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托
内托又称托法。用内服药治疗疮疡的三大治法之一。是运用补益气血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的方法。1.托毒透脓法。适用于疮疡中期毒邪盛而正气未虚,尚未溃破者,用黄芪、当归、川芎、穿山甲片、白芷、皂角刺等药。
-
内托黄耆汤
《寿世保元》卷九:组成:柴胡8分,连翘8分,肉桂8分,大力子8分,黄耆8分,当归尾8分,黄柏8分,升麻8分,白芷8分,甘草8分。《兰室秘藏》卷下:别名:内托黄耆柴胡汤、内托耆柴汤、内托耆柴酒煎汤组成:生地黄1分,黄柏2分,肉桂3分,羌活5分,当归梢7分半,土瓜根(酒制)1钱,柴胡梢1钱,连翘1钱3分,黄耆2钱。
-
肫痈
肫痈病名。痈疽之发于大腿上肌肤深处者。《疮疡经验全书》卷三:“肫疽,肿高而硬,俗言此疽坚无脓,殊不知其因成脓在内,一时不能出皮肤,须用内托发出,方可用针刺破。”如确诊其已成脓者,应予立即切开引流,不可泥于古人内托待其自溃之局限,以免内陷之后患。余证治参见痈疽等条。
-
去毒生肌
去毒生肌为治法。是运用补益气血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的方法。适用于正气虚不能托毒外出,以致疮形平塌,根脚散漫,难以溃破,或溃后脓汁稀少,坚肿不消,出现身热、精神不振、面色萎黄、脉数无力等症,用黄芪、白术、茯苓、党参、炙草、当归、白芍、皂角刺、白芷、金银花、连翘、桔梗、陈皮等药。
-
排脓托毒
排脓托毒简称排托。即内托中的托毒透脓法。详内托条。
-
黄耆肉桂柴胡酒煎汤
别名:内托黄耆酒煎汤、内托酒煎汤、黄耆柴胡汤、内托酒煎散处方:黄耆2钱,当归梢2钱,柴胡1钱5分,黍粘子1钱(炒),连翘1钱,肉桂1钱,升麻7分,炙甘草5分,黄柏5分。用法用量:内托黄耆酒煎汤(《东垣试效方》卷三)、内托酒煎汤(《医学入门》卷八)、黄耆柴胡汤(《杏苑》卷八)、内托酒煎散(《外科大成》卷二)。
-
加味解毒内托饮
赵炳南方:加味解毒内托饮:处方:金银花15克,蒲公英15克,青陈皮12克,连翘12克,赤芍9克,白芷9克,炒山甲9克,炒皂刺9克。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内托。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内托主治:毒热壅滞,发为臀痈。
-
端法
端法推拿手法名。用两手或一手拿定治疗部位,依据病情从下向上或从外向内用力托起。《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端者,两手或一手擒定应端之处,酌其重轻,或从下往上端,或从外向内托,或直端、斜端也。”本法大都在拔伸后进行。常用于落枕、轻度颈椎错位,以及部分骨折、脱位、伤筋等病症。
-
兜腮痈
兜腮痈病名。亦名兜腮喉痈。症见腮下肿甚,疼痛连及咽喉,牙关开合不利,饮食吞咽受累。《增删喉科心法》有:“此症生于两腮肌肉不着骨之处。治宜解毒,消肿,止痛。可用普济消毒饮加减,药物可选用穿山甲、当归尾、皂角刺、川芎、白芷、升麻、红花、乳香等。若成漏管者,应加人参、茯苓等药内托之。余可参见喉痈条。
-
解毒内托散
别名:解毒内托汤处方:金银花、黄耆、当归、赤芍药、防风、甘草节、荆芥、连翘、木通。功能主治:痘痈,痘后余毒。因痘灌浆之时,毒气太盛,未得尽化,留藏于经络,聚而不散,轻则发为疮疖,重即成痈,或在肌肉之虚处,或发于关节摇动之际,不论已溃未溃者。摘录:《景岳全书》卷六十三
-
解毒内托饮
处方:何首乌3钱(生用),甘草1钱,当归1钱5分,赤芍1钱,贝母1钱,丹皮1钱,黑豆3钱,忍冬藤2钱。功能主治:内托,预防陷肺。主体虚疮发。用法用量:水2杯,煎服。摘录:《杂症会心录》卷下
-
金砂散
《保婴撮要》卷八:金砂散:处方:郁金、海金沙、滑石、甘草各等分。灯心、木通亦可。功能主治:疔疮。若毒气入腹,已多呕吐欲死者,即服内托香粉散。摘录:《瑞竹堂方》卷五《医学纲目》卷十九引《济生》:方名:金砂散组成:道人头(即苍耳子,微炒存性)1两,硇砂3钱半,雄黄3钱,蟾酥(以多为妙)。制备方法:上为末。
