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病源流犀烛
《杂病源流犀烛》为内科著作。清·沈金鳌撰。本书为《沈氏尊生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内容以介绍杂病为主,包括脏腑门、奇经八脉门、六淫门、内伤外感门、面部门、身形门等。每门分若干病证,每病各著源流一篇,并详述病证原委,悉其形证,考其主治,因病用方,理法方药比较契合。每病在介绍方治外,并附导引等治法。
-
艮山廓
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又名艮廓、艮山廓、会阴廓。2.《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认为五 中血 主脏属心,而此廓位附血 (外眦上方),属包络,依附于心。3.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艮为上睑,络通命门。”位神光。”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兑泽廓
见《银海精微》。兑泽廓的位置及其与脏腑的关系:1.《证治准绳·杂病》:“兑正西方,络通下焦之府,脏配肾络。”3.《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兑泽廓,属膀胱,位白睛下截向大眦。”4.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兑为锐眦,经走膻中,络及肾脂。”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离火廓
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又名离廓、离火廓、抱阳廓、胞阳廓。离火廓的位置及与脏腑的关系:1.《审视瑶函》:以(气) 上血脉丝络为凭,“离属正南,络通小肠之腑,脏属于心”。2.《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内眦,大眦也,属离火…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乾天廓
又名乾廓,乾天廓、传道廓、传送廓、传导廓。乾天廓的位置及与脏腑的关系:1.《审视瑶函》:“以(气) 上血脉丝络为凭”,“乾居西北,络通大肠,脏属于肺”。2.《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及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认为:此廓位于白睛,属大肠。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抱阳廓
又名离廓、离火廓、抱阳廓、胞阳廓。见《银海精微》。《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认为五 中血 主脏属心,而此廓位附血 (内眦下方),属命门,依附于心。《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震雷廓属小肠,位白睛上截向小眦。”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廓,喻城廓卫御。
-
关泉廓
泽廓的别名·关泉廓:《证治准绳·杂病》认为即兑廓,络通下焦,“肾与下焦相为脏腑,关主阴精化生之源,故曰关泉廓”。4.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兑为锐眦,经走膻中,络及肾脂。”《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震雷廓属小肠,位白睛上截向小眦。”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久疟全消方
概述:久疟全消方为方剂名,出自《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五方,即倪涵初治疟第四方。别名:久疟全消丸处方:威灵仙、醋莪术、炒麦芽各一两,何首乌二两,狗脊八钱,青蒿子、铅丹、山甲珠、醋鳖甲各五钱。功能主治:功能补消癥散结。治疟疾日久不愈而成疟母。久疟,处暑后,冬至前,或间日,或非时,缠绵日久;
-
韭子煎
处方:家韭子1两,破故纸1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强中。茎强不痿,精流不住,常如针刺,捏之则痛。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煎服,日3次,即住。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
-
解语丸
