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隔囊腫

疾病 呼吸內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zòng gé náng zhǒng

2 英文參考

cyst of mediastinum

mediastinal cystoma

mediastinal cyst

3 疾病代碼

ICD:J98.5

4 疾病分類

呼吸內科

5 疾病概述

縱隔囊腫(cyst of mediastinum)屬縱隔腫物(mediastinal masses)中的一類,有將其歸屬於縱隔腫瘤(mediastinal tumor)者,但較多人主張將其與縱隔腫瘤分別敘述。發病率佔全部縱隔腫物的20%左右。

1.氣管支氣管囊腫兒童患者誤診哮喘喘息細支氣管炎氣管支氣管狹窄或氣道異物等。

2.食管囊腫多數患者症狀,少數因壓迫食管而出現吞嚥困難。部分患者可因慢性咳嗽誤診哮喘慢性支氣管炎

3.胃腸囊腫 本病男性較常見。臨牀症狀出現較早,多於兒童期或更早即有臨牀表現,包括疼痛呼吸困難咳嗽嘔吐消瘦咯血等。

4.心包囊腫 大多數心包囊腫不引起臨牀症狀,個別患者囊腫過大壓迫鄰近結構而產生胸骨後壓迫感、呼吸困難咳嗽症狀;極個別報道心包囊腫繼發感染者。

5.胸腺囊腫 患者多爲兒童和年輕人,大多無臨牀症狀,僅於因其他原因行胸部X 線檢查時被發現。少數囊腫過大者可出現胸部疼痛或脹悶感、咳嗽呼吸困難吞嚥困難聲嘶症狀

6 疾病描述

縱隔囊腫(cyst of mediastinum)屬縱隔腫物(mediastinal masses)中的一類,有將其歸屬於縱隔腫瘤(mediastinal tumor)者,但較多人主張將其與縱隔腫瘤分別敘述。

7 症狀體徵

1.氣管支氣管囊腫 縱隔內氣管支氣管囊腫的臨牀表現主要與其部位有關,位於隆突周圍的囊腫可以在體積尚不大時即引起明顯的臨牀症狀,而其他部位的囊腫可以長到很大而仍無明顯的臨牀表現。常見的臨牀症狀包括呼吸困難(活動時尤爲明顯)、持續性咳嗽以及喘鳴,在兒童患者誤診哮喘喘息細支氣管炎氣管支氣管狹窄或氣道異物等。囊腫氣道相通者易併發感染而出現相應的臨牀表現。個別病例囊腫可致氣管阻塞或右心室流出道阻塞。

2.食管囊腫 囊壁內襯非角化鱗狀上皮,有雙層平滑肌,可見食管腺體有時可見小範圍的纖毛柱狀上皮,可能與覆蓋纖毛上皮的胎兒食管結構相似,不可誤認爲起源於支氣管結構,壁內無軟骨有助於鑑別。食管囊腫多位於食管旁。多數患者症狀,少數因壓迫食管而出現吞嚥困難。部分患者可因慢性咳嗽誤診哮喘慢性支氣管炎

3.胃腸囊腫 本病男性較常見。臨牀症狀出現較早,多於兒童期或更早即有臨牀表現,包括疼痛呼吸困難咳嗽嘔吐消瘦咯血等,囊內的胃黏膜上皮細胞分泌酸性物質和某些蛋白酶,使囊壁發生潰瘍,並可累及鄰近組織,在氣管支氣管食管等部位形成瘻管,引起相應的臨牀症狀

4.心包囊腫 大多數心包囊腫不引起臨牀症狀,僅於常規體檢或因其他原因行胸部X 線檢查時被發生;個別患者囊腫過大壓迫鄰近結構而產生胸骨後壓迫感、呼吸困難咳嗽症狀;極個別報道心包囊腫繼發感染者。

5.胸腺囊腫 患者多爲兒童和年輕人,大多無臨牀症狀,僅於因其他原因行胸部X 線檢查時被發現。少數囊腫過大者可出現胸部疼痛或脹悶感、咳嗽呼吸困難吞嚥困難聲嘶症狀

8 疾病病因

其種類繁多,大多是先天發育異常所致,如來源於氣管支氣管芽的氣管支氣管囊腫,來源於前腸芽的胃囊腫和胃囊腫以及由於中胚層組織發育異常所致的心包囊腫和囊性淋巴管瘤等。這類發育異常性囊腫發生惡變;此外,縱隔囊腫尚包括寄生蟲性(如包囊蟲性)囊腫血腫囊性變和胰腺假性囊腫等。

9 病理生理

1.氣管支氣管囊腫 氣管支氣管囊腫是縱隔先天發育異常性囊腫中最常見的1 種,佔40%~50%。大多數氣管支氣管囊腫發生受孕後第26 至第40 天,發生較早者多形成縱隔內腫物,而發生較晚者多形成肺內腫物,個別病例亦有見於橫膈內或橫膈下者。縱隔氣管支氣管囊腫依其所在部位可分爲氣管旁、隆突周圍、肺門旁、食管旁和其他部位等5 組,其中大多數位於隆突周圍,多有蒂與大氣道相連。位於隆突周圍的囊腫易因壓迫鄰近組織而引起臨牀症狀

2.食管囊腫 食管囊腫來源於胚胎期前腸,爲食管發育過程中未能形成正常管腔的結果。

3.胃腸囊腫 胃腸囊腫較罕見。關於其起源有數種學說解釋,多認爲系因胚胎早期內胚層與脊索未完全分離所致。胃腸囊腫的內襯細胞包括胃黏膜上皮細胞小腸上皮細胞纖毛柱狀上皮細胞等,其中胃黏膜上皮細胞可具有分泌功能,導致消化性潰瘍

