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骨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xióng gǔ

2 全國中草藥彙編》:熊骨

2.1 拼音名

Xiónɡ Gǔ

2.2 來源

食肉目熊科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 (G. Cuvier);馬熊Ursus pruinosus Blyth;棕熊Ursus arctos L.,以骨骼入藥。

2.3 生境分佈

東北、西南。

2.4 性味

鹹、微辛,溫。

2.5 功能主治

風溼。主治風溼骨痛

2.6 用法用量

配方用,1~2兩,作煎劑酒劑

2.7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3 《中華本草》:熊骨

3.1 出處

出自《藥性論》

3.2 拼音名

Xiónɡ Gǔ

3.3 英文名

Bear Bone, bone of Selenarctos thibetanus Cuvier Asiatic Black Bear,bone of Ursus arctos Linnaeus Brown Bear,

3.4 來源

藥材基源:爲熊科動物黑熊及棕熊的骨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Selenarctos thibetanus G.Cuvier2.Ursus arctos Linnaeus.

採收和儲藏:捕得熊後,剝去皮肉,留下四腳爪上的皮毛和爪,再剔淨殘存筋肉,陰乾

3.5 形態

1.黑熊,體形較大,長1.5-1.7m,體重約150kg。頭部寬圓。吻部短而尖;鼻端裸露,眼小;耳較長且被有長毛,伸出頭頂兩側。頸部短粗,兩側毛特別長。胸部有一倒人字形白斑。尾很短。毛較一致漆黑色,有光澤。四肢粗健,前後足均具5趾,前足腕墊寬大與掌墊相連,後足蹠墊亦寬大且肥厚,前寬後窄,內側中部無毛間隔。具爪。除其鼻面部棕色、下頜白色、倒人字白斑外,全身均爲黑色並帶有光澤。

2.棕熊,體形較大,長約2m,重200-300kg。頭闊而圓,吻部較長鼻也較闊,其端裸出,略側扁。耳小,能動,內外被毛。肩端隆起,腰粗壯,尾短。四肢粗壯,前後足均具5趾,前足的爪長於後足。爪側扁而彎曲,呈暗褐色。全身爲黑棕色,或近黑色以至很淡的銀灰色、棕黃色或棕紅色。成體胸部無白色斑紋。

3.6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棲息於混交林或闊葉林中。一般居於山上的石洞或大 樹洞中,有冬眠習性,夏、冬季有垂直直適移現象。白天活動視覺較差,善爬樹,熊游泳力強。雜食性,但以植物爲主。

2.棲息於廣闊葉林、針葉林或混交林中有中。有冬眠習性,雜食以植物爲主。

資源分佈:1.分佈極廣泛東北、華北、西南、華南及陝西、甘肅、青海、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西藏等地均有分佈

2.分佈於東北及甘肅、青海、新疆、四川、貴州、西藏等地。

3.7 性狀

性狀鑑別,一般多用四肢骨。前腩肱骨骨體稍扭曲,長33-34cm,直徑(中段)約3cm。表面淡黃白色,稍粗烽而顯油性。中段以上有喙粗隆3條,下端較寬,呈滑車狀,下端靠過骨環處無小孔(既無“鳳眼”)。質堅硬而較重,斷面呈不規則圓棱形,密質骨厚2-5mm,圓形骨髓腔直徑約佔骨斷面2/5,髓呈網織蜂窩狀,黃棕色,具特殊熊腥氣。

後肢股骨骨體彎曲,長35-40cm,直徑3-4cm,上端內側突出的半球形爲“股骨頭”,與骨體紅成110度的角,球面光滑有一較深窩,後側有一近菱形的凹槽。橫斷面類圓形,黃白色,稍粗糙,密質骨厚6-9cm,骨髓腔直徑約17mm,占斷面的1/2。骨髓網紋不明顯,棕黃色,腥氣濃。

肢脛骨扁圓形,有縱棱。膝蓋骨長圓形,帶有舌狀筋前後肢掌部寬大,均具5爪,爪黑色,留下的皮毛呈黑色或棕色。

頭骨吻長而尖,鼻骨短;額內前部較寬,後部較窄,左右額部連接部分向下凹陷,頂部較寬,矢狀脊短而不顯着。齒褐色,上額骨有門齒3對,犬齒1對,臼齒7對,上顎後臼齒形大,約爲寬的2倍。肋骨扁形。

3.8 炮製

洗淨,陰乾,臨用時敲碎。

3.9 性味

味鹹;微辛;性溫

3.10 歸經

肝;腎經

3.11 功能主治

祛風;除溼;定驚。主風溼骨節腫痛;小兒驚風

3.12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湯洗。用時搗碎。

3.13 附方

風溼關節腫痛:熊骨桂枝、茅術、牛膝杜仲防己。煎湯或浸酒服。(《四川中藥志》)

3.14 各家論述

1.《食療本草》:煮湯浴之,主歷節風,亦主小兒客忤

2.《四川中藥志》:能除風溼,治風溼骨節作痛。

3.15 摘錄

《中華本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