-
排脓内托散
处方:当归白术人参各6克川芎白芍黄耆陈皮茯苓各3克香附肉桂各2.4克甘草1.5克白芷(项之上加)1克桔梗(胸之上加)1.5克牛膝(下部加)1.5克功能主治:治痈疽等疮,发于脑项,已溃流脓者。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以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功效:排脓内托。附注:排脓散(《仙拈集》卷四)。
-
太素膏
概述:太素膏为方剂名,出自《医宗说约》卷五方。组成:轻粉3钱,冰片5分。制备方法:上药为细末。功能主治:主治疮久不收口,元气虚极者。用法用量:用猪脊髓调匀摊贴患处,同服十全大补汤。并服大补汤等内托之剂。运用:虚甚者,加胎骨灰粉5分,或天灵盖灰5分。
-
四圣旋丁散
《外科精义》卷下引《名医秘传经验方》:组成:巴豆仁5分,白僵蚕2钱5分,轻粉2钱5分,硇砂2钱5分。主治:疔疮生于四肢,其势微者,恶血留结内外,荣卫不通,两肩生疔疽。用法用量:先以好醋调药涂上,以纸封之。次服内托里之药,其疔自旋出根。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排脓大补汤
《胎产秘书》卷下:方名:排脓大补汤组成:人参2钱,白术2钱,生地2钱,银花2钱,当归3钱,茯苓1钱,连翘5分,黄耆1钱,青皮3分,乌梅1枚,元枣1枚(可加白芷8分)。功效:大补气血,排脓内托。主治:产后乳痈、乳疽。
-
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
《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于2010年3月1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由卫生部教育部令第76号发布。配合妇幼保健机构定期开展儿童眼、耳、口腔保健,开展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履行职责,导致托幼机构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卫生行政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
-
大腿痈
大腿痈为病名,又名腿痈。势焮肿痛者,当用内托柴胡汤,外用隔蒜灸。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初起内服仙方活命饮或漏芦煮散、防风散、升麻汤等,重者服仙方救命汤;外治则切开引流,脓多用猪蹄汤温洗或以黄柏煎汤外洗,继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若成漏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则用生肌散或玉红膏、地黄膏等敷贴。
-
婴幼疮疡治法
婴幼疮疡治法见《外科启玄》卷二。婴幼儿气血未充,筋骨未坚,脾胃脆弱,若患痈疽,宜用内托。内疏和缓之药,徐徐调之,切不可用峻猛之剂刻意攻伐。
-
阴包毒疮
势焮肿痛者,当用内托柴胡汤,外用隔蒜灸。关于外痈的治疗:主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初起内服仙方活命饮或漏芦煮散、防风散、升麻汤等,重者服仙方救命汤;外治则切开引流,脓多用猪蹄汤温洗或以黄柏煎汤外洗,继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若成漏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则用生肌散或玉红膏、地黄膏等敷贴。
-
婴幼疮疡
婴幼疮疡病证名。婴幼儿患疮疡,多由气血凝滞,热毒侵袭,结聚而成。因婴孩气血未充,筋骨未坚,脾胃尚脆,故凡患疮疡者,一般宜用内托、内疏和缓之药,不可用峻猛之剂。
-
阴包毒