4.心包囊腫 心包囊腫大多數爲先天性疾病,個別病例可於患急性心包炎多年後發生心包囊腫心包囊腫一般呈梭形或卵圓形,壁菲薄,內含清亮的或草黃色的液體,囊壁由單層扁平或柱狀細胞覆蓋,細胞形態極似間皮細胞

5.胸腺囊腫 胸腺囊腫較爲罕見,僅佔全部縱隔腫物的1%~2%。大多數爲來自胸腺咽管上皮的先天囊腫,可發生於從頸部到前縱隔的胸腺下降線的任何地方;也有個別報道與手術創傷炎症等有關者。病理學胸腺囊腫應與胸腺瘤霍奇金病等形成的假性囊腫相鑑別,假性囊腫壁一般較厚,在其纖維性壁內可找到殘餘的瘤組織

10 診斷檢查

診斷:根據病史、臨牀症狀與體徵綜合分析,常需藉助CT 可明確診斷。

實驗室檢查末梢血象:正常。

其他輔助檢查

1.氣管支氣管囊腫 胸部X 線檢查常見隆突附近邊界清楚、質地均勻的縱隔內腫物,多爲圓形或卵圓形,隨呼吸運動形狀發生變化。亦可見於縱隔內其他部位。一般無分葉,無鈣化。隆突下的囊腫可使隆突角度增大。食管旁的囊腫鋇餐檢查可見食管有明顯受壓。與氣道相通而繼發感染者可見囊腫短期內擴大,可出現氣液平面。胸部CT 掃描可以明確囊腫的位置及其與周圍結構的關係,典型的囊腫呈圓形或卵圓形,CT 值爲0~20HU,囊壁十分菲薄;囊腔內液體含蛋白量高時CT 值升高,反覆慢性感染者囊壁可以增厚。

2.食管囊腫 胸部X 線檢查見病變位於後縱隔前部食管旁,圓形或卵圓形,邊界清楚。食管吞鋇檢查可見食管明顯受壓,但黏膜皺襞完整。如囊腫發生潰瘍而與食管相通,囊腫內可見氣體,吞鋇檢查時可見鋇劑進入囊腫內。食管囊腫與位於食管旁的支氣管囊腫其X 線表現完全相同,不易鑑別,往往須待手術後病理學檢查才能確診。

3.胃腸囊腫 胸部X 線檢查囊腫位於縱隔脊柱旁,圓形或橢圓形,輪廓清楚光滑,密度均勻。食管造影囊腫多通過蒂與脊膜及胃腸道相聯接。若聯接處位於胸內食管則多無交通;相反,若聯接處位於腹腔內胃腸道,則大多數其間有交通,空氣可進入囊腔內,造影檢查鋇劑亦可進入囊腔內。常可見胸椎頸椎畸形,如半脊柱畸形、後位脊椎裂、脊柱側彎等。

4.心包囊腫 胸部X 線檢查心包囊腫通常位於前縱隔心膈角區,但也有位置較高者,少數患者可延伸至上縱隔區,右側明顯較左側多見。囊腫輪廓清楚光滑,密度均勻,一般無鈣化影。有時在側位胸片可見囊腫呈水滴狀上尖下圓的陰影,可能爲囊腫嵌入葉間裂所形成,具有一定的特徵性。大多數囊腫直徑爲3cm~8cm 之間,但也有小至lcm 和大至28cm 的報道。CT 檢查有助於明確陰影的囊性結構,對位於不典型部位者診斷價值更高。透視囊腫形態隨體位變動和呼吸動作而有變化。

5.胸腺囊腫 胸部X 線檢查特異性表現,囊腫邊緣光滑,圓形或卵圓形,位於前縱隔。CT 和磁共振檢查有助於明確囊性特徵。

11 鑑別診斷

縱隔囊腫,需與縱隔腫瘤;如胸主動脈瘤或多動脈瘤、椎旁膿腫、中央型肺癌、縱隔淋巴結核、肺化膿症、心室壁瘤等相鑑別。

12 治療方案

1.氣管支氣管囊腫 較大的氣管支氣管囊腫一般應行手術切除治療。對於無臨牀症狀而手術耐受性較好的患者可行擇期手術;呼吸道壓迫症狀明顯者(多見於小兒患者)有時須行急診手術;囊腫繼發感染者可先予抗生素和局部引流治療,感染控制後再行手術切除。手術治療效果良好,但個別患者術後囊腫可復發。

2.食管囊腫 手術切除是本病的惟一治療方法

3.胃腸囊腫 外科手術切除是本病惟一的治療方法。爲避免發生氣管支氣管瘻、食管瘻、胸椎破壞等併發症,應爭取早期明確診斷、早期手術治療。

4.心包囊腫 一般不需處理,症狀明顯者可手術切除。

5.胸腺囊腫 手術治療既可切除囊腫,也有助於明確組織學診斷。胸腺囊腫切除後不復發,預後好。

13 併發症

胃腸囊腫等可併發氣管支氣管瘻、食管瘻、胸椎破壞等併發症。

14 預後及預防

預後:氣管支氣管囊腫手術治療效果良好,但個別患者術後囊腫可復發。胸腺囊腫切除後不復發,預後好。

預防:目前尚無資料。

15 流行病學

縱隔囊腫的發病率佔全部縱隔腫物的20%左右。

16 特別提示

本病無特殊預防方式,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治療縱隔囊腫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