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yú gā

2 英文參考

yoga

3 概述

瑜伽是通過現觀思悟佛教“真理”的修行方法。源於印度。據《顯揚聖教論·成瑜伽品》解釋;般若之“正慧能到彼岸,是大菩提最勝方便,故名瑜伽。”瑜伽是梵文Yoga一詞的音譯,原意爲“給牛上軛”,後引申爲聯繫、結合,心的統一等義。我國舊譯爲道、禪、相應等,現西方譯爲沉思、超覺靜坐等。作爲一種修行方法,是通過自我調節生理狀態和心理狀態以達到“解脫”。

4 瑜伽的流派

瑜伽的歷史可追溯到距今5000年前,其經典著作《瑜伽經》約成書於3~5世紀,對佛教、耆那教、伊斯蘭教的蘇非派都有影響,目前已流傳爲帶有世界性的練功方法瑜伽的流派衆多,最著名的有:

(1)行爲瑜伽(Karma Yoga),又稱業瑜伽,嚴格依從梵的真諦純法行爲,從而實現解脫。

(2)智識瑜伽(Jnana Yoga),注重斷除無明(愚昧無知),獲取神聖知識,使靈魂逐漸得到自由。

(3)虔信瑜伽(Bhakti Yoga),專著於對梵的虔敬,信愛、皈依,與梵同在。

(4)訶陀瑜伽(Hatha Yoga),注重通過身體的潔淨,呼吸和各種體格鍛鍊實現靈魂的解脫。

(5)羅遮瑜伽(Raja Yoga),着重於通過意念、思維精神心理修持實現解脫。

(6)恆多羅瑜伽(Tantra Yoga),以注重性能量、男女合練爲特徵,把性力轉化爲解脫的助推力,達到個體靈魂與宇宙靈魂合一的境界。

5 瑜伽的修行方法

瑜伽各派的修行方法不一,享有盛名並受各派推崇的是《瑜珈經》歸納的“八支分法“,即:

(1)夜摩(Yama),即禁戒,戒絕殺生、欺誑、偷盜、色慾、貪婪;

(2)尼夜摩(Niyama),即勸戒,遵行潔身、知足、苦行、誦經、敬神;

(3)坐法(Asana),以頭,頸、脊成一直線的坐姿修練;

(4)調息(Pranayama),控制呼吸以調節生命氣息;

(5)制感(Pratyahara),控制感官活動使注意力從外界對象收入心中;

(6)執持(Dharana),用心專注一處,精力集中;

(7)靜慮(Dhyana),超越自我回憶,默想沉思的對象;

(8)等持(Samadhi),沉思對象和沉思者合而爲一,獲得解脫。

前五支包括道德規定的遵行和身體的修練,稱爲瑜珈的外助;後三支是精神的修練,稱爲瑜珈的內助。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