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脊膜下膿腫

神經外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yìng jǐ mó xià nóng zhǒng

2 英文參考

spinal subdural abscess

3 疾病代碼

ICD:G06.1

5 疾病概述

膿腫發生於硬脊膜與蛛網膜之間的腔隙,臨牀很少見。男女發病率幾乎相等,發病年齡9~77 歲,但49~70 歲佔近半數。常見表現有:發熱(>50%),腰背痛神經根痛(85%),運動障礙(82%),感覺缺失(58%),膀胱直腸功能障礙(53%)。

6 疾病描述

膿腫發生於硬脊膜與蛛網膜之間的腔隙,臨牀很少見。

7 症狀體徵

常見表現有:發熱(>50%),腰背痛神經根痛(85%),運動障礙(82%),感覺缺失(58%),膀胱直腸功能障礙(53%)。與硬脊膜外膿腫相似硬脊膜下膿腫的發展可分爲3 個階段:第一階段:發熱伴或不伴有腰背痛神經根痛;第二階段:出現運動、感覺括約肌功能障礙;第三階段:包括受損節段以下的肢體癱瘓和完全性感覺消失。症狀持續時間1 天~1 年,但大多數病例的發展是在2~8 周之間。硬脊膜下膿腫最多見於腰段,其次是胸段,再其次是頸段。

8 疾病病因

硬脊膜下膿腫最常見的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

9 病理生理

硬脊膜下膿腫大多數由遠處的感染竈(如癤病)經血行散播到硬脊膜下間隙,少數繼發於腰背部中線的先天性皮竇道(或藏毛竇)感染以及脊柱手術或麻醉、腰穿等操作後感染糖尿病靜脈藥物濫用則是誘發危險因素。

10 診斷檢查

診斷:脊髓造影診斷硬脊膜下膿腫的準確率相當高,可是如果無梗阻則難以定位。然而,即使利用MRI,明確區分硬脊膜外和硬脊膜下膿腫也是非常困難的。若伴有椎體骨髓炎椎間盤間隙的感染則提示是硬脊膜外膿腫

實驗室檢查:血象檢查可見白細胞計數增加伴有核左移現象,血沉通常加快。腰椎穿刺腦脊液檢查可見淋巴細胞增多,蛋白增多,糖降低。但腦脊液中經常找不到細菌

其他輔助檢查:碘葡酰胺椎管內造影輔以CT 掃描能顯示病變的大小和範圍。MRI通過在T1 加權圖像上看到椎體脊髓之間的等或增強信號可以顯示出病竈的部位和範圍。

11 鑑別診斷

鑑別診斷包括硬脊膜外膿腫急性橫貫性脊髓炎椎體骨髓炎、硬脊膜外血腫以及椎管內腫瘤。臨牀上,區別硬脊膜外和硬脊膜下膿腫幾乎是不可能的。

12 治療方案

一旦明確診斷爲硬脊膜下膿腫,應立即手術清除膿腫。椎板切除範圍應包括病竈全長、硬脊膜切開減壓。切開硬脊膜時應仔細保護好硬脊膜四周術野和蛛網膜下腔。小心切除膿腫,避免污染蛛網膜下腔。同時,術野需用含抗生素鹽水反覆沖洗乾淨,並放置外引流管數天,縫合肌層和皮膚。在膿液送培養和革蘭氏染色後,即可開始應用廣譜抗生素。而一旦培養結果出來,則馬上給予敏感抗生素

13 併發症

局部膿腫形成後對脊髓的壓迫可造成繼發的脊髓水腫和嚴重的、不可逆的神經功能缺失。

14 預後及預防

預後:Carey(1996)複習文獻顯示39 例手術病人,32 人(82%)存活,神經系統症狀均有改善或完全康復。5 例未手術病人中4 人死亡。

預防:注意全身各部位感染病竈的治療有助於預防硬脊膜下膿腫

15 流行病學

硬脊膜下膿腫很少見,從1927 年第一次診斷此病到1993 年,文獻報道的硬脊膜下膿腫不到50 例。男女發病率幾乎相等,發病年齡9~77 歲,但49~70 歲佔近半數。

16 相關出處

內科學第五版》、《外科學第五版》、《兒科學第六版》、《內科學第六版》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