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疫
《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称温疫:“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辨证论治:暑热疫毒,伏邪于胃:若暑热疫毒,邪伏于胃或热灼营血者,症见壮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泄泻,或见衄血、发癍、神志昏迷,舌绛苔焦等。治宜清瘟解毒(见《疫疹一得》),用清瘟败毒饮、白虎合犀角升麻汤等方。
-
天行温疫
天行温疫为病名。出《外台秘要·伤寒门》。参见瘟疫:瘟疫亦称温疫。《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症见壮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泄泻,或见衄血、发癍、神志昏迷,舌绛苔焦等。2.疠气疫毒,伏于募原。初起憎寒壮热,旋即但热不寒,头痛身疼,苔白如积粉,舌质红绛,脉数等。
-
辟温粉
《外台秘要》卷四引《肘后方》:辟温粉:处方:川芎苍术白芷藁本零陵香各等分制法:上五味,捣筛为散。功能主治:主温疫,转相染著者。若欲多时,加药增粉用之。摘录:《外台秘要》卷四引《肘后方》《外台》卷四引《肘后》:方名:辟温粉组成:川芎、苍术、白芷、藁本、零陵香各等分。制备方法:上为散,和米粉。
-
刘松峰
刘松峰即刘奎。刘奎为清代官吏兼医家。字文甫,号松峰。山东诸城人。其父刘引岚曾任保定郡守等官职。
-
鸬鹚瘟
《赤水玄珠·疫门》:“头面肿,俗名鸬鹚瘟、虾蟆瘟。”辨证论治:暑热疫毒,伏邪于胃:若暑热疫毒,邪伏于胃或热灼营血者,症见壮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泄泻,或见衄血、发癍、神志昏迷,舌绛苔焦等。疠气疫毒,伏于募原:疠气疫毒伏于募原者,初起憎寒壮热,旋即但热不寒,头痛身疼,苔白如积粉,舌质红绛,脉数等。
-
疙瘩瘟
疙瘩瘟的治疗:治疗急宜三棱针刺委中出血,外用玉枢丹,内服人中黄散、增损双解散等方。《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称温疫:“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辨证论治:暑热疫毒,伏邪于胃:若暑热疫毒,邪伏于胃或热灼营血者,症见壮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泄泻,或见衄血、发癍、神志昏迷,舌绛苔焦等。
-
瘟疫
《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称温疫:“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辨证论治:暑热疫毒,伏邪于胃:若暑热疫毒,邪伏于胃或热灼营血者,症见壮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泄泻,或见衄血、发癍、神志昏迷,舌绛苔焦等。治宜清瘟解毒(见《疫疹一得》),用清瘟败毒饮、白虎合犀角升麻汤等方。
-
龙须瘟
概述:龙须瘟(dragonbeardpestilence)是指以喉硬,舌强,并牵耳中等为常见症的瘟疫。《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称温疫:“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辨证论治:暑热疫毒,伏邪于胃:若暑热疫毒,邪伏于胃或热灼营血者,症见壮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泄泻,或见衄血、发癍、神志昏迷,舌绛苔焦等。
-
刘奎
概述:刘奎:1.清代官吏兼医家;字文甫,号松峰。山东诸城人。其父刘引岚曾任保定郡守等官职。明代医生·刘奎:刘奎为明代医生,江西永新县人。长于幼科,其父刘引岚亦精医,有名于时。
-
捻颈瘟
概述:捻颈瘟(neck-twisted-likepestilence)是指以喉痹失音,颈大,腹胀如蛤蟆等为常见症的瘟疫。辨证论治:暑热疫毒,伏邪于胃:若暑热疫毒,邪伏于胃或热灼营血者,症见壮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泄泻,或见衄血、发癍、神志昏迷,舌绛苔焦等。治宜清瘟解毒(见《疫疹一得》),用清瘟败毒饮、白虎合犀角升麻汤等方。
-
蚯蚓瘴
《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称温疫:“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辨证论治:暑热疫毒,伏邪于胃:若暑热疫毒,邪伏于胃或热灼营血者,症见壮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泄泻,或见衄血、发癍、神志昏迷,舌绛苔焦等。治宜清瘟解毒(见《疫疹一得》),用清瘟败毒饮、白虎合犀角升麻汤等方。