别名:神仙解语丹处方:白附子、石菖蒲、远志、全蝎、羌活、天麻、南星、白僵蚕。功能主治:中风语言不正。《玉案》本方用:白附子、石菖蒲、远志各一两,全蝎三钱,羌活、天麻、僵蚕各五钱。上为细末,蜜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生姜汤送下。摘录:《医学纲目》卷十引王海藏方
-
举肺汤
《杂病源流犀烛》卷一:举肺汤:处方:桔梗甘草天冬竹茹阿胶沙参贝母百合功能主治:治肺痿久嗽,阴虚内热。寒热往来,气急咳嗽,烦闷多唾,或咳痰带血。用法用量:水煎服。久咳气虚,有热则成痿,其症寒热,气急烦闷,多唾或带血。用药禁忌:忌辛燥、升散、温热。
-
荆芥银花汤
别名:竹二、二十六号豫象方处方:荆芥1钱,红花1钱,茜草1钱,丹皮1钱,金银花1钱,赤芍1钱,香附3分,乌药5分,白蒺藜(去刺,捣末)8分。功能主治:痧有因于血滞者。用法用量:竹二(《痧症全书》卷下)、二十六号豫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痧症全书》有刘寄奴。摘录:《痧胀玉衡》卷下
-
坎离既济丹
《杂病源流犀烛》卷八:坎离既济丹:处方:肉苁蓉、生地、麦冬、山萸、杞子、五味、川柏、归身、白芍、天冬、熟地、远志、茯苓、茯神、丹皮、枣仁、人参、泽泻。口干咽痛,舌疮,涕唾稠粘,手足心热,大便燥,小便赤,咽疮失音,阳不举,脉细无根,脉数不伦。主治:心肾不交,彻夜无寐,骨蒸汗泄,阴阳两亏诸证。
-
枯瘤方
《外科正宗》卷二:枯瘤方:处方:白砒硇砂黄丹轻粉雄黄乳香没药硼砂各3克斑蝥20个田螺(大者,去壳,切片,晒干)3个制法:共研极细,糯米粥调,捏作小棋子样,曝干。用法用量:先灸瘤顶三炷,以药饼贴之,上用黄柏末水调盖敷药饼。候十日外,其瘤自然枯落,次用敛口药。土黄:《杂病源流犀烛》:土黄乃造作所成。
-
葵根汤
《千金》卷三:葵根汤:处方:葵根2两,车前子1升,乱发(烧灰)1两,大黄1两,冬瓜汁7合,通草3两,桂心1两,滑石1两,生姜6两。摘录:《千金》卷三《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六:葵根汤:处方:葵根1两,黄耆3钱,白术3钱。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食前去滓温服,1日2次。主治:血淋。主治:肠痈。
-
立效方
《圣惠》卷八十八:立效方:别名:立效散处方:雄黄1分(细研),栀子仁10枚,赤芍药半两。功能主治:小儿尸疰,邪气入腹(疒丂)痛。摘录:《东医宝鉴·外形篇》卷三引《丹心》《云歧子保命集》卷下:别名:立效散组成:粳米半合,糯米半合,莴苣子1合(并淘净),生甘草半两。制备方法:上为细末。主治:乳汁不行。
-
荔枝橘核汤
处方:荔枝、橘核、桃仁、甘草、茯苓、白术、枳壳、山楂、延胡索。功能主治:(疒贵)疝。用法用量:清水煎服。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一
-
凉血清脾饮
处方:生地黄当归黄芩白芍连翘防风薄荷石菖蒲甘草功能主治:凉血清脾。治脾经有热,舌头肿痛流血。用法用量:水煎服。伤酒,加青黛;伤厚味,加大黄、枳壳、山楂;脾火,加姜黄连。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
-
桔梗二陈汤
处方:茯苓陈皮半夏甘草桔梗枳壳黑山栀黄芩黄连功能主治:化痰清火。治火喘,乍进乍退,食则减,已则发。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一
-
清热消毒散
别名:清热消毒饮(《痘疹仁端录》卷十)、黄连消毒饮(《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六)。处方:黄连(炒)山栀(炒)连翘当归各3克川芎芍药生地黄各4.5克金银花6克甘草3克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治痈疽阳症,红肿焮痛,发热作渴,内有实热,口舌生疮。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外科枢要》卷四
-
流注散
处方:木香1钱半,雄黄5分,朱砂6分,蝉退7个,全虫7个,金银花子5钱。制法:共为末,分3服。功能主治:流注。用法用量:酒调下。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七
-
龙齿丸
摘录:《圣惠》卷十四《圣惠》卷二十八:龙齿丸:处方:龙齿3分,黄耆1两(锉),熟干地黄1两,人参3分(去芦头),柏子仁3分,防风3分(去芦头),独活3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白术3分,干姜3分(炮裂,锉),桂心3分,鳖甲1两(涂醋炙微黄,去裙襕),桔梗半两(去芦头),茯神1两。
-
龙眼汤
处方:龙眼、丹参、人参、远志、麦冬、茯神、黄耆、甘草、升麻、柴胡。功能主治:健忘,上虚下盛者。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六
-
麻黄吴萸酒
