,苔薄白,脉伏或沉弦等为常见症的气厥证候。气厥虚证的症状: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质淡,脉沉微。
-
九针
2.针灸书名。即鑱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针刺补泻:全身疾病补泻原则:《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经络补泻原则:《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
刺血疗法
刺络疗法·刺血疗法:刺血疗法又称刺络疗法,是用三棱针、小眉刀、皮肤针等器具刺破病人身体上的一些浅表血管,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1.直接点刺法。《黄帝内经灵枢·血络论》指出:“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因此,必须根据十二经气血的多少及运行情况,来决定是刺血及出血量的多少。
-
易虚易实
又稚阳稚阴,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又如:呕吐腹泻证,当水谷邪气壅滞肠胃初期,往往出现高热,胸腹闷满,呕吐酸腐,泄泻臭秽,小便黄赤量少,唇口干渴,舌苔黄腻而浊,脉数滑有力,纹色紫滞等实证热证;若吐泻不止,脾胃之阴耗损,中气虚弱,阴津阳气同时衰竭,又可急剧出现神昏肢厥,脉微欲绝等虚证寒证现象。
-
血滞不孕
概述:血滞不孕为病证名。《叶氏女科证治》:“妇人血虚经滞,蓄积不行,小腹疼痛,久不成胎,宜五物煎(当归、熟地、白芍、川芎、肉桂)。”关于不孕:不孕又名无子、全不产、绝产、断绪。有因后天病理变化者,常见肝郁、血虚、痰湿、肾虚、胞寒、血瘀等引起冲任失调,难以摄精受孕。有禀赋微弱,气血虚损者;
-
虚痰
或脉见细数,脏无阳邪,时为呕恶泄泻,气短声喑等症,但察其形气病气,本无有余者,皆虚痰也。”气虚寒痰,治宜健脾益气,温阳化痰,用人参、茯苓、苡仁、半夏、陈皮、甘草、肉桂;气虚热痰,治宜清热化痰益气,用麦冬、花粉、甘草、陈皮、白芥子、神曲、白芍、茯苓、当归。
-
相火
肝、肾、胆、三焦均内寄相火·相火:相火与君火相对而言,寄藏于下焦肝肾,有温养脏腑,主司生殖的功能。地与天之三阴三阳相应的六气之一·相火:相火是指地与天之三阴三阳相应的六气之一。三气为相火,上应天之少阳暑气;五气为金,上应天之阳明燥气;火气有二,其一在前位,应少阴,合五脏君主之官(心),故名君火。
-
阴虚发疟
概述:阴虚发疟为病证名。虚疟的病因病机:《金匮翼》:“虚疟者,或体虚而病疟,或因疟而致虚。又有入房感寒成疟者,昼则寒甚,夜则发热,服药不得汗者,用苍芎桃柳汤浸足至膝,内服补剂,其汗必行。又有虚极之人,疟发之时寒不成寒,热不成热,气急神扬,精神恍惚,六脉豁大,此元气衰脱,将有大汗昏晕之虞,宜防之。”
-
真中风
《医略十三篇》:“真中风者,真为风邪所中。”内有二便不通,形气尚盛者,治以通利为主,宜三化汤或局方麻仁丸;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仅见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或半身不遂等症者,宜养血祛风,用大秦艽汤加减。脱证见口开、手撒、眼合、遗尿、鼻鼾、汗多者,治宜扶正固脱,用大剂理中汤或参附汤。
-
读医随笔
《读医随笔》笔记性著作。清·周学海编于1891年。本书系作者汇集读书、临证之笔记而成。卷二形气、脉法类;卷三-四证治类,列各种病证证治;卷五方药类,审辨药物性味效用;卷六评释类,为作者研读古医书的心得体会,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存清《周氏医学丛书》本等。
-
钩蝉通灯汤
组成:钩藤(后入)10g,蝉衣5g,木通5g,灯心草2g。功能:清热止痉,安神宁心。方解:婴幼儿夜啼原因较多,或脾寒、或心热、或惊恐、或积滞。钩蝉通灯草汤方中钩藤平肝熄风,清热镇惊;蝉衣疏散风热,熄风止痉;加味法:若腹痛者加乌药5g、白芍5g,烦躁面赤者加生地10g、甘草梢5g,惊惕不安者加朱砂0.1g、黄连1.5g。
-
全不产
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求子第一。”即原发性不孕症。关于不孕:不孕又名无子、全不产、绝产、断绪。病因病机:在女子方面,有因先天性生理缺陷者,如五不女;有因后天病理变化者,常见肝郁、血虚、痰湿、肾虚、胞寒、血瘀等引起冲任失调,难以摄精受孕。各当求其源而治之”(《妇人良方大全》)。
-
气郁吐血
