瘡瘍 中醫學 中醫病名 癰 中醫外科學
tuō sāi yōng
parotiditi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arotiti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cheek absces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托腮癰(cheek abscess[1])爲病名[2]。見《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四。是指生於腮部的癰[2]。
托腮癰多由胃火邪熱壅盛,或過食醇酒厚味,熱毒內蘊所致[2]。
症見腮下紅腫,形如托腮之狀,疼痛,飲食吞嚥有礙,身發寒熱[2]。
托腮癰治宜解毒瀉火、清熱消腫[2]。方可選用普濟消毒飲加減[2]。
兜腮癰又名兜腮喉痛[3]。《增刪喉科心法》:“此症生於兩腮肌肉不着骨之處。高腫紅色掀痛,連及咽喉,初起寒熱往來。”
兜腮癰多由痰火邪毒熾盛上炎致瘡癰兜腮而發[3]。
兜腮癰症見腮下腫甚,疼痛連及咽喉,牙關開合不利,飲食吞嚥受累[3]。
兜腮癰治宜解毒、消腫、止痛[3]。用穿山甲、當歸尾、皁角刺、川芎、白芷、升麻、紅花、乳香等[3]。或普濟消毒飲加減[3]。待膿熟時以刀針刺破排膿[3]。若成漏者,宜加人蔘、茯苓等內託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