处方:麻黄、吴萸、升麻、苍术、羌活、藁本、柴胡、黄芩、黄连、黄柏、半夏、川芎、细辛、红花、蔓荆子。功能主治:头痛,胸中痛,食少,咽嗌不利,寒冷,左寸脉弦急。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五
-
马勃散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马勃散:处方:马勃薄荷桔梗连翘杏仁通草功能主治:治风温之邪上郁,耳聤右胀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疡科遗编》卷下:方名:马勃散组成:马屁勃1大块。主治:舌底忽生痰包。用法用量:含在舌下,2-3日即愈。制备方法:剪片。
-
麦冬平肺饮
概述:麦冬平肺饮为方剂名,出自《外科正宗》卷二方。别名:麦冬清肺饮(《杂病源流犀烛》卷二)。人参麦门冬赤芍槟榔赤茯苓陈皮桔梗各3克甘草1.5克功能主治:主治肺痈初起,咳嗽气急,胸中隐痛,吐脓痰者。功在益气养阴,化痰排脓。主治肺痈初起,气阴两虚,咳嗽气急,胸中隐痛,呕吐脓痰。用法用量:水煎服。
-
米莲散
概述:米莲散为方剂名,出自《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七方。处方:糯米五钱,莲子心十枚。糯米15克莲子心7枚制法:上药为末。功能主治:主治劳心吐血。用法用量:酒服,或以墨汁作丸服。
-
木香枳壳丸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四方之木香枳壳丸:组成:黑牵牛(头末,微炒)、大黄各二两,茯苓、白术、厚朴、半夏曲、人参、木香、青皮、陈皮、三棱、莪术、槟榔、神曲、麦芽各一两,干姜、枳实各五钱。功效主治:《瑞竹堂方》卷一方之木香枳壳丸功在升降滞气,消化宿食,去痰,进饮食。主治痢疾里急后重。
-
宁嗽汤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一方之宁嗽汤:组成:桔梗、半夏、枳壳、陈皮、前胡、葛根、桑白皮、茯苓、苏叶、杏仁、甘草。加生姜、葱。摘录:《仁斋直指方论》卷八《赤水玄珠》卷九方之宁嗽汤:组成:五味子15粒,茯苓1钱,桑白皮1钱2分,陈皮1钱,知母1钱,马兜铃1钱5分,川芎1钱,麦冬1钱2分,粉草5分。
-
牛黄定志丸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二方之牛黄定志丸:组成:朱砂、半夏各二两,雄黄、天麻、甘草、乌梢蛇肉各一两,琥珀七钱半,牛黄、冰片、全蝎、僵蚕、附子、牛膝、天南星各五钱,麝香二钱半。一分)南星(牛胆制者.功能主治: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之牛黄定志丸主治心中风,精神不宁,压惊镇心,化涎安神。
-
气疝饮
功能主治:《杂病源流犀烛·奇经八脉门》卷十一方之气疝饮主治气疝,少腹痛,上连肾俞,下及肾囊,偏坠而痛,或不痛,忿怒号哭,气郁作胀,号怒罢,气即散。《类证治裁》卷七方之气疝饮:处方:黄连6克(吴茱萸煎水浸,炒)人参白术各3克白芍陈皮各2.1克甘草0.9克姜3片功能主治:《类证治裁》卷七方之气疝饮主治气疝。
-
气郁汤
香附(童便浸一宿,焙干,杵去毛,为粗末)9克苍术橘红制半夏各4.5克贝母(去心)茯苓川芎紫苏叶(自汗用苏子)山栀仁(炒)各3克甘草木香槟榔各1.5克功能主治:《证治准绳·类方》第二册方之气郁汤主治气郁胸满胁痛,脉沉而涩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七方之气郁汤主治气郁呕逆。
-
羌活导滞汤
处方:羌活独活各15克大黄(酒煨)30克防己当归各9克枳实(麸炒)6克制法:上药哎咀,如麻豆大。功能主治:治脚气初发,一身尽疼,或肢节肿痛,便溺阻隔者。附注:羌活导痰汤(《寿世保元》卷五)、羌活导湿汤(《嵩崖尊生》卷十三)、羌活导气汤(《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九)。
-
连翘橘叶汤
处方:川芎1钱,连翘1钱,角刺1钱,金银花1钱,橘叶1钱,青皮1钱,桃仁1钱,甘草节1钱。功能主治:清肝解毒。主吹乳初起,肿焮痛甚者。用法用量:原书用本方治上证,加柴胡。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七
-
清金饮
处方:薏仁橘叶黄芩花粉贝母桑皮桔梗牛蒡白蒺藜功能主治:治肺痈,咯痰腥臭,或带脓者。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一《幼科发挥》卷四:方名:清金饮组成:前胡、杏仁、桔梗、桑皮、半夏、甘草、旋复花、薄荷、陈皮。主治:伤风嗽吐。附注:杏仁五味子汤(《东医宝鉴 杂病篇》卷五)。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
青黄散
处方:黄柏(蜜炙赤)19克青黛0.3克制法:上药为末。摘录:《仙拈集》卷三《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方名:青黄散组成:青黛1钱,蒲黄1钱。《产宝诸方》:方名:青黄散别名:青黛散组成:青黛、雄黄各等分。《梅氏验方新编》卷一:方名:青黄散组成:青鱼胆1钱,黄瓜霜1钱,梅花、冰片1分。