势焮肿痛者,当用内托柴胡汤,外用隔蒜灸。关于外痈的治疗:主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初起内服仙方活命饮或漏芦煮散、防风散、升麻汤等,重者服仙方救命汤;外治则切开引流,脓多用猪蹄汤温洗或以黄柏煎汤外洗,继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若成漏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则用生肌散或玉红膏、地黄膏等敷贴。
-
中庭疽
中庭疽为病名。发于中庭穴部位之痈疽。《外科启玄》卷六:“此疮乃任脉之经,是奇经脉也。在乳之中央,宜内托千金汤治之。外宜敷贴,随证加减为妙。”
-
托腮痈
托腮痈的病因病机:托腮痈多由胃火邪热壅盛,或过食醇酒厚味,热毒内蕴所致。高肿红色掀痛,连及咽喉,初起寒热往来。”病因病机:兜腮痈多由痰火邪毒炽盛上炎致疮痈兜腮而发。症状:兜腮痈症见腮下肿甚,疼痛连及咽喉,牙关开合不利,饮食吞咽受累。用穿山甲、当归尾、皂角刺、川芎、白芷、升麻、红花、乳香等。
-
瘭
①痈疽五发之一。《卫济宝书》卷上:“瘭者,始初聚结尖肿,根脚赤白色,高处带红赤,肿实疼痛,憎寒壮热,口干渴,百节疼痛,困倦沉重。饮食者,未破者,即下大车螯散。如先破,下小车螯散,然后服轻肌活脓内托等药。②指生于手足指端处之疽。
-
内托黄耆散
处方:川芎当归陈皮白术黄耆白芍穿山甲角针各3克槟榔0.9克功能主治:治脏毒已成,红色光亮,宜服此药溃脓。摘录:《外科正宗》卷三《金鉴》卷六十四:别名:内托黄耆饮组成:当归1钱,白芍(炒)1钱,川芎1钱,白术(土炒)1钱,陈皮1钱,穿山甲(炒,研)1钱,皂刺1钱,黄耆1钱,槟榔3分,紫肉桂5分。悬痈已溃。
-
荔枝壳
《*辞典》:荔枝壳:出处:《本草蒙筌》拼音名:L ZhīK 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外果皮。附方:①治赤白痢:橡实壳、甘草、荔枝壳、石榴皮。(《普济方》橡实散)②治血崩:㈠荔枝壳烧灰存性,研末。(《同寿录》)㈡荔枝壳30克,水煎服。各家论述:《本草求真》:痘疮不起,用壳煎汤以服,盖取壳性温补内托之意。
-
内托复煎散
《医学入门》卷七方之内托复煎散:组成:地骨皮、黄芪、白芍药、黄芩、白术、茯苓、人参、甘草、当归、防己、肉桂各一两,苍术一斤,防风三两。先煎苍术1斤,用水5升,煎至3升,去术滓,入前药12味,再煎至3-4盏,绞取清汁,作3-4服,终日服之;附注:内托复煎汤(《疡科选粹》卷二)、内外复煎散(《洞天奥旨》卷十四)。
-
卫元汤
《准绳 幼科》卷四:方名:卫元汤组成:人参、白术、全蝎、山楂、半夏、当归、橘红、枳壳、乌梅。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加乳服。《疡科捷径》卷下:方名:卫元汤组成:人参3分,当归1钱,防风1钱,红花7分,黄耆2钱,芍药1钱,桔梗7分,甘草3分。主治:痘里夹瘿,生于颈旁,心烦身热之虚弱者。
-
骨病内治法
骨病内治法指内服药物或注射药物,以对骨疾病达到全身性治疗的方法。骨疾病中的疮疡之症如骨髓炎、骨结核等症采用内洽法时,当根据其初起、成脓及溃后三期分别采用内消、内托、补益三法治疗:(1)消法。(2)托法。是用补益气血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的方法,包括透脓和补托二法。
-
排托
排托排脓托毒之简称。详内托条。
-
托里排脓
托里排脓为治法。若正气已虚,脓液清稀而排除不畅者,宜补托法,可用托里消毒散。又名托里法、托法。是运用补益气血为主、活血解毒为辅的药物,以扶助正气,托毒外出,防止毒邪内陷的方法。适用于疮疡中期毒邪盛而正气未虚,尚未溃破者,用黄芪、当归、川芎、穿川甲、白芷、皂角刺等药。常用方如透脓散。
-
产后疮疡治法
产后疮疡治法专指妇人产后患疮疡之治疗法则。见《外科启玄》卷二。妇女分娩之后,多气血亏虚,若患疮疡,宜内托之法扶正驱邪,使营卫通行,毒邪消散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