气郁吐血为病证名。其症多见恶风寒,面色晦滞,口苦口酸,恶心喜呕,脉涩。血止后,继用六味丸滋阴。因忧思气郁,损伤心脾者,兼见神疲肢倦,气短气怯,形气憔悴,饮食无味,或饥不欲食,卧不得安,宜用五福饮、五阴煎等治本。气陷者用归脾汤。大便时溏,四肢不温者,宜六味回阳饮加白术等(见《景岳全书·杂证谟》)。
-
内热
概述:内热:1.病机;2.一种治法。内伤多虚,可见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由于发热的类型不同,又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因发热部位不同,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
-
内缠喉风
《咽喉经验秘传》:“恶寒恶痛名阴毒,内外五形气短促,胸前红肿作多寒,若有红丝针贵速。”系指咽喉红肿疼痛,或肿疼连及胸前,项强而喉颈如蛇缠绕之状者。《丹溪心法》卷四:“缠喉风,属痰热。”若漫肿深延至会厌及喉关下部,则呼吸困难,痰鸣气促,胸膈气紧,手指甲青,手心壮热,牙关拘急,汤水难咽。
-
薄厥
是指以突然发生的眩晕、头痛,烦躁不安,偏身麻木,甚则神志不清,汗出,息促等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病。病因病机:因大怒而致的厥证。出《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症状:阳气亢盛,血随气逆郁积头部,而出现卒然厥逆、头痛、眩仆的昏厥重症。
-
暴惊
暴惊病证名。小儿突然发惊、啼哭,形气欲脱。多由小儿气怯,猝见生人,异物,或闻巨声,以致精神闷乱,气逆痰聚而发。治宜镇惊安神,用秘旨安神丸。
-
归宗汤
概述:归宗汤为方剂名,出自《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卷五十六方。处方:大黄、生地黄、赤芍药、山楂、青皮、木通、荆芥穗、炒牛蒡子。主痘证毒火太盛,形气壮实,无风寒表邪,壮热不已,爪甲青紫,四肢厥冷,恶热,头汗出,通身蒸蒸汗出,谵语,烦躁狂乱,大渴引饮,唇口焦裂,舌生芒刺,大小便闭,吐血,小便尿血。
-
参芦汤
别名:人参芦汤处方:人参芦半两。功能主治:性躁味厚,暑月因大怒而咳逆,每作则举身跳动,神昏不知人,形气俱实者。视物倒植,干霍乱,中暑热之气。用法用量:人参芦汤(《医部全录》卷三二五)。大吐顽痰数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摘录:方出《格致余论》,名见《本草纲目》卷十二
-
养脏复元汤
《寿世保元》卷三:方名:养脏复元汤组成:人参3钱,白术(去芦,炒)1钱半,白茯苓(去皮)1钱,白豆蔻(去壳,研)1钱,干姜(炒黑)1钱,粟壳(去芦,炒)1钱半,制附子5分,乌梅2个,木香1钱,甘草(炒)5分。主治:下痢,曾服推荡药过多,又服攻击克伐等不效,以致形气极弱,去无休息,积久恶候出者。
-
痛痢饮
《医学集成》卷一:方名:痛痢饮组成:归尾、白芍、黄连、枳壳、木香、莱菔、甘草。主治:痢疾,烦渴身热,小水短赤,少腹胀痛,里急后重,形气有余,其脉数而洪滑有力者。附注:先进百顺丸,次用本方。
-
上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7]指寸口脉。《素问·五脏生成篇》:“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关,上守机。”[19]指司天。
-
中医康复学
中医学更多的是用平复、复旧、康健、康宁、再造等加以表述。具体针对有关伤残、某些慢性疾患和急性病后期身体功能和精神情志的恢复的理论和方法。整体观念是中医康复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顺应自然、适应社会是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形神并重、形气并重、五脏相关是中医康复学的基本原则。
-
人体观
人体观是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本观点。近代在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影响下,形成了机械人体观,它以解剖学为基础,注重人体的形态结构,并以近代力学所描述的机械运动来理解人的生命活动。中医学中的人体观:中医学的天人相应、形神相关、形气转化等观点,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理解是深刻的、辩证的。
-
体质辨证
