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疾病概述
遺傳性感覺神經病多呈顯性遺傳,典型表現爲皮膚因感覺缺失而致四肢末端反覆發作性無痛性潰瘍,深感覺缺失所致步態不穩。運動障礙不明顯。本病國內少見,自幼兒期至成年期(30~40 歲)均可發病。
初發症狀常爲始自足部的潰瘍。潰瘍爲無痛性和頑固性,易發生在持重足處及足底部。可反覆發作,若爲深部穿透性潰瘍,則可使受累局部骨骼裸露,趾骨、脛骨和肋骨可發生骨膜炎與骨髓炎。由此可致趾間關節,踝關節疼痛、活動受限。部分病人可有足趾變形、縮短,甚至可出現足趾脫落。足背動脈搏動正常。
6 疾病描述
遺傳性感覺神經病歸類於遺傳性周圍神經病,這是一組由遺傳因素引起的以周圍神經受損爲主的疾病。遺傳性感覺神經病多呈顯性遺傳,典型表現爲皮膚因感覺缺失而致四肢末端反覆發作性無痛性潰瘍,深感覺缺失所致步態不穩。運動障礙不明顯。
7 症狀體徵
遺傳性感覺神經病分類屬於遺傳性周圍神經病,自幼兒期至成年期(30~40 歲)均可發病。初發症狀常爲始自足部的潰瘍。潰瘍爲無痛性和頑固性,易發生在持重足處及足底部。可反覆發作,若爲深部穿透性潰瘍,則可使受累局部骨骼裸露,趾骨、脛骨和肋骨可發生骨膜炎與骨髓炎。由此可致趾間關節,踝關節疼痛、活動受限。部分病人可有足趾變形、縮短,甚至可出現足趾脫落。足背動脈搏動正常。感覺障礙的範圍較廣,一般下肢較上肢重,常有麻木、蟻走感。有時可表現脛前部、腹部的疼痛。神經系統檢查可見感覺障礙的分佈呈手套、襪子型。以痛溫覺受損爲重。位置覺、震動覺受損相對較輕。有時可表現爲淺、深感覺分離性感覺障礙。一般無明顯運動障礙,但可有踝反射。肱橈反射減弱或消失。自主神經障礙一般不明顯,有時可出現手掌與足部泌汗異常。腦神經受累常表現爲耳聾或視神經萎縮,其他腦神經一般不受影響。
根據其遺傳形式,發病年齡與感覺障礙的不同點,本病可分爲4 種類型:
Ⅰ型:爲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兒童期至成年期均可發病,主要表現爲四肢遠端的感覺缺失,以雙下肢爲著,痛覺和溫度覺障礙較觸、__D__?C__壓覺爲重,無感覺性共濟失調,有些病人可表現爲撕裂性疼痛。受累肢體汗液減少或無汗。
Ⅱ型:爲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於嬰幼兒期發病,故又稱爲先天性感覺神經病。主要表現爲肢體皮膚各種感覺的消失,以四肢遠端爲著。常有甲溝炎,手指和趾部潰瘍等。多數肢體亦有出汗減少或無汗。
Ⅲ型:爲嬰兒和兒童中的一種隱性遺傳病,臨牀特點爲嬰兒期起病,有餵養不良史,常有嘔吐和肺部感染發生。患兒對痛覺不敏感,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包括淚液分泌缺陷,體溫控制不良,出汗過多,高血壓和直立性低血壓等。部分患兒表現爲角膜反射遲鈍,舌面蕈狀乳頭消失。
Ⅳ型:爲一種隱性遺傳性感覺神經病,據認爲,本病是由於神經嵴分化異常所致。主要表現爲對疼痛不敏感,汗腺分泌減少或無汗。伴有智力遲鈍是本型的特點。
9 病理生理
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主要病理變化爲脊髓後根和脊神經節萎縮、變細,以腰髓段脊神經爲明顯。鏡檢發現神經節中的神經細胞變性、消失。從神經節發出的神經纖維髓鞘和軸突變性。這種改變主要發生在細纖維。脊髓後索萎縮,部分脫髓鞘。間質結構組織及施萬細胞增殖,脊髓的前角細胞及脊神經前根多正常。骨骼肌一般無明顯變化。耳蝸神經和前庭神經節也可出現萎縮,神經細胞變性,減少。部分病人可有趾骨破壞,脛腓骨骨質增生。
10 診斷檢查
診斷:根據本病感覺缺失,四肢遠端尤其是下肢反覆發作的頑固性穿通潰瘍,趾骨脫落,缺如,足變形,運動障礙較輕,有家族遺傳史,診斷不難。
其他輔助檢查:
1.肌電圖檢查多數正常,部分病人表現爲感覺神經傳導速度變慢,以下肢較明顯。
2.X 線檢查可發現趾骨,蹠骨破壞,骨質溶解或增生,骨膜增厚。
3.肌肉活檢正常,或呈失神經性改變,橫紋消失,有散在變性的肌纖維,周圍神經活檢,發現細小無髓纖維幾乎完全消失,有髓纖維脫髓鞘。
11 鑑別診斷
本病應與下列疾病相鑑別:
1.脊髓空洞症 多爲一側或兩側上肢的分離性感覺障礙,呈馬褂或半馬褂樣分佈,表現痛、溫覺障礙而觸覺及深感覺正常。受累肢體可有肌肉萎縮,皮膚乾燥無汗,指甲變脆,夏科關節等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等表現,與本病的感覺障礙不同,易於鑑別。
2.麻風病 有典型的皮膚損害,周圍神經(尺、橈、耳大神經等)肥大,受損皮膚的痛覺、溫度覺受累嚴重,損害區不規則,查麻風桿菌陽性可與本病區別。
3.澱粉樣變性 具有腹瀉,便祕等消化系統症狀;陽痿,泌汗異常與直立性低血壓等自主神經症狀;足尖與下肢異常感覺,痛、溫覺障礙等特點。直腸黏膜及周圍神經活檢,在組織內有澱粉樣沉積物,可與本病區別。
13 併發症
隨病情發展,可以出現多樣的症狀體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