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註解
天行指由天地間的疫毒戾氣流行傳播而引起的傳染性流行病,如天行溫疫、大頭天行之類,所以天行是疫病的別稱[1]。出《外臺祕要·傷寒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敘疫論》:“疫病者……一方之內,長幼患狀,率皆相類者,謂之天行是也。”
疫指具有劇烈流行性、傳染性的一類疾病,多因時行癘氣從口鼻傳人所致[2]。出《素問遺篇·刺法論》。《類證治裁》卷一:“疫爲時行癘氣,有大疫,有常疫。大疫沿門闔境,多發於兵荒之後,不數見。常疫則一隅數家,一家數人,症多相似。春、夏、秋三時皆有之,而夏秋爲甚。其厲邪之來,皆從溼土鬱蒸而發,觸之成病,其後更相傳染,必由口鼻吸受,流入募原。……疫爲燥熱毒癘,從無辛溫發散之例,一切風燥辛熱,皆不可犯。至於大疫,又宜斟酌司天歲氣方向,不拘一轍也。”
時疫爲病名,即疫、瘟疫[3]。見《瘟疫論》。因癘氣疫毒從口鼻傳人所致[3]。有強烈的傳染性[3]。《不知醫必要·時疫》:“此症有由感不正之氣而得者,或頭痛,發熱,或頸腫,發頤,此在天之疫也。若一人之病,染及一室,一室之病,染及一鄉、一邑,其症憎寒,壯熱,口吐黃涎,乃在人之疫也。”甚者痓厥譫狂等[3]。治宜疏利、解穢、清中,攻下等法[3]。
瘟疫爲病名,亦稱溫疫[4]。感受疫癘之氣,造成流行性急性傳染病的總稱[4]。《黃帝內經素問·本病論》:“民病溫疫早發,咽嗌乃幹,四肢滿,肢節皆痛。”後世常見者爲:
1.暑熱疫毒,伏邪於胃。症見壯熱煩躁,頭痛如劈,腹痛泄瀉,或見衄血、發癍、神志昏迷,舌絳苔焦等[4]。治宜清瘟解毒(見《疫疹一得》)[4]。
2.癘氣疫毒,伏於募原。初起憎寒壯熱,旋即但熱不寒,頭痛身疼,苔白如積粉,舌質紅絳,脈數等[4]。治宜疏利透達(見《瘟疫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