体质辨证即在辨证过程中参合体质情况帮助诊断。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体型消瘦、儿童或青少年、女性患者,其发生疾病多与肝肾有关;小儿肾气未充,老人肾气已衰,疾病定位应考虑肾。素体阴虚,感受外邪常迅速入里化热,伤肝肾之液;素体阳虚,感邪易寒化,致脾肾阳虚。
-
体质分型
《灵枢·通天》篇则分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五种,名“阴阳五态人”。(4)《素问·血气形志》篇提出五形志,把人又分为形乐志苦、形乐志乐、形苦志乐、形苦志苦、形数惊恐五种类型。王琦《中医体质学说》提出了正常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气虚质、痰湿质、瘀血质七种分型设计。
-
牛皮蛾
其症喉核一侧或两侧红肿疼痛,其表面可见黄白色之脓性分泌物,口臭便秘,舌苔厚腻,汤水难咽,身发寒热,发病急骤者日急乳蛾,相当于急性扁桃体炎。属痰浊肝火者,宜清热涤痰,用指迷茯苓丸加减;属阴虚火旺者,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幼科金针》:“治乳蛾,儿小者,用针微刺出血,吹冰硼散,服清咽利膈汤。”
-
血随气逆
概述:血随气逆为病机。《金匮冀·诸血统论》:“气逆失血者,血从气逆,得之暴怒而厥也。经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肝阳上亢又称肝阳偏旺,是由肾水亏损不能滋养肝木,或肝阴不足,阴不潜阳所致。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头痛、面赤、眼花、耳鸣、口苦、舌红、脉弦细数等症。治宜滋阴平肝潜阳。
-
虚疟
虚疟的病因病机:《金匮翼》:“虚疟者,或体虚而病疟,或因疟而致虚。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
-
心印绀珠经
《心印绀珠经》为综合性医书。元·李汤卿撰。全书依次论述原道统、推运气、明形气、评脉法、察病机、理伤寒、演治法、辨药性、十八剂等九部分。李氏将方剂的类别分为轻、淡、清、解、缓、火、暑、湿、寒、燥(一名“涩”)、甘、平、温、和、调、补、荣、夺十八剂,各列其代表性处方。后人评此书“微而臧、约而达”。
-
中毒气吐下
中毒气吐下为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脾胃怯弱,脏腑嫩软,气血未壮,因服药不胜其味之毒,致烦躁闷乱,或口舌麻木…甚至吐利,有致啘血者。”小儿形气未全,易虚易实,用药时要注意“中病即止”,已经达到治疗目的时,即宜及时停药,以免发生中毒。
-
石蛾
乳蛾又名蛾子、乳鹅、单双肉蛾。辨证分型:常见证型有:①风热外感型:证见咽喉疼痛逐渐加剧,吞咽不便,有干燥灼热感,伴发热,恶寒,口渴,咳嗽有痰,舌红,苔薄黄,脉浮数。③虚火上炎型:证见咽部干燥不适,微痒,微痛,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颧红,手足心热,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
-
散气
散(sǎn,音伞)气指分散不聚的正气。《灵枢·终始》:“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
-
气虚腹痛
气虚腹痛为病证名。指中气虚弱的腹痛。《医宗必读》卷八:“腹痛分为三部,脐以上痛者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为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症因脉治·腹痛》则概括腹痛为内外二因,以风气、寒气、暑湿、燥火、痧胀等为外感,热积、食积、酒积、血滞、气凝、寒积、痰积、虫积、血虚、气虚等为内伤。
-
气逆失血
气逆失血为病证名。多因情志过分激动,肝火随气上逆而然。常伴见胸胁满痛、烦躁而渴等症。经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又: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是也。”可用小乌沉汤加芍药、生地、丹皮、黄芩、黄连之属。
-
劳倦
属内伤病因。泛指劳累过度,七情内伤,房事不节,饮食失调等消耗性因素。过度或长期的劳累疲倦,可损伤身体,成为致病因素。致病多伤及脾气与肾精,症见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心悸不安,烦热自汗,动则喘促等。《素问·调经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