-
清胃败毒散
处方:赤芍归尾甘草黄芩连翘花粉荆芥酒大黄金银花制法:上药为末。功能主治:治阳明蕴热,耳后腮边忽然肿痛。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
-
清镇汤
处方:茯神枣仁远志菖蒲石莲当归生地贝母麦冬柏子仁功能主治:治劳心过度,心悸怔忡。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六
-
人中白散
主治:治牙叉重舌,舌根痈,喉蛾,喉菌《重楼玉钥》卷上方之人中白散:人中白散又名异功散。《古方汇精》卷二方之人中白散:组成:真青黛1钱,硼砂1钱,人中白1钱,粉儿茶1钱,元明粉5分,马勃5分,龙脑5分,薄荷叶5分,梅花冰片2分。
-
人中白丸
概述:人中白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八方之人中白丸:处方:生地黄、当归、阿胶、白术、白芍药、鳖甲、熟地黄、青蒿子、羚羊角、人中白。制法:为细末,用百部熬膏和丸上药研为细末,用百部熬膏为丸。主治:阴虚欲成虚劳。虚损,血虚发热,兼燥渴,睡卧不安。制备方法:百部膏为丸。
-
乳香定痛散
别名:活血止痛汤(《杂病源流犀烛》卷三十)。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三十《扶寿精方》:方名:乳香定痛散组成:乳香2钱,没药2钱,败龟版(酥炙脆)10两,紫荆皮2两,当归须5钱,虎骨(酥炙)5钱,骨碎补5钱,川山甲(火炮)5钱,半两钱五文(如无,以自然铜1两,醋淬7次)。主治:偏正头痛,鼻塞声重,风蛀牙疼。
-
参归化毒汤
《片玉痘疹》卷九:参归化毒汤:处方:人参、当归、赤芍、黄耆、桂枝、白术、炙甘草。功能主治:痘疮搔痒不住,元气虚弱而吐泻者。摘录:《片玉痘疹》卷九《救偏琐言》卷十:方名:参归化毒汤别名:木四、六十号咸象方组成:人参、当归、黄耆、甘草、金银花、牛膝、红花、贝母、山楂、皂角刺、白芷、加胡桃肉。
-
参苓建中汤
处方:人参茯苓当归白芍肉桂甘草前胡细辛麦冬陈皮半夏功能主治:主虚劳,往来潮热,自汗食少,腰膝酸软,骨节疼痛。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八
-
参耆萝卜散
处方:人参、盐黄耆各等分。制法:上为末。用红皮大萝卜1枚,切4片,用蜜2两,将萝卜逐片蘸炙令干,再炙,勿令焦,蜜尽为度。功能主治:阴虚溺血。用法用量:每用1斤,蘸药食之。仍以盐汤送下。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
-
参术健脾汤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五:参术健脾汤:处方:人参、橘红、茯苓、白蔻仁、山楂、麦芽、藿香、白术、白芍、山药。呕甚,加姜皮。《东医宝鉴 杂病篇》卷四引《医方集略》:方名:参术健脾汤组成:人参1钱,白术1钱,白茯苓1钱,厚朴1钱,陈皮1钱,山楂肉1钱,枳实8分,白芍药8分,神曲5分,麦芽5分,缩砂5分,甘草5分。
-
苍术二陈汤
《医林绳墨大全》卷九:苍术二陈汤:处方:二陈汤加苍术。功能主治:除湿郁。主经阻因于湿热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医林绳墨大全》卷九《杂病源流犀烛》卷九:组成:苍术、白术、茯苓、陈皮、甘草、半夏。主治:湿痰流注,尿浊。
-
三仙散
制备方法:为细末用法用量:吹耳内《北京中药成方选集》方之三仙散:处方: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3.75kg。干姜大附子(炮,去皮、脐)官桂主治:治阴症腹痛,手足厥冷。每服9克,滚酒调服。《万氏家抄方》卷六方之三仙散:方名:三仙散别名:三仙丹组成:紫花地丁、番白草、归尾。主治:痘疔。用法用量:水煎,热服。
-
三香散
摘录:《痧胀玉衡》卷下《医学入门》卷七方之三香散:处方:沉香紫苏白豆蔻各等分制法:上药共为细末。2.1克,柿蒂煎汤调下。附注:如无川椒,以荜茇代之亦可。《朱氏集验方》卷一方之三香散:方名:三香散组成:檀香1钱,麝香2钱,穿山甲3钱(酒炙),没药3钱,白胶香5钱,红曲5钱,川乌2钱,全蝎1钱(草乌炒,去乌)。
-
生地黄丸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二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九方之生地黄丸:组成:生地两半,黄耆两半,防风1两,鹿茸1两,茯神1两,远志1两,瓜蒌仁1两,黄芩1两,人参1两2钱半,当归5钱,赤芍7钱半,蒲黄7钱半,戎盐7钱半,炙草7钱,车前子2两,滑石末2两。主治五劳、七伤、六极,八风、十二痹,消渴,心下积聚。
-
食郁汤
处方:苍术厚朴川芎陈皮神曲山栀枳壳炙草香附砂仁功能主治:燥湿行气,消食导滞。治食郁证,腹满,不能食,嗳腐吞酸;又治黄疸,臌胀,痞块,脉紧实。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