-
软脚瘟
一名湿温症。《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称温疫:“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辨证论治:暑热疫毒,伏邪于胃:若暑热疫毒,邪伏于胃或热灼营血者,症见壮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泄泻,或见衄血、发癍、神志昏迷,舌绛苔焦等。治宜清瘟解毒(见《疫疹一得》),用清瘟败毒饮、白虎合犀角升麻汤等方。
-
刘文甫
刘文甫即刘奎。刘奎为清代官吏兼医家。字文甫,号松峰。山东诸城人。其父刘引岚曾任保定郡守等官职。
-
瓜瓠瘟
概述:瓜瓠瘟(gourd-likepestilence)是指以胸高胁起,呕汁如血等为常见症的瘟疫。《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称温疫:“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辨证论治:暑热疫毒,伏邪于胃:若暑热疫毒,邪伏于胃或热灼营血者,症见壮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泄泻,或见衄血、发癍、神志昏迷,舌绛苔焦等。
-
杨梅瘟
杨梅瘟的治疗:治宜清热解毒汤下人中黄丸。又名温疫、时行、天行时疫、疫疠、疫。《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称温疫:“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辨证论治:暑热疫毒,伏邪于胃:若暑热疫毒,邪伏于胃或热灼营血者,症见壮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泄泻,或见衄血、发癍、神志昏迷,舌绛苔焦等。
-
青盂汤
处方:荷叶1个(用周遭边浮水者良,鲜者尤佳)生石膏(捣细)30克真羚羊角6克(另煎,对服)知母18克蝉退(去足、土)9克僵蚕6克金线重楼(切片)6克粉甘草4.5克功能主治:治瘟疫表里俱热,头面肿疼,其肿或连项及胸,亦治阳毒发斑疹。用法用量:水煎,温服。②瓜瓤瘟一人,年20余,得温疫。一剂病愈强半。
-
天行时疫
《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称温疫:“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辨证论治:暑热疫毒,伏邪于胃:若暑热疫毒,邪伏于胃或热灼营血者,症见壮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泄泻,或见衄血、发癍、神志昏迷,舌绛苔焦等。治宜清瘟解毒(见《疫疹一得》),用清瘟败毒饮、白虎合犀角升麻汤等方。
-
刘秉锦
刘秉锦为刘奎之子。父子两人于1790年编撰《松峰说疫》一书,用以补充,两人将《温疫论》一书分类述之,并参以己见,加以论述,编成《温疫论类编》(1790)一书。刘奎为清代官吏兼医家。字文甫,号松峰。山东诸城人。其父刘引岚曾任保定郡守等官职。
-
病因辨证
概述:病因辨证为辨证方法之一。六淫属于外感病(包括一些流行病和传染病)的病因。《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又包括某些内脏病变而继发的病态情志活动。七情之一。④痰饮多具有湿证特点。②症状以腹中阵痛、便虫、吐虫、嗜食异物、鼻孔或肛门瘙痒为特点。
-
六脉垂绝
六脉垂绝指左右寸、关、尺三部,或遍诊法之左右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微欲绝之象,示病情危重。参见微脉、脉厥、七怪脉:微脉为脉象之一。1.指温疫里证,应下失下,六脉如无之重证。治宜承气汤缓下之,其脉自复。2.指战汗后暂见脉停而呼吸尚存之证。即釜沸脉、鱼翔脉、弹石脉、解索脉、屋漏脉、虾游脉、雀啄脉七种。
-
疫疠
又名大头风、大头痛、时毒、大头伤寒、虾蟆瘟、捻头瘟、大头天行、疫毒等。其症状发于鼻面耳项咽喉间,皆赤肿无头,或结核有根,令人多汗气蒸,初则憎寒壮热,肢体重,头面俱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甚则堵塞不能食饮,舌干口燥,或恍惚不宁。《伤寒括要》卷下:“大头瘟,天行疫毒邪犯高巅,分别三阳经而施治。”
-
温疠
温疠病名。义同温疫。《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阴司天之政,……其病温疠大行,远近咸若。”参见温疫条。
-
瓜瓤瘟