风寒嗽
即风寒咳嗽。《古今医鉴》卷四:“风寒嗽者,鼻塞,声重,恶风恶寒,或自汗,或无汗者是也。方用五拗汤。《证治准绳·杂病》:“春月风寒所伤,咳嗽声重,头疼,用金沸草散;咳嗽声重,身热头痛,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消风散。冬月风寒外感,形气病气俱实者,宜华盖散加减、麻黄汤。”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
-
肺常不足
肺常不足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之一。出《育婴家秘》。由于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卫外功能较弱。外邪入侵,常先伤肺,出现感冒咳嗽、哮喘、肺炎等呼吸道疾患。或易感时行疫气,出现麻疹、水痘、猩红热等传染病。其他脏腑病气,也常波及于肺。肺为清虚之体,既易受邪,又不耐寒热,故临床上常因肺为娇脏,难调而易伤。
-
人参芍药汤
处方:麦门冬0.6克当归身人宰各0.9克炙甘草白芍药黄耆各3克五味子5个制法:上药嚼咀,分作二服。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弱,呼吸短促,容颜憔悴,形气两虚者。用法用量:每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稍热服。摘录:《脾胃论》卷下
-
外感中风症
外感中风症指真中风。内有二便不通,而形气尚盛者,治以通利为主,宜三化汤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麻仁丸;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仅见口眼 斜,言语不利,或半身不遂等症者,宜养血祛风,用大秦艽汤加减;若伴见口开、手撒、眼合、遗尿、鼻鼾、汗多等症,属于脱证者,急用大剂理中汤或参附汤以扶正固脱。
-
血菀
血菀(yù郁)为病机。即血液郁积。《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
产后风虚冷劳
概述:产后风虚冷劳为病证名。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产则血气劳伤,脏腑虚弱,而风冷客之,风冷搏于血气,血气不能自温于肌肤,使人虚乏疲顿,致羸损不平复,谓之风冷虚劳。《妇人良方大全》卷二十一:“产后气血劳伤,脏腑虚弱,若风冷乘之,血气愈虚,形气羸损,风冷入脏,令人无子,谓之风虚冷劳也。”
-
形气相失
形气相失是指病人的形体与气机不协调的现象。例如某些消渴病患者,形体瘦弱,但胃火亢盛,多食善饥,烦躁易怒,表现气盛形虚;又如某些痰饮病患者,形体肥胖,但动则心悸气喘汗出,表现形盛气虚。《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形气相失,谓之难治。”王冰注:“形盛气虚,气盛形虚,皆相失也。”
-
阴虚则内热
概述:阴虚则内热为病机。此种内热实际上是脾气虚而发热,脾属阴,故称脾虚为阴虚。出《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症状:主要表现为潮热、夜热或五心烦热,多兼有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等症。
-
洄溪脉学
《洄溪脉学》脉学著作。原题清·徐灵胎撰。本书阐析脉位、审象、因形气以定诊等总论内容,分述大、小、清浊诸脉,冲阳、太谿脉、真脉、孕脉、五脏脉,新病久病、高、章、纲、煠卑、损、太素脉等。内容较之传统脉学有一些差异,又非系统之作,但论述简要,颇能发挥己见。后编入《徐灵胎医学全书》中。
-
痰积
指痰浊积聚于胸膈之积证。《医碥·积聚》:“痰积,症见麻木眩晕,痞闷嗜杂,其人平素多痰。”常兼有涕唾稠粘,咳咯难出,胸部隐痛,自觉从咽部至胃脘狭窄如线,头晕目眩,腹中累累有块等症。用导痰汤、竹沥达痰丸等方。若证重而形气俱实,选用控涎丹;胸膈痞闷甚、恶心欲吐者,可用探吐或瓜蒂散,促其吐出痰涎。
-
实痰
证邪俱实之痰证。《景岳全书·杂证谟》:“凡可攻者便是实痰…以其年力犹盛,血气未伤,或以肥甘过度,或以湿热盛行,或风寒外闭皮毛,或逆气内连肝膈,皆能骤至痰饮,但察其形气病气俱属有余者,即实痰也。”治宜攻邪祛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