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薄厥
是指以突然发生的眩晕、头痛,烦躁不安,偏身麻木,甚则神志不清,汗出,息促等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病。病因病机:因大怒而致的厥证。出《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症状:阳气亢盛,血随气逆郁积头部,而出现卒然厥逆、头痛、眩仆的昏厥重症。
-
薄
《灵枢·禁服》:“士之才力或有厚薄。”《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素问·经脉别论》:“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薄脾则烦不能食。”见“薄厥”。《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灵枢·九针十二原》:“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
-
气逆失血
气逆失血为病证名。多因情志过分激动,肝火随气上逆而然。常伴见胸胁满痛、烦躁而渴等症。经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又: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是也。”可用小乌沉汤加芍药、生地、丹皮、黄芩、黄连之属。
-
加减桃仁承气汤
大黄9克(制)桃仁9克细生地18克丹皮12克择兰6克人中白6克功能主治:《温病条辨》卷三方之加减桃仁承气汤主治妇人热病,经水适至,十余日不解,瘀热在里,舌痿饮冷,心烦热,神气忽清忽乱,脉右长左沉。功在逐血分瘀热。功能主治:《云歧子脉诀》卷三方之加减桃仁承气汤主治血瘀下焦,脉沉芤者。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
血随气逆
概述:血随气逆为病机。《金匮冀·诸血统论》:“气逆失血者,血从气逆,得之暴怒而厥也。经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肝阳上亢又称肝阳偏旺,是由肾水亏损不能滋养肝木,或肝阴不足,阴不潜阳所致。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头痛、面赤、眼花、耳鸣、口苦、舌红、脉弦细数等症。治宜滋阴平肝潜阳。
-
血菀
血菀(yù郁)为病机。即血液郁积。《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
血心痛
血心痛为病证名。指瘀血所致的心痛。《证治汇补·心痛章》:“血痛,若跌仆损伤或平日喜食热物,以致死血留于胃口,时痛时止,或饮汤水下咽即呃。《医宗己任编》卷三:“血痛者,胸膈刺痛,脉必濡涩,食可进,四物汤加大黄、桃仁、红花主之。《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日血,脉必涩,壮盛人宜下,宜代抵当汤;
-
形气
概述:形气:1.形体与脏腑机能;4.天之六气和地之五行。《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审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可以知逆顺。”
-
上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7]指寸口脉。《素问·五脏生成篇》:“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关,上守机。”[19]指司天。
-
大
《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灵枢·官针》:“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灵枢·肠胃》:“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素问·六节藏象论》:“大神灵问,请陈其方。”
-
蒲黄汤
别名:蒲黄散(《证治准绳·类方》卷六)。摘录:《袖珍方》卷二引《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卷一五七:方名:蒲黄汤组成:蒲黄1两,芒消半两,芎1两,桂(去粗皮)3分,桃仁半两(去皮尖双仁,炒),生干地黄(焙)2两,人参1两。主治:伤寒温病,天行疫毒,及酒客热伤中,吐血不止,面黄干呕,心烦。主治:诸痔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