《杂病源流犀烛·瘟疫源流》:“瓜瓤瘟,胸高胁起,呕血如汁是也。”治宜生犀散、加味凉膈散等。《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症见壮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泄泻,或见衄血、发癍、神志昏迷,舌绛苔焦等。治宜清瘟解毒(见《疫疹一得》)。2.疠气疫毒,伏于募原。
-
伏气温病
伏气温病为病证名。因发病季节、四时之气、流行特点的不同,有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秋温、春温、温疟、秋燥、伏气温病、晚发等区别。亦有因新感外寒,触动伏气而发(《时病论》)。《类证治裁·温症》:“温为春气,其病温者,因时令温暖,腠理开泄,或引动伏邪,或乍感异气,当春而发,为春温。”
-
天行
天行指由天地间的疫毒戾气流行传播而引起的传染性流行病,如天行温疫、大头天行之类,所以天行是疫病的别称。参疫、时疫、瘟疫:疫指具有剧烈流行性、传染性的一类疾病,多因时行疠气从口鼻传人所致。初起憎寒壮热,旋即但热不寒,头痛身疼,苔白如积粉,舌质红绛,脉数等。
-
温病学释义
《温病学释义》温病著作。上篇为总论部分,阐述温病的概念,温病、伤寒的区别,温病与温疫的关系,并对温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法等做了扼要而全面的介绍;下篇各论部分,能融会古今温病临床医家的学术经验,介绍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温毒、温疫等多种病证的证候、病机、治法和方剂,并附医案。
-
温疫论
概述:《温疫论》为中医温病著作。明·吴有性撰于1642年。吴氏推究病源,指出是温疫,系感染“异气”(又名杂气或戾气)所致,病由口鼻而入。书中详论温疫病因、初起、传变诸症及治法等内容。此外又有《医门普度温疫论》,系清·孔毓礼、龚绍林等据吴氏原著加评,其原文和编排次序与《温疫论补注》略异;
-
大头风
大头风为病名,见《医学纲目》卷十五,即大头瘟。《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症见壮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泄泻,或见衄血、发癍、神志昏迷,舌绛苔焦等。2.疠气疫毒,伏于募原。初起憎寒壮热,旋即但热不寒,头痛身疼,苔白如积粉,舌质红绛,脉数等。
-
浮萍汤
别名:青萍汤处方:浮萍3钱,丹皮3钱,芍药3钱,甘草3钱(炙),生姜3钱,大枣3枚(擘)。功能主治:太阳温疫,发热头痛。用法用量:流水煎大半杯,热服。各家论述:温疫得之中风,亦是桂枝汤证,但发于春夏之月,但热无寒,不宜桂枝辛温,故以浮萍泄卫气之闭,丹皮、芍药泄荣血之郁也。摘录:《四圣悬枢》卷二
-
人中黄丸
《医学入门》卷四方之人中黄丸:组成:大黄三两,黄芩、黄连、人参各一两,人中黄、苍术、桔梗、滑石各二两,防风五钱,香附一两五钱。治温疫热毒。血虚者,用四物汤送下;若痰多,用二陈汤送下;上药研为细末,神曲糊丸,如梧桐子大。各家论述:《张氏医通》:此方专以伊尹三黄,大解湿热疫疠之邪;
-
时行
概述:时行为病名。《诸病源候论·时气候》:“时气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肘后备急方》卷二:“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耳,而源本小异。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曰温病。”
-
沙蜮
感受沙虱溪毒所致的病症。《医略十三·沙蜮第十二》:“其病与伤寒、温疫、霍乱、瘴气相类,但手足逆冷者是。甚至手足麻木不仁,冷过肘膝。”“沙毒流行,两足先麻木,当时流俗名麻脚瘟。继之腹痛吐泻,肢冷脉伏,剧则大汗身冷,脉脱目陷,四肢瘛疭,须臾不救。”治用含沙散。
-
六成汤
《温疫论》卷一:六成汤:处方:当归4.5克白芍3克地黄15克天门冬3克肉苁蓉9克麦门冬3克功能主治:治温疫愈后,阴亏血虚,大便数日不行,别无他症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温疫论》卷一《温疫论》卷上:组成:当归1钱5分,白芍药1钱,地黄5钱,天门冬1钱,肉苁蓉3钱,麦门冬1钱。
-
慈航集
《慈航集》温病著作。全名《慈航集三元普济方》。清·王勋撰。刊于1799年。作者认为“春温、温疫,自古至今,无成法可师。”故本书专论春温、温疫诸证,对于病源、治法阐述颇详,确有独到见解。书中并介绍锁喉瘟、大头瘟、虾蟆瘟、烂喉瘟等证治,亦具一得之见。但王氏泥于运气,是应予分析对待的。
-
脉厥
脉厥病名。①温疫里证应下失下,六脉如无之重症。见《温疫论》。以温疫里证失于攻下,内结壅闭,营内不能达于四末所致。亦有过用黄连、石膏诸苦寒药,强遏其热,致邪愈结,脉愈不通。”治宜承气汤缓下之,其脉自复。《伤寒寻源·战汗》:“战定之后,其人忽沉沉睡去,如死一般。参见厥证、战汗条。
-
温热病
概述:温热病:1.泛指各种温病、热病;温病的治疗,一般按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理论,选用解表、清气、和解、化湿、通下、清营凉血、开窍、息风、滋阴、回阳固脱等法。因发病季节、四时之气、流行特点的不同,有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秋温、春温、温疟、秋燥、伏气温病、晚发等区别。
-
温疫论辨义
《温疫论辨义》温病著作。本书为阐发吴有性《温疫论》蕴义之作。杨氏于《温疫论》原文后逐条予以辨析,或阐发吴氏立论的精义,或参证个人的学术经验,着重辨明是非疑似之处。卷末另撰胃气论、寒疫论各一篇,前者申明胃气升清降浊,治胃在补偏救弊中的重要性;后者辨明寒疫与温疫受气与主治的不同,并各附方案于后。
-
温病学教学参考资料
《温病学教学参考资料》温病著作。南京中医学院编著。分上、下两篇,上篇总述温病学说、温病与温疫、新感与伏邪以及辨证和治法;下篇列述春温、风温、暑温等多种温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法。全书收集资料较广泛,归纳亦较系统,适用于教学参考。1959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
温病条辨医方撮要
《温病条辨医方撮要》温病著作。刊于1841年。本书系黄氏将杨璿《寒温条辨》一书予以提要撮精编撰而成。书中辨析伤寒、温病、温疫之异,并重点地介绍温热病多种病证的辨证治疗和方药,卷末有临床较常用的温病十五方及可供参考的附方三十余首,均详载其主治及服用法。现有几种清刻本。
-
虾蟆瘟
《古今医鉴·温疫》:“病者大小无异,大抵使人痰涎壅盛,壮热如火,头痛身痛,项强睛疼,声哑腮肿,俗呼浪子瘟,或称虾蟆瘟。《景岳全书·瘟疫》:“大头瘟者,以天行邪毒客于三阳之经,所以憎寒发热,头目颈项或咽喉俱肿,甚至腮面红赤,肩背斑肿,状如虾蟆,故又名虾蟆瘟。”治疗宜用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等方。
-
余霖
余霖清代医家。字师愚,常州(今属江苏)人。少习儒,后弃儒习医。其父因染温疫为俗医以伤寒法治之未愈,竟误治而亡。会安徽桐城大疫,余氏以石膏大剂煎药调治,救活无数。后数年又于京师再遇疫症,再以同法治之亦效。经积三十年经验,著成《疫疹一得》,刊刻于世。创有气血双清之清瘟败毒饮,是其代表方剂。
-
阴易
概述:阴易(yinexchange)为病证名。身重,少气,阴肿入里,腹内绞痛,热上冲胸,头痛不欲举,眼中生花。”症状:《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分类:有阴易、阳易之分。
-
广温疫论
清·戴天章约撰于1722年。戴氏取《温疫论》予以增订、删改,辨明温疫与伤寒之异,特别是早期证候的鉴别。卷一辨析气、色、脉、舌、神,辨时疫与风寒在病因、受病、传经、兼证等方面的不同;所附《佛崖验方》1卷,共收载治疗温热病方84首。1878年陆懋修又将《广温疫论》加以删订补充,改名《广温热论》。
-
溻浴
溻浴治疗学术语。系一种外治法。把药物煎成汤汁,进行水浴、浸泡、溻渍的治疗方法。例如温泉浴治疗皮肤患疥癣,浸泡四肢治疗鹅掌风(手癣)和脚癣,用黄连水溻渍胸部治疗温疫实热证的高热烦躁、大渴、甚至谵语等。
-
肾经疟
又名温疫。《症因脉治·肾经疟》:“肾经温疟之症,肌肉消,脑髓烁,先见烦躁发热,躁状畏人,热势稍衰,复返归肾,又见寒候,此肾经冬受风寒温疟之症也。肾经温疟之因:冬受风寒,藏于骨髓,至春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从内出外,则始热终寒,乃成肾经疟疾之症矣。”
-
鼻如烟煤
鼻如烟煤证名。指鼻孔色黑如烟煤状。戴天章谓:“温证鼻如烟煤者,邪热燥热也。”(见陆懋修《重订戴北山广温热论》)多见于重证温热、温疫、温毒病。
-
辟秽驱毒饮
处方:西牛黄2.4克(研,冲)人中黄9克九节菖蒲1.5克靛叶4.5克忍冬蕊15克(鲜者蒸露亦可)野郁金3克功能主治:芳香辟秽,解毒护心。主温疫热盛神昏,痰涌窍闭,舌干喉痛。用法用量:水煎服。如见结核,或发斑,或生疔,加藏红花2.4克,单桃仁9克,熊胆1.2克;大渴引饮,汗多,加犀角、金汁。
-
查补二陈汤
处方:山查、厚朴、陈皮、白茯苓、半夏、甘草。功能主治:伤寒温疫初起3-4日之间者。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摘录:《医林绳墨大全》卷一
-
豉汤
《外台》卷四引《延年秘录》:豉汤:处方:豆豉1升,伏龙肝3两(研),小儿小便3升。功能主治:辟温疫疾恶气,令人不相染易。《外台》卷三十八引《小品方》:方名:豉汤组成:香豉2升,萎蕤2两,甘草(炙)2两,麦门冬(去心)3两,小蘖3两。用法用量:上药以水6升,煮取2升,分3次温服,能顿服益佳,再合为度。
-
调胃承气加白芍青萍汤
处方:大黄3钱,芒消1钱,甘草1钱,芍药1钱,浮萍3钱,生姜2钱。功能主治:双解表里。主小儿温疫,阳明腑证已成,表证未解。用法用量:流水煎半杯,温服。摘录:《四圣悬枢》卷四